防眩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98160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04:0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薄膜,其藉由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具有清晰感而可提高显示设备的视认性,同时具有充分的硬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眩薄膜系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层者,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于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于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且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申请对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80733号主张巴黎公约方面的优先权,此处以参照的形式将其整体并入本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防眩薄膜。进而,本专利技术亦关于一种贴附有上述防眩薄膜的显示设备。【先前技术】光学薄膜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透明薄膜而被广泛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等。例如,可列举液晶显示设备的表面所使用的表面保护薄膜及防眩薄膜(anti-glarefilm)作为光学薄膜的具体例。表面保护薄膜是用以保护液晶显示设备等的表面的玻璃的薄膜,具有即便贴附于表面长期使用亦不易损伤的充分的硬度。防眩薄膜为了赋予无映入的良好的视认性而贴附于液晶显示设备等的表面。由于防眩薄膜贴附于液晶显示设备等的表面,故而期望其作为不仅具有防眩性而且具有不易损伤的充分的硬度的表面保护薄膜而发挥功能。作为此种薄膜,使用具有硬涂层的防眩硬涂薄膜。作为习知的防眩硬涂薄膜,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有如下防眩硬涂薄膜,其是在透明薄膜上设置包含有机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硬涂层而成者,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6μm,与上述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01~0.020,其调配量相对于上述树脂100重量份为3~35重量份,上述防眩硬涂层的涂膜厚度为上述有机微粒子的平均粒径的1~2倍,防眩硬涂薄膜的雾度值为0.1~5.0%,60度镜面光泽度为60%以上90%以下,且20度镜面光泽度为15%以上40%以下,进而视感穿透率(穿透Y值)为88.00以上。然而,专利文献1的防眩硬涂薄膜将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规定为2~6μm,在现今的高精细的显示器上,无法充分地防止眩光,无法赋予视认性良好的画面感。另外,专利文献1的防眩硬涂薄膜不具有充分的硬度。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揭示有如下防眩薄膜,其于透明纤维素酯薄膜基材上具有将固化性组成物固化所获得的防眩层,该固化性组成物的固形份浓度为3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且包含(A)固化性化合物、(B)相对于上述固化性化合物(A)为0.5~2.0质量%的氧化膦系起始剂、及(C)相对于总固形份为5~15质量%的平均粒径为2~8μm的透光性树脂粒子,该防眩层的膜厚为3~15μm,且防眩薄膜整体的总雾度为0.5~2.5%。然而,专利文献2的防眩薄膜的透光性树脂粒子的粒径较大,容易产生眩光,无法说具有良好的视认性。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揭示有如下防眩薄膜,其是在透明支持体上具有由至少包含(A)固化性树脂化合物及(B)透光性粒子的组成物所形成的防眩性层者,将上述防眩性层的膜厚除以上述(B)透光性粒子的平均粒径所得的值为1.1~3.0,上述防眩薄膜的总雾度值为0.5~5.0%,内部雾度值为1.5%以下,且上述(B)透光性粒子的上述防眩层内的由下述式所表示的上部不均匀分布率为45%~99%。上部不均匀分布率=[在由包含(A)及(B)的成分的组成物所形成的层的膜厚方向上,自层的中央存在于与透明支持体为相反侧50%的膜厚区域的(B)成分的个数]÷[存在于由包含(A)及(B)的成分的组成物所形成的层整体的(B)成分的总数]×100(%)然而,专利文献3的防眩薄膜在透光性粒子的粒径较小的情况下,防眩性层的膜厚变得极薄,防眩薄膜的硬度变得不充分。另外,在技术层面难以在防眩性层中使透光性粒子稳定地偏集存在于上部,有防眩层的表面不均匀的问题。另外,其他习知的防眩薄膜过度考虑提高防眩性,无法消除作为用以赋予防眩性的层而形成的涂膜的发白。此种习知的防眩薄膜存在如下问题:在贴附有该防眩薄膜的液晶显示设备等中显示图像时,液晶显示设备等的画面发白,产生对比度的降低及眩光。[先前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5685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7678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2-1596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习知的防眩硬涂薄膜存在以下问题:无法充分地防止对比度的降低或眩光等以对液晶显示设备等赋予良好的视认性,另外,不具有充分的硬度。尤其是存在无法对高精细的液晶显示设备等赋予良好的视认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习知技术中的此种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薄膜,其藉由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具有清晰感而可提高显示设备的视认性,同时具有充分的硬度。(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者等人经过努力研究,结果发现藉由使用如下防眩薄膜可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该防眩薄膜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在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在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且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态样。[1]一种防眩薄膜,其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及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在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在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且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2]如[1]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为电离辐射固化树脂。[3]如[1]或[2]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微粒子为无机微粒子。[4]如[1]至[3]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为2~15。[5]如[1]至[4]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除以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所得的值为3.5~10。[6]如[1]至[5]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α)为2~10%。[7]如[1]至[6]中任一项的防眩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全光线穿透率为88%以上。(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薄膜藉由具有充分的防眩性并且具有清晰感而可提高显示设备的视认性,同时具有充分的硬度。【图式简单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且为进而积层有黏着层及剥离层的防眩薄膜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对贴附有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的显示设备的构成进行说明的概略剖视图。【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随附图式并示出实施形态例而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形态的防眩薄膜的概略剖视图。防眩薄膜10具有透明薄膜2、及积层于透明薄膜2的一表面的防眩层1。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薄膜亦可具有除透明薄膜及防眩层以外的层。例如,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防眩薄膜11具有:透明薄膜2;防眩层1,其积层于透明薄膜2的一表面;黏着层3,其积层于透明薄膜2的另一表面;及剥离层4,其存在于黏着层3的与透明薄膜2为相反侧的表面。虽未进行图示,但在防眩层1的表面(与透明薄膜2为相反侧的表面),亦可进而积层保护层,该保护层用以在将防眩薄膜10贴合于显示设备等之前暂时保护防眩层1的表面。防眩薄膜10只要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防眩薄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眩薄膜,其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与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是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是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10 JP 2014-0807331.一种防眩薄膜,其具有透明薄膜、以及含有微粒子与树脂的防眩层,其特征在于:上述防眩薄膜的60度光泽度(β)是将上述防眩薄膜的雾度值设为(α)%且变量X为85≤X≤105时,满足下述式:β=X-12×loge(α),上述防眩层的厚度(t)μm是将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设为(r)μm且变量Y为4≤Y≤10时,满足下述式:t=(r1/2)×Y,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0.1~3.0μm。2.如权利要求第1项的防眩薄膜,其中,上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久保贤瀬口诚司清水滋吕
申请(专利权)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