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其包括上模、上模架、下模、下模架和行位,上模固定在上模架下端,下模固定在下模架上端,行位与下模架滑动连接,并位于下模侧方,行位在所述模具合模时滑动靠近下模,在所述模具开模时滑动远离下模,还包括行位驱动机构,行位驱动机构顶端与上模架固定,其设有驱动杆,驱动杆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对应地设有驱动孔,驱动孔从下往上向内倾斜,驱动杆插入驱动孔内,行位驱动机构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随上模架下移和上移,驱动杆由此分别驱动行位向内滑动靠近下模和向外滑动远离下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通常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分别固定在上模架和下模架上,模具合模后,上模和下模拼接形成模腔,将塑胶或其他材料熔融后注入模腔,冷却后即得到产品。有些结构比较复杂的产品,仅有上模和下模的模具无法制造,还需要有行位,行位不同于上模和下模在上下方向移动,行位通常是横移的,因此不能由驱动上模或下模的驱动机构直接驱动,现有的模具中,通常是给行位另设驱动机构和动力机构,如此使得模具的结构变得复杂,成本也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具,成本较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具,包括上模、上模架、下模、下模架和行位,上模固定在上模架下端,下模固定在下模架上端,行位与下模架滑动连接,并位于下模侧方,行位在所述模具合模时滑动靠近下模,在所述模具开模时滑动远离下模,还包括行位驱动机构,行位驱动机构顶端与上模架固定,其设有驱动杆,驱动杆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对应地设有驱动孔,驱动孔从下往上向内倾斜,驱动杆插入驱动孔内,行位驱动机构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随上模架下移和上移,驱动杆由此分别驱动行位向内滑动靠近下模和向外滑动远离下模。本技术的模具,驱动行位的行位驱动机构与上模架固定,因此其可随上模架移动,也就是说,与上模架共享一个动力来源,并通过倾斜设置的驱动杆和行位上配合设置的驱动孔,将上模架竖向移动转换驱动行位横向移动,使得行位能够与上模架同步联动。本技术的模具不需要单独为行位设置动力机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且行位与上模架同步联动,也能简化控制,可靠性也更高了。较佳地,行位外侧设有受压斜面,受压斜面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驱动机构内侧设有与受压斜面平行的施压斜面,施压斜面与受压斜面相接,所述模具合模时,行位驱动机构随上模架下移,施压斜面下压受压斜面,驱动行位平稳地向内滑动靠近下模。如果受力较大,驱动杆可能会有弯曲,在所述模具合模时仅依靠驱动杆和驱动孔的配合来驱动行位,行位的滑动可能会不平稳顺畅,也有可能不能完全到位,增加受压斜面和施压斜面的配合,能够承受更大的力而不容易变形,因此能够平稳顺畅地驱动行位合模,也能够确保行位的位置完全到位。较佳地,下模设有至少一个对位凸块,上模相应地设有至少一个对位槽,所述模具合模时,对位凸块分别嵌入相应的对位槽内以使上模和下模准确对位。较佳地,下模四角各设一个对位凸块,上模四角各设一个对位槽。较佳地,下模架设有滑槽,行位设于滑槽内,并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沿滑槽向内滑动和向外滑动。较佳地,下模架设有锁定槽,所述模具合模后,行位驱动机构下端卡入锁定槽内,以锁定行位的位置防止行位向外滑动。较佳地,下模架设有脱模顶针,脱模顶针下端固定在可上下移动的顶针基座上,所述模具开模后,顶针基座上移,驱动脱模顶针上移,以将产品从下模上顶脱。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模具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模具的另一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结构的前视图。