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线束扎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4193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线束扎带,包括捆扎带本体及卡接部;捆扎带本体与卡接部转动卡接配合;捆扎带本体包括扎带、扎带盒及上旋转盘;在旋转部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圆弧体结构;且相邻两个圆弧体之间的表面呈第一等腰梯形结构;卡接部包括圆柱形插接体、下旋转盘及卡接结构;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凹面体结构,且相邻两个凹面体结构之间的表面呈第二等腰梯形结构;凹面体结构与圆弧体结构一一对应。本技术方案通过圆弧体结构与凹面体结构之间的配合,实现捆扎带本体可以旋转运动,且能保持处于一定角度,并能稳定保持,满足整车装配需求,并解决了线束与其它零部件之间存在运动时,避免捆扎带受力而引发线束挣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捆扎
,特别是指一种汽车线束扎带
技术介绍
目前,普遍采用汽车线束扎带卡扣固定在车身钣金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整车线束的固定方式,操作简单,适合汽车批量生产及装配的节奏。汽车线束固定一般采用线束扎带固定,线束固定的安全可靠对整车电气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整车发动机功能的增多,汽车驾驶室内线路与发动机需要实时通信,越来越多的线束需与发动机连接。而发动机为振动件,整车车身也存在振动,所以布置于车架(或车身)上的线束也会存在振动,而发动机与线束的的振动频率不相同,线束会存在相对运动。由于整车存在很多运动件,运动件布置有线束,像杂物盒的开启,特殊情况下,需要管线能够一定程度的运动,传统结构是将线束预留稍短的长度在杂物盒后部,这样可以抵消扎带固定后,线束无法转动带来的长度偏短问题,但是这样结构造成成本浪费,且多余线束长度晃动会引起异响。如图1所示,而且,发动机振动与车架02上的线束振动频率不同,在扎带01位置存在受力情况下,极易发生扎带挣脱现象,且扎带弹片内置,拆卸方便性差。图2所示为现另一种捆扎带,使用方便,但是功能简单,扎带弹片卡接牢靠性低,线束容易挣脱扎带;弹片处于内部,拆卸方便性差,如将弹片延伸到外部,弹片容易受到外界装配环境的影响,发生误触弹片,导致扎带松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线束扎带,以解决传统扎带可靠性低、拆装方便性差及扎带不能转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车线束扎带,包括捆扎带本体及卡接部;所述捆扎带本体与所述卡接部转动卡接配合;所述捆扎带本体包括扎带、扎带盒及上旋转盘;所述扎带的一端与所述扎带盒固定连接,所述扎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扎带盒插接配合;所述上旋转盘设置于所述扎带盒的下端;所述上旋转盘包括圆柱形基体及所述圆柱形基体下端的旋转部;在所述圆柱形基体的下端面设置有轴向卡接孔;所述轴向卡接孔的内径不相同,在所述轴向卡接孔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径向凹槽;所述旋转部上端与所述圆柱形基体的下端连接为一体结构,在所述旋转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向卡接孔连通的卡接孔过孔;在所述旋转部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圆弧体结构;且相邻两个圆弧体之间的表面呈第一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卡接部包括圆柱形插接体、下旋转盘及卡接结构;所述圆柱形插接体的一端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固定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形插接体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圆柱形凸台;在所述圆柱形插接体的侧表面设置有多圈径向凸起,所述圆柱形插接体与所述卡接孔活动式插接配合中,所述径向凸起与所述径向凹槽一一对应卡接配合,所述圆柱形凸台与所述卡接孔过孔配合;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凹面体结构,且相邻两个所述凹面体结构之间的表面呈第二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凹面体结构与所述圆弧体结构一一对应。所述凹面体结构呈扇形均布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所述圆弧体结构呈扇形均布于所述旋转部的下表面。所述凹面体结构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弧体结构的直径。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结构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结构的面积。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部及卡接片;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下表面;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呈八字形;所述卡接片均布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所述卡接片为1/4碗状;同时过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轴向截面平分所述卡接结构,将所述第一支撑部均分为前第一支撑部和后第一支撑部,将所述第二支撑部均分为前第二支撑部和后第二支撑部;自所述连接部至所述下旋转盘方向延伸,卡接片在前第一支撑部与后第二支撑部之间交错设置,卡接片在前第二支撑部与后第二支撑部之间交错设置。所述扎带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式矩形孔;所述扎带盒包括外壳、弹簧、下运动部、上运动部及阻挡部;所述外壳包括方框形的壳体及壳盖;所述壳体与所述扎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运动部、所述下运动部及所述阻挡部卡接配合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左侧边设置有一长方形开孔,在所述左侧边的外表面设置有凸台结构;所述壳盖与所述壳体的右侧边转动连接;所述壳盖为L型,在所述壳盖的一端设置有弧形凹槽用于与所述壳体的右侧边连接,在所述壳盖的左侧设置有矩形孔,用于同所述凸台结构卡接配合;所述壳体的上侧边内表面设置有U型凸起结构;在所述壳体的下侧边内表面设置有U型开口槽;在所述壳体的下侧边设置有前后贯通的捆扎部穿孔;在所述U型开口槽的底面设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所述扎带穿孔连通;所述扎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扎带穿孔;所述下运动部为板型结构,在所述下运动部的上表面的左上角设置有方形凸起结构,在所述下运动部的上表面的右上角设置有三角形凸台结构;在所述下运动部的上端设置有弹簧安装柱,所述弹簧套于所述弹簧安装柱上;在所述下运动部上设置有通孔,在所述通孔的上方设置有圆柱形凸台,在所述凸台上设置有阻挡部插孔;在所述下运动部的下端设置有箭头部;所述箭头部插入所述插接孔后与所述扎带的贯穿式矩形孔活动式卡接配合;所述上运动部包括盒形的上运动部本体,在所述上运动部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矩形开孔结构,在所述上运动部本体与所述三角形凸台结构相对应处设置有凸台,在所述凸台与所述三角凸台结构相对的表面设置有凹陷空间,所述凹陷空间与所述三角形凸台结构的形状相同,且所述三角形凸台结构卡入所述凹陷空间内;所述上运动部本体的左侧边穿过所述长方形开孔;所述阻挡部穿过所述矩形开孔结构后插入所述阻挡部插孔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通过圆弧体结构与凹面体结构之间的配合,实现捆扎带本体可以旋转运动,且能保持处于一定角度,并能稳定保持,满足整车装配需求,并解决了线束与其它零部件之间存在运动时,避免捆扎带受力而引发线束挣脱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技术的扎带与车架配合示意图;图2为传统技术的扎带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线束扎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线束扎带分解图;图5为卡接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卡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正视图。