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657254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藻类培养的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包括:用于装载藻类培养液的培养瓶;用于与培养瓶结合的上盖,且上盖顶面具有开孔及设置于上盖与培养瓶之间的气密塞,气密塞用于使培养瓶内形成封闭的培养环境;用于连接空气帮浦的进气管,进气管的出气端可于藻类培养液中形成气泡及用于排放培养瓶中空气的出气管,其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穿设固定于气密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尤指一种用于藻类培养的封闭式藻类通气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于地球耗竭性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历史上每次的能源危机都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耗竭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与核燃料、矿产等,虽然带给人们生活上便利,但对地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包括:温室效应、气候变迁、生物型态转变等。因耗竭性能源消耗速度过快且无法于短时间内再生成,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与研究其他替代能源,而再生能源由于具有低碳排放量与永续利用的特性,目前各国正积极发展再生能源,以取代耗竭性能源。现有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太阳能、地热、海水温差、波浪、潮汐、黑潮及海流、生质能等。其中,生质能泛指利用各种自然或人为化学反应,将有机物中蕴含的化学能释出,转化为供人类使用之热能。目前,生质能转换(Biomassconversion)主要有三种:(1).物理转换,例如:将废弃物分类压缩,从植物中榨油等;(2).热转换,包括:热解、燃烧、气化等,可产生热、气体与油,其中,燃烧为最常使用的手段;及(3).生物转换,利用微生物或酵素将生质转化成酒精、生质燃油或沼气等。由于生质能除利用有机物自身携带的能量外,亦可透过植物、微生物的生理机制,透过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将水分及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能,因此,除可产生能源外,也同时降低污染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早期生质能多以农林作物为原料,如将甘蔗、甜菜、玉米、菜籽油、大豆油、棕榈油等作物利用水解、发酵、转酯化等技术,制造生质能源。或以农业及都市废弃物,例如:稻杆、稻梗、木屑、蔗渣、废油脂等为原料,利用纤维素水解、发酵、转酯化等技术,制造生质酒精或生质柴油等替代能源。近代生质能以藻类为原料,再利用油脂萃取、水解、转酯化等技术来生产生质能。由于以农林作物或农业及都市废弃物作为生质能原料,容易造成粮食作物能源化而造成粮食短缺,耕地面积的扩张亦让雨林面积逐年缩小,而导致物种灭绝及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发生。不同于农林作物或农业及都市废弃物,藻类具有高碳吸附量、高油脂含量、易于培养、生长时间短等优势,且其并非粮食作物,不影响粮食的供应,因藻类对于环境耐受度高易于培养,除可在海中立体培养外,甚至可于都市或工业废水培中养,在新式的培养方法下,其所需的土地面积日益缩小,且亦不受天候影响。此外,藻类行光合作用时可吸收二氧化碳,亦有效改善温室效应。现有应用于生质能的藻类可粗分为微藻(Microalgae)与巨藻(Macroalgae),在制造生质燃料方面则以单细胞的微藻为主。微藻的数量繁多,目前已知的种类超过3,000种,分布在全球各地,显见其具有很高的环境适应力而易于培养,例如:栅藻属(Scenedesmus)、红球藻属(Haematococcus)、小球藻属(Chlorella)、节螺藻属(Arthrospira)等。而依据不同藻类特性,现有的主要的培养基包括:BBM、f/2、花宝二号、Jaworski’s、BG-11、Mes-Volvox等。微藻除含油量高外,其含碳量亦超过50%,显示其于培养时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此一特性亦有助于解决部分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目前已有利用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养殖微藻的相关研究。此外,微藻亦可多元化的应用,例如雨生红球藻可提取虾红素用于保健食品及动物饲料,另外还有一些藻油可制作生质柴油、蛋白质可制作动物饲料、碳水化合物可发酵为酒精,而氮与磷等则可作为土壤肥料。使用微藻制造生质燃料,过程大致包括:藻种选取、养殖、采收、浓缩与萃取等步骤。藉由藻种的选取,可选出含油量高、易于养殖与采收、后端制程成本低的藻种。而藻类的养殖,可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模式,目前藻类养殖多采用开放式,虽成本低且技术门坎不高,但在养殖过程中易受气候、杂质、外界生物等因素影响而阻碍藻类的生长,且开放式的空间也降低了藻类对光与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因而降低了生质能制造的效率。