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66179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5: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具备:主热交换部(100),其具有多个第一导热管和形成有分支流路的集管部;以及副热交换部(200),其具有多个第二导热管和形成有分支流路的第一部件,集管部与第一部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列设置,第一部件是分支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热交换器,存在如下热交换器,其具备:主热交换部,该主热交换部具有多个导热管;以及副热交换部,该副热交换部具有多个导热管。在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从副热交换部通过的制冷剂流入主热交换部。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从主热交换部通过的制冷剂流入副热交换部。与主热交换部相比,副热交换部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下侧。因此,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液体制冷剂会集中向热交换器1的下部流动,从而饱和区域的制冷剂与过冷却区域的制冷剂之间的热的赋予接受得到抑制。主热交换部以及副热交换部具有集管,该集管形成有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的分支流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3328号公报([0042]段~[0057]段、图2~图4)在现有的热交换器中,主热交换部的集管与副热交换部的集管实现了一体化。因此,例如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而使得制冷剂在主热交换部形成为饱和液体状态、且在副热交换部形成为过冷却液体状态等的情况下,因上述实现了一体化的集管中的热的赋予接受而产生热损失。即,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存在热交换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提高了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器。另外,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获得一种具备这种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本技术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部与副热交换部,其中,上述主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一导热管;以及集管部,其形成有第一分支流路,该第一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上述第一导热管的第一端部连通,上述副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热管;以及第一部件,其形成有第二分支流路,该第二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上述第二导热管的第一端部连通,上述第一分支流路的上述至少1条流路与上述第二导热管的第二端部之间连通,上述集管部与上述第一部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列设置,上述第一部件是分支管。在本技术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主热交换部的集管与副热交换部的第一部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列设置,第一部件是分支管。因此,主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与副热交换部的制冷剂之间的热的赋予接受得到抑制,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部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主热交换部的图2中的A-A线处的近似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副热交换部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副热交换部的图4中的B-B线处的近似剖视图。图6是用于对应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用于对应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9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利用附图对本技术所涉及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本技术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并不限定于这种结构、动作等的情况。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省略标注附图标记。另外,对于细微的构造,适当地将图示简化或者省略。另外,适当地将重复或者相似的说明简化或者省略。另外,以下虽然对将本技术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应用于空调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其它制冷循环装置。另外,虽然对空调装置是切换制热运转与制冷运转的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也可以是仅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的装置。实施方式1.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热交换器的结构以及动作>以下,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热交换器的概要结构以及概要动作)以下,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概要结构以及概要动作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中,用箭头示出了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1具有:上风侧热交换部2,其配设于从热交换器1通过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空心箭头)的上风侧;以及下风侧热交换部3,其配设于下风侧。上风侧热交换部2具有: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以及多个上风侧翅片12,它们例如通过钎焊等而与上述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接合。下风侧热交换部3具有: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以及多个下风侧翅片22,它们例如通过钎焊等而与上述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接合。与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的排列相比,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的排列偏向重力方向的下侧。上风侧导热管11以及下风侧导热管21为扁平管,在它们的内侧形成有多条流路。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以及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各自的两端部之间分别在层方向上折弯为发夹状而形成折返部11a、21a。上风侧导热管11以及下风侧导热管21在与从热交换器1通过的空气的通过方向(图中空心箭头)交叉的方向上配置有多层。上风侧导热管11以及下风侧导热管21也可以是圆管(例如,直径为4mm的圆管)。可以不使上风侧导热管11以及下风侧导热管21的两端部之间折弯为发夹状而形成折返部11a、21a,而是借助在内部形成有流路的连结部件将上风侧导热管11或者下风侧导热管21的端部、和与之相邻的那层的上风侧导热管11或者下风侧导热管21的端部连接,由此使得制冷剂折返。上风侧热交换部2具有上风侧集管13,该上风侧集管13在内部形成有使得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的分支流路13a。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中的、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上侧的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分别与形成于上风侧集管13的、使得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的分支流路13a的这多条流路连接。上风侧集管13相当于本技术中的“集管部”的一部分。分支流路13a相当于本技术中的“第一分支流路”。与上风侧集管13连接的上风侧导热管11相当于本技术中的“第一导热管”。上风侧导热管11的与上风侧集管13连接的端部相当于本技术中的“第一导热管”的“第一端部”。下风侧热交换部3具有下风侧集管23,该下风侧集管23在内部形成有使得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的分支流路23a。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中的、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上侧的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各自的一方的端部,分别与形成于下风侧集管23的、使得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的分支流路23a的这多条流路连接。制冷剂配管与使得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的分支流路23a的其中1条流路连接。下风侧集管23相当于本技术中的“集管部”的一部分。分支流路23a相当于本技术中的“第三分支流路”。与下风侧集管23连接的下风侧导热管21相当于本技术中的“第一导热管”。下风侧导热管21的与下风侧集管23连接的端部相当于本技术中的“第一导热管”的“第二端部”。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中的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下侧的多个上风侧导热管11各自的一方的端部、以及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中的配设于重力方向的下侧的多个下风侧导热管21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部与副热交换部,其中,所述主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一导热管;以及集管部,其形成有第一分支流路,该第一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管的第一端部连通,所述副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热管;以及第一部件,其形成有第二分支流路,该第二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热管的第一端部连通,所述第一分支流路的所述至少1条流路与所述第二导热管的第二端部之间连通,所述集管部与所述第一部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列设置,所述第一部件是分支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部与副热交换部,其中,所述主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一导热管;以及集管部,其形成有第一分支流路,该第一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管的第一端部连通,所述副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热管;以及第一部件,其形成有第二分支流路,该第二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热管的第一端部连通,所述第一分支流路的所述至少1条流路与所述第二导热管的第二端部之间连通,所述集管部与所述第一部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列设置,所述第一部件是分支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集管部形成有第三分支流路,该第三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管的第二端部连通,所述副热交换部具有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形成有第四分支流路,该第四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该至少1条流路与所述第一分支流路的所述至少1条流路连通,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二导热管的所述第二端部连通,所述集管部、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并列设置,所述第二部件是分支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热交换部为多个,所述多个主热交换部各自的所述集管部中的所述第一分支流路的所述至少1条流路、与所述第四分支流路的所述至少1条流路之间经由分配器而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流路的所述至少1条流路与所述分配器之间经由毛细管而连通。5.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备主热交换部与副热交换部,其中,所述主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一导热管;以及集管部,其形成有第三分支流路,该第三分支流路使得至少1条流路分支为多条流路、且使得该多条流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管的第二端部连通,所述副热交换部具有:多个第二导热管;以及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形成有第四分支流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桥晃东井上真哉伊东大辅西山拓未松井繁佳宇贺神裕树冈崎多佳志望月厚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