附图标记说明01扎带,02车架,1捆扎带本体,2卡接部,11扎带,12扎带盒,13上旋转盘,131圆柱形基体,132旋转部,133轴向卡接孔,134卡接孔过孔,135圆弧体结构,136第一等腰梯形结构,21圆柱形插接体,22圆柱形凸台,23下旋转盘,24卡接结构,211径向凸起,231凹面体结构,232第二等腰梯形结构,241第一支撑部,242第二支撑部,243连接部,244卡接片,2441第一卡接片,2442第二卡接片,2443第三卡接片,2444第四卡接片,2445第五卡接片,2446第六卡接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车线束扎带,如图3于图7所示,包括捆扎带本体1及卡接部2;捆扎带本体与卡接部转动卡接配合。捆扎带本体1包括扎带11、扎带盒12及上旋转盘13;扎带的一端与扎带盒固定连接,扎带的另一端与扎带盒插接配合。扎带盒包括外壳、下运动部、上运动部、阻挡部及弹簧。在本实施例中,外壳包括方框形的壳体及壳盖;壳体与扎带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线束扎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线束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捆扎带本体及卡接部;所述捆扎带本体与所述卡接部转动卡接配合;所述捆扎带本体包括扎带、扎带盒及上旋转盘;所述扎带的一端与所述扎带盒固定连接,所述扎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扎带盒插接配合;所述上旋转盘设置于所述扎带盒的下端;所述上旋转盘包括圆柱形基体及所述圆柱形基体下端的旋转部;在所述圆柱形基体的下端面设置有轴向卡接孔;所述轴向卡接孔的内径不相同,在所述轴向卡接孔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径向凹槽;所述旋转部上端与所述圆柱形基体的下端连接为一体结构,在所述旋转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向卡接孔连通的卡接孔过孔;在所述旋转部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圆弧体结构;且相邻两个圆弧体之间的表面呈第一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卡接部包括圆柱形插接体、下旋转盘及卡接结构;所述圆柱形插接体的一端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固定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形插接体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圆柱形凸台;在所述圆柱形插接体的侧表面设置有多圈径向凸起,所述圆柱形插接体与所述卡接孔活动式插接配合中,所述径向凸起与所述径向凹槽一一对应卡接配合,所述圆柱形凸台与所述卡接孔过孔配合;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凹面体结构,且相邻两个所述凹面体结构之间的表面呈第二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凹面体结构与所述圆弧体结构一一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线束扎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捆扎带本体及卡接部;所述捆扎带本体与所述卡接部转动卡接配合;所述捆扎带本体包括扎带、扎带盒及上旋转盘;所述扎带的一端与所述扎带盒固定连接,所述扎带的另一端与所述扎带盒插接配合;所述上旋转盘设置于所述扎带盒的下端;所述上旋转盘包括圆柱形基体及所述圆柱形基体下端的旋转部;在所述圆柱形基体的下端面设置有轴向卡接孔;所述轴向卡接孔的内径不相同,在所述轴向卡接孔的内壁设置有多个径向凹槽;所述旋转部上端与所述圆柱形基体的下端连接为一体结构,在所述旋转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向卡接孔连通的卡接孔过孔;在所述旋转部的下表面均匀设置有圆弧体结构;且相邻两个圆弧体之间的表面呈第一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卡接部包括圆柱形插接体、下旋转盘及卡接结构;所述圆柱形插接体的一端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卡接结构固定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柱形插接体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圆柱形凸台;在所述圆柱形插接体的侧表面设置有多圈径向凸起,所述圆柱形插接体与所述卡接孔活动式插接配合中,所述径向凸起与所述径向凹槽一一对应卡接配合,所述圆柱形凸台与所述卡接孔过孔配合;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凹面体结构,且相邻两个所述凹面体结构之间的表面呈第二等腰梯形结构;所述凹面体结构与所述圆弧体结构一一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束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体结构呈扇形均布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上表面;所述圆弧体结构呈扇形均布于所述旋转部的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束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体结构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弧体结构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束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等腰梯形结构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结构的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束扎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部及卡接片;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均固定于所述下旋转盘的下表面;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呈八字形;所述卡接片均布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线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丰超陶莹张艳楠孟林韩光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