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兴东专利>正文

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8109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其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多个输入压力通道、多个输出压力通道、多个排气通道及多个内部预控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排气通道与大气相连,预控压力通道用于气阀的信号压力的控制,阀体上还包含有安装辅气阀和主气阀的阶梯孔及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螺纹孔;三个膜片组件,置于所述阀体内部,三个膜片组件共用一个连杆,通过挡圈和螺母锁紧连接,所述连杆的大径端设有一个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解决了在中继阀膜片在损坏和断裂的情况下的安全冗余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
技术介绍
中继阀是轨道车辆制动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控制执行部件,其主要的作用是接受系统对其预控信号压力进行比例控制,输出与其预控信号压力成比例的大流量的压缩空气用以驱动单元制动器进行车辆的制动。目前城轨列车和机车制动系统用中继阀均采用单膜片,双阀口的形式,其缺点在于:一、在同一种预控信号压力下,其输出是单一的,无法输出不同的制动缸压力的功能;二、无安全冗余功能,由于中继阀为频繁动作部件,一旦出现故障,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诸如预控信号压力腔膜片损坏或断裂,中继阀丧失制动压力输出的能力。专利公开号为CN103921780A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用双比例中继阀,包括上、下阀体,中间体,内体,大、中、小膜板,作用阀,转换阀,弹簧,O型圈等,其能够实现在电器元件的控制下,可获得两组不同的系列制动缸压力输出,以满足高速动车组不同工况下的制动需求,但其存在以下缺点:一、转换阀通过螺栓与主阀体连接为分散式连接,集成度不高,且连接处装有O型圈,随着列车运行过程中的不断震动,泄漏风险增加,对列车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二、无在预控信号压力为零的情况下,中继阀仍有一定压力输出的功能,此功能为安全冗余功能,这种安全冗余功能表现在:一种情况是当中继阀预控信号压力管路压力快速降低至零,中继阀仍有压力输出,保证列车基本的制动功能,另一种情况是中继阀预控信号压力腔的膜片损坏或断裂,预控压力直接快速排入大气当中,中继阀仍有压力输出,保证列车的基本制动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其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解决了在中继阀膜片在损坏和断裂的情况下的安全冗余功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多个输入压力通道、多个输出压力通道、多个排气通道及多个内部预控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排气通道与大气相连,预控压力通道用于气阀的信号压力的控制,阀体上还包含有安装辅气阀和主气阀的阶梯孔及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螺纹孔;三个膜片组件,置于所述阀体内部,三个膜片组件共用一个连杆,通过挡圈和螺母锁紧连接,所述连杆的大径端设有一个阀口。优选地,所述轨道车辆用中继阀还包括消声器、下阀盖、第一弹簧、移动阀芯、第一阀口座、连杆、下阀体、第二弹簧、第一中间阀体、第二中间阀体、第一节流孔、第一锁紧螺母、调节螺栓、调节柱、第三弹簧、第二锁紧螺母、上阀盖、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压力传感器、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一活塞、第一阀套、第四弹簧、第一弹簧座、第二节流孔、第二弹簧座、第五弹簧、阀口垫座、第二阀套、第二活塞、第六弹簧、第五电磁阀、第二阀口座、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第十六腔、第十七腔、第十八腔、第一输入压力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三输入压力通道、第四输入压力通道、第二输出压力通道、第五输入压力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五排气通道、第六排气通道、第七排气通道,三个膜片组件是第一膜片组件、第二膜片组件、第三膜片组件,下阀盖位于阀体的下端右侧的台阶孔内,下阀盖的下端设有消声器,下阀盖的上端设有台阶孔,台阶孔侧壁上设有一个O型圈槽,移动阀芯位于下阀盖的台阶孔内,第一弹簧位于移动阀芯的下端台阶和下阀盖的台阶孔台阶之间,下阀体、第一中间阀体、第二中间阀体均位于阀体的内部,下阀体与下阀盖的上端相连,下阀体的上方左侧设有第二节流孔,第一中间阀体与下阀体的上端相连,第一中间阀体的上方左侧设有第一节流孔,第二中间阀体与第一中间阀体的上端相连,第二中间阀体与上阀盖的下端相连,连杆位于阀体的内部且从下至上依次穿过下阀体、第一中间阀体、第二中间阀体,连杆的下端与移动阀芯相连,连杆上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膜片组件、第二膜片组件、第三膜片组件,第二弹簧位于下阀体和第一膜片组件之间,第二锁紧螺母位于连杆的上端且与第三膜片组件的上端相连,调节柱位于上阀盖的上端的阀口内且调节柱的下端与连杆的上端相连,调节螺栓位于上阀盖的上端的阀口内且位于调节柱的上方,第三弹簧位于调节螺栓和调节柱之间,第一锁紧螺母位于调节螺栓和上阀盖之间,第一活塞和第一阀套均位于阀体的下端中间的台阶孔内且第一阀套位于第一活塞和阀体的台阶孔的孔壁之间,第一弹簧座与第一阀套的下端、阀体的下端相连,第四弹簧位于第一活塞和第一弹簧座之间,阀口垫座、第二阀套、第二活塞、第二阀口座均位于阀体的下端左侧的台阶孔内,第二活塞穿过第二阀套中间的孔,第六弹簧位于第二活塞与第二阀套的上面之间,第二阀口座与第二阀套相连且第二阀口座位于第二