附图标记包括:上模架1;上模2,对位槽21;下模架3,滑槽31,锁定槽32,脱模顶针33,顶针基座34;下模4,对位凸块41;行位5,驱动孔51,受压斜面52;行位驱动机构6,驱动杆61,施压斜面6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模具包括上模2、上模架1、下模4、下模架3、行位5和行位驱动机构6,行位5和行位驱动机构6各有两个,一个行位驱动机构6驱动一个行位5,上模2固定在上模架1下端,下模4固定在下模架3上端,两个行位5与下模架3滑动连接,并位于下模4左右两侧,行位5在所述模具合模时滑动靠近下模4,在所述模具开模时滑动远离下模4,两个行位驱动机构6顶端分别与上模架1固定,每个行位驱动机构6设有驱动杆61,参见图3,驱动杆61从下往上向内倾斜,每个行位5对应地设有驱动孔51,驱动孔51从下往上向内倾斜,相应的行位驱动机构6的驱动杆61插入相应的行位5的驱动孔51内,两个行位驱动机构6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随上模架1下移和上移,它们的驱动杆61由此分别驱动两个行位5向内滑动靠近下模4和向外滑动远离下模4。本实施例的模具,驱动行位5的行位驱动机构6与上模架1固定,因此其可随上模架1移动,也就是说,行位驱动机构6与上模架1共享一个动力来源,并通过倾斜设置的驱动杆61和行位5上配合设置的驱动孔51,将上模架1竖向移动转换驱动行位5横向移动,使得行位5能够与上模架1同步联动。本技术的模具不需要单独为行位5设置动力机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且行位5与上模架1同步联动,也能简化控制,可靠性也更高了。一个行位5和驱动该行位5的行位驱动机构6作为一组,以下以单组行位5和行位驱动机构6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行位5外侧设有受压斜面52,受压斜面52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驱动机构6内侧设有与受压斜面52平行的施压斜面62,施压斜面62与受压斜面52相接,所述模具合模时,行位驱动机构6随上模架1下移,施压斜面62下压受压斜面52,驱动行位5平稳地向内滑动靠近下模4。如果受力较大,驱动杆61可能会有弯曲,在所述模具合模时仅依靠驱动杆61和驱动孔51的配合来驱动行位5,行位5的滑动可能会不平稳顺畅,也有可能不能完全到位,增加受压斜面52和施压斜面62的配合,能够承受更大的力而不容易变形,因此能够平稳顺畅地驱动行位5合模,也能够确保行位5的位置完全到位。如图2所示,下模架3设有滑槽31,行位5设于滑槽31内,并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沿滑槽31向内滑动和向外滑动,下模架3设有锁定槽32,锁定槽32位于滑槽31底部,所述模具合模后,行位驱动机构6下端卡入锁定槽32内,以锁定行位5的位置防止行位5向外滑动。如图2和图3所示,下模4四角各设一个对位凸块41,上模2四角各设一个对位槽21,所述模具合模时,对位凸块41分别嵌入相应的对位槽21内以使上模2和下模4准确对位。如图3所示,下模架3设有脱模顶针33,脱模顶针33下端固定在可上下移动的顶针基座34上,所述模具开模后,顶针基座34上移,驱动脱模顶针33上移,以将产品从下模4上顶脱。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具,包括上模、上模架、下模、下模架和行位,上模固定在上模架下端,下模固定在下模架上端,行位与下模架滑动连接,并位于下模侧方,行位在所述模具合模时滑动靠近下模,在所述模具开模时滑动远离下模,其特征是,还包括行位驱动机构,行位驱动机构顶端与上模架固定,其设有驱动杆,驱动杆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对应地设有驱动孔,驱动孔从下往上向内倾斜,驱动杆插入驱动孔内,行位驱动机构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随上模架下移和上移,驱动杆由此分别驱动行位向内滑动靠近下模和向外滑动远离下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简单的模具,包括上模、上模架、下模、下模架和行位,上模固定在上模架下端,下模固定在下模架上端,行位与下模架滑动连接,并位于下模侧方,行位在所述模具合模时滑动靠近下模,在所述模具开模时滑动远离下模,其特征是,还包括行位驱动机构,行位驱动机构顶端与上模架固定,其设有驱动杆,驱动杆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对应地设有驱动孔,驱动孔从下往上向内倾斜,驱动杆插入驱动孔内,行位驱动机构在所述模具合模和开模时分别随上模架下移和上移,驱动杆由此分别驱动行位向内滑动靠近下模和向外滑动远离下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是,行位外侧设有受压斜面,受压斜面从下往上向内倾斜,行位驱动机构内侧设有与受压斜面平行的施压斜面,施压斜面与受压斜面相接,所述模具合模时,行位驱动机构随上模架下移,施压斜面下压受压斜面,驱动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师悦,杨俊青,钟俊育,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越高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