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86622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3 0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包括:具有变速器输入轴和变速器壳体的主变速器;能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运行的、具有定子(25a)和转子(25b)的电机(25),其布置在主变速器的输入侧;以及行星齿轮变速器,其布置在转子(25b)与变速器输入轴之间,其中,变速器输入轴具有用于对行星齿轮变速器和电机(25)进行供油的中央油孔和横向孔,其中,行星齿轮变速器和电机(25)布置在混合动力壳体(20)中,并且其中,混合动力壳体(20)经由回油管(42)与主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是,向回油管(42)输送的油流经由分隔壁(54)与冷却剂处于能传递热量的连接中,冷却剂穿流沿径向布置在定子(25a)之外的冷却通道(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包括:具有变速器输入轴和变速器壳体的主变速器;能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运行的、具有定子和转子的电机,其布置在主变速器的输入侧;以及行星齿轮变速器,其布置在转子与变速器输入轴之间,其中,变速器输入轴具有用于对行星齿轮变速器和电机进行供油的中央油孔和横向孔,其中,行星齿轮变速器和电机布置在混合动力壳体中,并且其中,混合动力壳体经由回油管与主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连接。
技术介绍
在本申请人的案号为102013211225.4的先前申请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该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具有以比较高的转速转动的电机,其转速经由构造为行星齿轮变速器的传动比级被减速到变速器输入轴的比较低的转速。这样的混合动力模块中的问题是一方面要对电机进行冷却且另一方面要对行星齿轮变速器进行冷却。在根据在先申请的装置中,主要通过油流进行冷却,油流从主变速器的油回路中取出并再次向该油回路输送并因此形成辅助油回路。在先前申请的图4和图5中示出该辅助油回路,该辅助油回路对混合动力模块进行润滑和冷却。此时经由变速器输入轴在中央和在轴向方向上进行油输送,从而油流经由旋转部分从内向外地实现并经由使混合动力壳体与主变速器壳体连接的回油管被回引到主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和油底壳中。因此,通过混合动力模块中的油吸收的热量作为附加的热量输入到达变速器油回路中。
技术实现思路
从上述的先前申请出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改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冷却。该改善是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来实现,更确切地说,主要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即,将从油流吸收的热量的一部分向对定子进行冷却的冷却剂排放并且不作为热量输入到达主变速器中。也就是说,在混合动力模块中,在较高温度的要回引的油流与和较低温度的绕流定子的冷却剂流之间进行热传递。因此,损耗热量的一部分直接到达机动车的内燃机的冷却剂回路中。因此,主变速器较少地受到混合动力模块的热加载。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包围定子的冷却通道具有导热的分隔壁,油流从分隔壁旁经过。因此,油流将其热量的一部分通过热传递和热传导向着分隔壁排放并因此向在分隔壁的另一侧上流动的冷却剂排放。由于油具有比冷却剂明显更高的温度,因而得到充分的温度下降。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以大地测量学的方式在冷却通道之下布置有油冷却腔,油冷却腔被要回引的油流穿流。油冷却腔通过分隔壁与冷却通道分开。油冷却腔的横截面被设定得足够大,从而得到了油的流动速度的降低以及因此油在油冷却腔中的比较长的停留时间。因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便使油的损耗热量的相当大的部分传递给冷却剂。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油冷却腔布置在混合动力壳体中,即,油冷却腔可以通过对变速器壳体的比较少的改变来制造。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油冷却腔具有流入和流出开口,即,油冷却腔横向(在变速器输入轴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穿过混合动力壳体。此时,流入和流出开口与电机的和行星齿轮变速器的油底壳处于流体流动连接。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流出开口布置在回油管的流入区域中,即,要回引的、已经预冷却的油从油冷却腔直接到达回油通道中。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以下详细说明,其中,可以从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得出另外的特征和/或优点。