阀套和第二活塞之间,第二活塞的下端与阀口垫座的上端相连,第二弹簧座与阀体的下端面、第二阀套的下端面、阀口垫座上方的外侧突起部分相连,第五弹簧位于阀口垫座上方的内侧突起部分与第二弹簧座之间,第五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压力传感器、第二电磁阀、第一电磁阀均置于阀体的上方,第一输入压力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三输入压力通道、第四输入压力通道、第二输出压力通道、第五输入压力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五排气通道、第六排气通道、第七排气通道均位于阀体内,第二排气通道、第一输入压力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三输入压力通道、第四输入压力通道、第五输入压力通道均置于阀体内,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均位于阀体内且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第九腔位于阀体内且第九腔位于第八腔的外侧,第十腔、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均位于阀体内且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第十四腔、第十五腔、第十六腔、第十七腔、第十八腔均位于阀体内且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第二排气通道与第二腔连通,第三输入压力通道与第五腔连通,第七排气通道与第十五腔连通,第二输出压力通道与第十六腔连通,第五排气通道与第十八腔连通,第三排气通道与第十三腔连通。优选地,所述下阀体、所述第一膜片组件、所述第二阀套分别设有凹槽。优选地,所述压力传感器与阀体通过螺纹接连。优选地,所述阀口垫座的上端设有硫化橡胶密封垫。优选地,所述第三电磁阀为双进口一出口电磁阀。优选地,所述第四电磁阀为双进口一出口电磁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气阀通过内部气路通道进行逻辑组合控制,稳定可靠,控制精度高,稳态性好;模块化的设计,集成了紧急阀及其备份、EP阀模块及远程缓解模块;解决了在中继阀膜片在损坏和断裂的情况下的安全冗余功能;解决了紧急阀在线圈烧坏的情况的安全备份;提供了远程缓解功能;提供了在不同工况下可以输出不同系列的制动缸压力。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载重为零且中继阀有固定输出压力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第一辅气阀原始位下的中继阀制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多个输入压力通道、多个输出压力通道、多个排气通道及多个内部预控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排气通道与大气相连,预控压力通道用于气阀的信号压力的控制,阀体上还包含有安装辅气阀和主气阀的阶梯孔及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螺纹孔;三个膜片组件,置于所述阀体内部,三个膜片组件共用一个连杆,通过挡圈和螺母锁紧连接,所述连杆的大径端设有一个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包括:阀体,阀体中设置有多个输入压力通道、多个输出压力通道、多个排气通道及多个内部预控通道,其中输入压力通道用于向中继阀引入输入压力,输出压力通道用于从中继阀输出压力,排气通道与大气相连,预控压力通道用于气阀的信号压力的控制,阀体上还包含有安装辅气阀和主气阀的阶梯孔及压力传感器的安装螺纹孔;三个膜片组件,置于所述阀体内部,三个膜片组件共用一个连杆,通过挡圈和螺母锁紧连接,所述连杆的大径端设有一个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辆用中继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车辆用中继阀还包括消声器、下阀盖、第一弹簧、移动阀芯、第一阀口座、连杆、下阀体、第二弹簧、第一中间阀体、第二中间阀体、第一节流孔、第一锁紧螺母、调节螺栓、调节柱、第三弹簧、第二锁紧螺母、上阀盖、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压力传感器、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一活塞、第一阀套、第四弹簧、第一弹簧座、第二节流孔、第二弹簧座、第五弹簧、阀口垫座、第二阀套、第二活塞、第六弹簧、第五电磁阀、第二阀口座、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第七腔、第八腔、第九腔、第十腔、第十一腔、第十二腔、第十三腔、第十四腔、第十五腔、第十六腔、第十七腔、第十八腔、第一输入压力通道、第一排气通道、第一输出压力通道、第二输入压力通道、第三输入压力通道、第四输入压力通道、第二输出压力通道、第五输入压力通道、第二排气通道、第三排气通道、第四排气通道、第五排气通道、第六排气通道、第七排气通道,三个膜片组件是第一膜片组件、第二膜片组件、第三膜片组件,下阀盖位于阀体的下端右侧的台阶孔内,下阀盖的下端设有消声器,下阀盖的上端设有台阶孔,台阶孔侧壁上设有一个O型圈槽,移动阀芯位于下阀盖的台阶孔内,第一弹簧位于移动阀芯的下端台阶和下阀盖的台阶孔台阶之间,下阀体、第一中间阀体、第二中间阀体均位于阀体的内部,下阀体与下阀盖的上端相连,下阀体的上方左侧设有第二节流孔,第一中间阀体与下阀体的上端相连,第一中间阀体的上方左侧设有第一节流孔,第二中间阀体与第一中间阀体的上端相连,第二中间阀体与上阀盖的下端相连,连杆位于阀体的内部且从下至上依次穿过下阀体、第一中间阀体、第二中间阀体,连杆的下端与移动阀芯相连,连杆上从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膜片组件、第二膜片组件、第三膜片组件,第二弹簧位于下阀体和第一膜片组件之间,第二锁紧螺母位于连杆的上端且与第三膜片组件的上端相连,调节柱位于上阀盖的上端的阀口内且调节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兴东
申请(专利权)人:吴兴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