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
技术介绍
带隙基准电路用于产生与温度无关的参考电压,是模拟集成电路中的重要模块,普遍应用于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等领域。高性能的带隙基准电路是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精度。传统的一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如图1所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电压VT与具有负温度系数的三极管基极-发射极电压VBE加权求和,从而得到零温度系数的基准电压。由于热电压VT的温度系数是一个固定值,而VBE的温度系数本身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该方法得到的基准电压只能实现一阶温度补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对比传统的一阶温度补偿,本专利技术增加了非线性的温度补偿以及电压调整电路,降低了带隙基准电压的温度系数,提高了基准电压的精确度,能满足更高精度的应用需求。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包括电压调整电路和带隙基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隙基准电路包括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九电阻R0;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相连并作为带隙基准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信号VREF,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一三极管Q1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包括电压调整电路和带隙基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隙基准电路包括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九电阻(R0);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相连并作为带隙基准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信号(VREF),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与栅极互连;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九电阻(R0)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R1)后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2)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地(GND)之间;第三电阻(R3)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地(GND)之间;第二三极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包括电压调整电路和带隙基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隙基准电路包括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二极管(D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九电阻(R0);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相连并作为带隙基准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电压信号(VREF),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和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相连并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六PMOS管(MP6)的漏极与栅极互连;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九电阻(R0)后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七PMOS管(MP7)的漏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阻(R1)后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二电阻(R2)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地(GND)之间;第三电阻(R3)接在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地(GND)之间;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串联结构后与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向端接第八PMOS管(MP8)的漏极,其负向端接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的串联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阶温度补偿的带隙基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整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第三PMOS管(MP3)、第四PMOS管(MP4)、第五PMOS管(MP5)、第六PMOS管(MPS1)、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四NMOS管(MNS1)、第五NMOS管(MNS2)、第六NMOS管(MNS3)、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PMOS管(MP1)、第二PMOS管(MP2)和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连接电源电压(VCC),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连接偏置电压(VB),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连接第六PMOS管(MPS1)的源极,第六PMOS管(MPS1)的栅极与第四NMOS管(MNS1)的栅极相连并连接使能信号一(UVLO),第四NMOS管(MNS1)的漏极连接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和第五NMOS管(MNS2)的漏极,第五NMOS管(MNS2)的栅极连接使能信号二(UVP),第六PMOS管(MPS1)的漏极连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连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明,丁立文,卢璐,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