在附图中: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油冷却腔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轴向截面;以及图2示出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轴向方向上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其尤其是在涉及油供应部的方面对应于案号102013211225.4的先前申请的根据图4和图5的装置;先前申请102013211225.5被完全纳入到本申请的公开内容中。图1示出混合动力壳体20,在混合动力壳体20中布置有电机25,电机25包括定子25a以及转子25b。在混合动力壳体20与定子25a之间布置有环形的冷却通道50,冷却通道50被用于由机动车内燃机的未图示的冷却回路的冷却剂穿流。冷却通道50向外由这里是混合动力壳体20的一部分的外壁20a来限界,并且向内由加带有肋板的冷却套51来限界。也就是说,冷却通道50在其径向上靠内的那一侧由冷却套51来限界并在其径向上靠外的那一侧由外壁20a来限界,其中,冷却套51置入到混合动力壳体20中并且在冷却通道50的两侧被密封。经由这里未图示的变速器输入轴输送的油从电机25的旋转部分和这里未图示的行星齿轮变速器的旋转部分被向外甩并到达在混合动力壳体20的以大地测量学的方式布置在下面的部分中的油底壳52中,其中,油底壳52包括在附图中靠左布置的油室52a和在附图中靠右布置的油室52b,也就是说,在电机25的两侧。在附图中在电机25之下布置有油冷却腔53,油冷却腔53具有进入开口53a和排出开口53b并且与油底壳52的两个油室52a、52b处于流体流动连接。在混合动力壳体20上接有回油通道42,也被称为回油管42。因此,回油通道42与未图示的主变速器的油底壳处于流体流动连接。油冷却腔53向上,即朝向冷却通道50由混合动力壳体20的外壁20a来限界,其中,外壁20a在油冷却腔53的区域内构造为导热的分隔壁54。术语“导热”在上下文中应指的是,分隔壁54如热交换器的壁那样地构造并且特别适合于将穿流油冷却腔53的油流的热量向冷却通道50中的冷却剂流传递。如从附图中可以看出,回油通道42以大地测量学的方式大致布置在与油冷却腔53的输出开口53b相同的高度处,从而要回引的油流可以没有其他的流动偏转或者障碍地,即相对没有损耗地排出到主变速器的油底壳中。油冷却腔53的(垂直于附图平面的)流动横截面被设定得比较大,从而油冷却腔53中的流动速度比较低,并且油冷却腔53中的油的停留时间比较长。由此促进了从热的油流到较冷的冷却剂流的热传递。图2示出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轴向方向上的示图,其中,可以看出油冷却腔53的放大的、肾形构造的横截面。沿径向在油冷却腔53之内可以看出环形延伸的冷却通道50,冷却通道50具有用于冷却剂的流入开口50a和流出开口50b。如已经提到的那样,冷却通道50与内燃机的冷却剂回路处于流体流动连接。与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不同但也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的是,油冷却腔还在其径向靠外地布置的那一侧上被冷却剂绕流并由此附加地进行冷却。附图标记列表1混合动力驱动装置20混合动力壳体20a外壁25电机25a定子25b转子42回油管50冷却通道50a入流开口50b出流开口51冷却套52油底壳52a油室52b油室53油冷却腔53a进入开口53b排出开口54分隔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所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包括:具有变速器输入轴和变速器壳体的主变速器;能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运行的、具有定子(25a)和转子(25b)的电机(25),所述电机布置在所述主变速器的输入侧;以及行星齿轮变速器,所述行星齿轮变速器布置在所述转子(25b)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之间,其中,所述变速器输入轴具有用于对所述行星齿轮变速器和所述电机(25)进行供油的中央油孔和横向孔,其中,所述行星齿轮变速器和所述电机(25)布置在混合动力壳体(20)中,并且其中,所述混合动力壳体(20)经由回油管(42)与所述主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连接,其中,能被冷却剂穿流的冷却通道(50)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定子(25a)之外,并且其中,向所述回油管(42)输送的油流与所述冷却剂处于能传递热量的连接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5.14 DE 102014209056.31.机动车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所述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包括:具有变速器输入轴和变速器壳体的主变速器;能作为电动机和发电机运行的、具有定子(25a)和转子(25b)的电机(25),所述电机布置在所述主变速器的输入侧;以及行星齿轮变速器,所述行星齿轮变速器布置在所述转子(25b)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之间,其中,所述变速器输入轴具有用于对所述行星齿轮变速器和所述电机(25)进行供油的中央油孔和横向孔,其中,所述行星齿轮变速器和所述电机(25)布置在混合动力壳体(20)中,并且其中,所述混合动力壳体(20)经由回油管(42)与所述主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连接,其中,能被冷却剂穿流的冷却通道(50)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定子(25a)之外,并且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克·格斯滕马库斯·鲍尔
申请(专利权)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