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651088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1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该悬架系统用于车辆,该系统包括:转向节、上摆臂和减振器。上摆臂具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用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接,第二接合部与转向节相连接。减振器在其第一端具有第三接合部,第三接合部与转向节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对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使减振器的下端安装于转向节上。很明显,减振器的下安装点相对于现有技术上移了,故减振器的总体长度缩短了,相应地,减振器的抗弯能力大大提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减振器将会更为稳定,不会轻易产生弯曲变形,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抗弯能力较差的问题,保证了该悬架系统的正常工作,并延长了该悬架系统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许多车辆上都会用到悬架系统。现有的悬架系统中,双叉臂式悬架系统一般包括:减振器和下摆臂。其中,减振器的上端安装于车辆的车身,减振器的下端安装于下摆臂。可以看出,为了保证减振器的安装,减振器的长度较长,故减振器的抗弯能力较弱,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减振器容易产生弯曲变形,最终影响到双叉臂式悬架系统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抗弯能力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悬架系统的车辆。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用于车辆,包括:转向节;上摆臂,具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用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接,第二接合部与转向节相连接;减振器,在其第一端具有第三接合部,第三接合部与转向节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中,转向节在其第一端具有第四接合部,第三接合部与第四接合部柔性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衬套和第一紧固件;其中,第三接合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第四接合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衬套安装于第二连接孔内;第三接合部和第四接合部通过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一连接衬套的第一紧固件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中,第一接合部与车辆的车身纵梁柔性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二连接衬套;其中,第一接合部开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二连接衬套在第三连接孔内配合;第二接合部与转向节铰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还包括:下摆臂,下摆臂具有第五接合部和第六接合部,其中,第五接合部用于与车辆的副车架柔性连接;第六接合部与转向节的第二端相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三连接衬套;其中,第五接合部开设有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衬套在第四连接孔内配合;第六接合部与转向节的第二端铰接。进一步地,上述悬架系统还包括:第四连接衬套;其中,减振器的第二端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开设有第五连接孔,第四连接衬套在第五连接孔内配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用于车辆。该悬架系统包括:转向节、上摆臂和减振器,其中,上摆臂具有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用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相连接,第二接合部与转向节相连接。减振器在其第一端具有第三接合部,第三接合部与转向节相连接。对于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来说,减振器的上端安装于车身,其下端安装于下摆臂,而本专利技术对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此时减振器的上端仍安装于车身,但是减振器的下端安装于转向节上。很明显,减振器的下安装点相对于现有技术上移了,故减振器的总体长度缩短了,相应地,减振器的抗弯能力大大提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减振器将会更为稳定,不会轻易产生弯曲变形,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抗弯能力较差的问题,较好地保证了该悬架系统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延长了该悬架系统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悬架系统。由于悬架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故具有该悬架系统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系统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系统和车辆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悬架系统实施例:参见图1、图2,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悬架系统的一种优选结构。该悬架系统可以用于车辆。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转向节1、上摆臂4和减振器2。其中,上摆臂4具有第一接合部41和第二接合部42,第一接合部41用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5相连接,第二接合部42与转向节1相连接。减振器2在其第一端(图1、图2中所示的下端)具有第三接合部21,第三接合部21与转向节1相连接,减振器2的第二端(图1、图2中所示的上端)与车身相连接。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来说,减振器2的上端安装于车身,其下端安装于下摆臂7,而本专利技术对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改进,此时减振器2的上端仍安装于车身,但是减振器2的下端安装于转向节1上。很明显,减振器2的下安装点相对于现有技术上移了,故减振器2的总体长度缩短了,相应地,减振器2的抗弯能力大大提高,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减振器2将会更为稳定,不会轻易产生弯曲变形,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双叉臂式悬架系统抗弯能力较差的问题,较好地保证了该悬架系统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延长了该悬架系统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转向节1在其第一端(图1、图2中所示的上端)具有第四接合部11,第三接合部21与第四接合部11柔性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四接合部11可以为一圆柱体结构。具体实施时,第三接合部21与第四接合部11之间可以为铰接,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由于第三接合部21与第四接合部11之间为柔性连接,故转向节1与减振器2可以相对转动,这样,当车辆发生振动时,转向节1与减振器2的连接处可以通过相对转动来适应车辆的振动,故该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将会更好,车辆的操作稳定性较强,车辆乘员的乘坐舒适度较好。继续参见图1、图2,上述实施例还包括:第一连接衬套(图中未示出)和第一紧固件3。具体地,第一连接衬套可以为弹性衬套,例如橡胶衬套,第一紧固件3可以为螺栓。第三接合部2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10。具体地,第三接合部21可以为一U形结构,该U形结构的两条边均可以为三角形板,第一连接孔210开设于两个三角形板上。第四接合部11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10,第一连接衬套安装于第二连接孔110内。第三接合部21和第四接合部11通过穿设于第一连接孔210和第一连接衬套的第一紧固件3相连接。这样,当第一连接衬套发生弹性形变时,转向节12和减振器2之间既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转动,同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平动,故转向节1与减振器2的连接处将会通过相对转动和平动来更好地适应车辆的振动,该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将会得到提高,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将会更强,车辆乘员的乘坐舒适度也会得到提高。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41与车辆的车身纵梁5柔性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一接合部41与车身纵梁5之间可以为铰接,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由于第一接合部41与车身纵梁5之间为柔性连接,故第一接合部41可以相对于车身纵梁5转动,这样,当车辆发生振动时,第一接合部41将会通过相对于车身纵梁5转动来适应车辆的振动,故该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将会更好,车辆的操作稳定性也会更强,车辆乘员的乘坐舒适度进一步提高。上述实施例还包括:第二连接衬套(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衬套可以为弹性衬套,例如橡胶衬套。第一接合部41开设有第三连接孔410,第二连接衬套在第三连接孔410内配合,即第三连接孔410的内壁与第二连接衬套的外壁相配合。本实施例中,车身纵梁5上可以对应于第三连接孔410开设有第六连接孔,第一接合部41和车身纵梁5可以通过穿设于第三连接孔410和第六连接孔的第二紧固件6相连接。具体实施时,第二紧固件6可以为螺栓。第二接合部42与转向节1之间可以为铰接,当然,第二接合部42与转向节1之间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连接方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悬架系统和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系统,用于车辆,包括:转向节(1);上摆臂(4),具有第一接合部(41)和第二接合部(42),所述第一接合部(41)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5)相连接,所述第二接合部(42)与所述转向节(1)相连接;减振器(2),在其第一端具有第三接合部(21),所述第三接合部(21)与所述转向节(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系统,用于车辆,包括:转向节(1);上摆臂(4),具有第一接合部(41)和第二接合部(42),所述第一接合部(41)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5)相连接,所述第二接合部(42)与所述转向节(1)相连接;减振器(2),在其第一端具有第三接合部(21),所述第三接合部(21)与所述转向节(1)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转向节(1)在其第一端具有第四接合部(11),所述第三接合部(21)与所述第四接合部(11)柔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衬套和第一紧固件(3);其中,所述第三接合部(2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10);所述第四接合部(11)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10),所述第一连接衬套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孔(110)内;所述第三接合部(21)和所述第四接合部(11)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210)和所述第一连接衬套的第一紧固件(3)相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接合部(41)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