封闭式系统则为一种密闭的光合生物反应器,能培育纯种的微藻,同时可有效控制环境条件,以提高藻类对光能与二氧化碳的利用率,且封闭系统的培养密度高,容易采收。现有封闭式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用于藻类培养的藻类通气培养装置的示意图,其包括培养瓶11,培养瓶11具有瓶身111及瓶颈112,瓶口位于瓶颈112并连接具有弹性的硅胶塞21,使培养瓶11形成封闭的状态。进气管31穿设固定于硅胶塞21上,且通过瓶颈112,进气管31的出气端311位在瓶身111内并连接一个气泡细化器41;进气管31的进气端312位于相对于出气端311的另一侧,并依序连接快接球阀51及滤菌膜61。此外,出气管71亦穿设固定于硅胶塞2上,出气管71的第一端711位在瓶身111内并高于藻类培养液91的液面;出气管71的第二端712位于相对于第一端711的另一侧,并连接一个L型快速接头81。于图1中,滤菌膜61的孔隙为0.22μm,滤菌膜61透过管路连接空气帮浦(未示于图中),空气帮浦打出的空气先通过滤菌膜61,以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或细菌后,随后通过进气管31,并藉由出气端311连接的气泡细化器41将空气细化成许多微小的气泡911,气泡911一方面协助藻类培养液91中气体的交换,另一方面藉由气泡911的浮力来扰动藻类培养液91,使藻类培养液91可维持在均质的状态,同时亦避免藻类培养液91中的藻类沉淀。而散逸至藻类培养液91液面的气泡911则透过出气管71排放至瓶外。于现有技术中,可利用倒L型快速接头81连接管路至装有5%浓食盐水的容器中(未示于图中),排放出的气体则利用管路打入5%浓食盐水中,在5%浓食盐水中形成气泡后,再自装有5%浓食盐水的容器散逸至外界环境中,如此可避免环境中的空气透过出气管71与培养瓶11内的气体环境直接接触,而可降低藻类培养液91交叉感染的机会。但如图1所示,现有的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其藉由具有弹性的硅胶塞21塞住培养瓶11的瓶口,使培养瓶11内形成封闭的培养系统,但若欲于培养过程中,对培养中的藻类进行取样观察,硅胶塞21可能因长时间的连接使其难以取下,或在硅胶塞21取下的过程中使力过度而造成进气管31、接球阀51、滤菌膜61、出气管71或倒L型快速接头81等通气套件的损坏。且现有的通气套件如进气管31,其材质多为塑料软管(如:RO管),仅能使用75%酒精进行灭菌消毒,无法使用高温高压的方式灭菌,因此,于培养前的预备过程中,并不适合将通气套件放入无菌操作台中进行组装。此外,气泡细化器41产生的微小气泡911虽有效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但大量的微小气泡往往会打断如雨生红球藻等微藻类的鞭毛,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培养过程中,往往需降低进气量以避免藻类鞭毛被打断的情况发生,但降低进气量以减少产生微小气泡911的方式也同时降低了藻类培养液91中气体的交换率,另一方面,由于气泡911的量减少了,扰动藻类培养液91的能力亦同时下降,如此造成藻类培养液91无法循环并维持在均质的状态,增生的藻类也容易因循环不良,产生沉淀或贴附在瓶身111的内壁或底部上的现象,沉淀或贴附的藻类因气体或养份交换不易而容易发生死亡的情况,进而影响整个藻类通气培养装置中培养液状态的平衡。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个可完整灭菌,且气泡不易打断藻类鞭毛,又可同时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瓶,用于装载藻类培养液;上盖,用于与所述培养瓶结合,所述上盖顶面具有开孔;气密塞,设置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培养瓶之间,所述气密塞用于使所述培养瓶内形成封闭的培养环境;进气管,用于连接空气帮浦,并于所述藻类培养液中形成气泡;以及出气管,用于排放所述培养瓶中的气体;其中,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穿设固定于所述气密塞。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7.29 TW 1052114581.一种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养瓶,用于装载藻类培养液;上盖,用于与所述培养瓶结合,所述上盖顶面具有开孔;气密塞,设置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培养瓶之间,所述气密塞用于使所述培养瓶内形成封闭的培养环境;进气管,用于连接空气帮浦,并于所述藻类培养液中形成气泡;以及出气管,用于排放所述培养瓶中的气体;其中,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出气管穿设固定于所述气密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瓶由瓶颈及瓶身所构成,所述瓶颈外表面具有螺纹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类通气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为中空螺盖。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珊陈在沂陈俊龙杨易鸿杨金昌郭蕙兰涂耀仁
申请(专利权)人: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