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34066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5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导光板包含板体与第一突起结构,板体具有入光侧面与相邻入光侧面的第一侧面,第一突起结构是由入光侧面的一端延伸形成,且第一突起结构具有第一止挡部沿平行入光侧面的方向延伸。第一框体是对应第一侧面设置,其具有第一容置空间以容置导光板,且第一止挡部与第一框体的端面相互限位。第二框体是对应入光侧面设置,其具有第二容置空间以容置导光板,且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相互限位。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解决导光板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导致与发光单元耦合度下降进而使辉度下降的问题。并且还可解决传统导光板会有局部亮区或亮暗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本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定位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液晶显示器主要是由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块(BacklightModule)及系统框架等构件所组成,其中背光模块能够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均匀及高亮度的光源,使得液晶显示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影像。此外,液晶显示面板可以通过如双面胶带等黏着件或其他方式固定在背光模块的胶框上,以定位液晶面板。接着,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再组装于系统框架之中。背光模块主要是由光源、反射片(Reflector)、导光板(LightGuidePlate)、扩散片(Difusser)、棱镜片(Prismsheet)及胶框等构件所组成,为了使发光效率均一,导光板大多会被牢固地定位。然而,导光板对于温度与湿度均相当敏感,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会膨胀或收缩,前者会导致导光板挠曲而使表面不平整,后者则是会有漏光的可能性。因此,如何解决导光板因环境不同的形变所带来的问题,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解决导光板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导致与发光单元耦合度下降进而使辉度下降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解决传统导光板会有局部亮区或亮暗不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第一框体及第二框体。导光板包含板体与第一突起结构,板体具有入光侧面与相邻入光侧面的第一侧面,第一突起结构是由入光侧面的一端延伸形成,且第一突起结构具有第一止挡部沿平行入光侧面的方向延伸。第一框体是对应第一侧面设置,其中第一框体在朝向第一侧面的一侧具有第一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第一容置空间,导光板经由第一开口伸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第一止挡部位于第一框体外并与第一框体的端面相互限位。第二框体是对应入光侧面设置,其中第二框体在朝向入光侧面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第二容置空间,导光板经由第二开口伸入第二容置空间中,且第二框体与第一框体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突起结构包括一第一延伸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连接该入光侧面,其另一端连接该第一止挡部。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框体包含一第一顶板、一第一底板与一第一侧板,该第一顶板与该第一底板彼此相对,该第一侧板连接该第一顶板与该第一底板且该第一侧板面对该第一开口。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止挡部的一端突出该第一延伸部的该第一表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一顶板的端面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止挡部的另一端突出该第一延伸部的该第二表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一底板的端面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止挡部突出该第一侧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一侧板的端面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止挡部的高度等于或小于该第一框体的厚度且大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高度。在一实施例中,该导光板还包括一第二突起结构,是由该入光侧面的另一端延伸形成,且该第二突起结构具有一第二止挡部沿平行该入光侧面的方向延伸。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突起结构包括一第二延伸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三表面与一第四表面,该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连接该入光侧面,其另一端连接该第二止挡部。在一实施例中,该板体具有相邻该入光侧面的一第二侧面,该背光模块还包括一第三框体对应该第二侧面设置,其中,该第三框体在朝向该第二侧面的一侧具有一第三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三容置空间,该导光板经由该第三开口伸入该第三容置空间中,该第二止挡部位于该第三框体外并与该第三框体的端面相互限位,且该第三框体与该第二框体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三框体包含一第三顶板、一第三底板与一第三侧板,该第三顶板与该第三底板彼此相对,该第三侧板连接该第三顶板与该第三底板且该第三侧板面对该第三开口。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止挡部的一端突出该第二延伸部的该第三表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三顶板的端面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止挡部的另一端突出该第二延伸部的该第四表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三底板的端面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止挡部突出该第二侧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三侧板的端面相互限位。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止挡部的高度等于或小于该第三框体的厚度且大于该第三容置空间的高度。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对应于该入光侧面且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一发光单元,设置于该第一突起结构与该第二突起结构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固定胶带,用于包覆该第一框体与该第二框体。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背光模块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应用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可解决导光板因温度变化而膨胀或收缩导致与发光单元耦合度下降进而使辉度下降的问题。并且还可解决传统导光板会有局部亮区或亮暗不均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A至图1C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图2A至图2D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以及图3A至图3C为本技术各种不同实施例的第一突起结构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背光模块100导光板110第一框体111第一开口112第一容置空间113第一顶板114第一底板115第一侧板120第二框体121第二开口122第二容置空间130第三框体131第三开口132第三容置空间200板体201入光侧面202第一侧面203第二侧面210第一突起结构211第一延伸部212第一止挡部213第一表面214第二表面310第二突起结构311第二延伸部312第二止挡部313第三表面314第四表面413第三顶板414第三底板415第三侧板500发光单元600,700固定胶带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至图1C,其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示意图。在图1A中,为了清楚显示本技术的技术特征,一部分的第一框体110与第二框体120在此隐藏,合先叙明。背光模块10包括导光板100、第一框体110与第二框体120。导光板100包括板体200与第一突起结构210,其中板体200具有入光侧面201与相邻入光侧面201的第一侧面202,而第一突起结构210是由入光侧面201的一端延伸形成。在较佳实施例中,入光侧面201与第一侧面202实质垂直。如图1A所示,第一突起结构210可由第一延伸部211与第一止挡部212所构成,其中第一延伸部211是朝离开入光侧面201的方向延伸,而第一止挡部212则在第一延伸部211远离入光侧面201的一端沿平行入光侧面201的方向延伸。换言之,第一延伸部211的一端连接入光侧面201,其另一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包含一板体与一第一突起结构,该板体具有一入光侧面与相邻该入光侧面的一第一侧面,该第一突起结构是由该入光侧面的一端延伸形成,且该第一突起结构具有一第一止挡部沿平行该入光侧面的方向延伸;一第一框体,对应该第一侧面设置,其中,该第一框体在朝向该第一侧面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该导光板经由该第一开口伸入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该第一止挡部位于该第一框体外并与该第一框体的端面相互限位;以及一第二框体,对应该入光侧面设置,其中,该第二框体在朝向该入光侧面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该导光板经由该第二开口伸入该第二容置空间中,且该第二框体与该第一框体相互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13 TW 104216370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包含一板体与一第一突起结构,该板体具有一入光侧面与相
邻该入光侧面的一第一侧面,该第一突起结构是由该入光侧面的一端延伸形
成,且该第一突起结构具有一第一止挡部沿平行该入光侧面的方向延伸;
一第一框体,对应该第一侧面设置,其中,该第一框体在朝向该第一侧
面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该导光板经由该
第一开口伸入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该第一止挡部位于该第一框体外并与该
第一框体的端面相互限位;以及
一第二框体,对应该入光侧面设置,其中,该第二框体在朝向该入光侧
面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开口并向内延伸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该导光板经由该
第二开口伸入该第二容置空间中,且该第二框体与该第一框体相互限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突起结构包括一
第一延伸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连
接该入光侧面,其另一端连接该第一止挡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体包含一第一
顶板、一第一底板与一第一侧板,该第一顶板与该第一底板彼此相对,该第
一侧板连接该第一顶板与该第一底板且该第一侧板面对该第一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挡部的一端突
出该第一延伸部的该第一表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一顶板的端面相互限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挡部的另一端
突出该第一延伸部的该第二表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一底板的端面相互限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挡部突出该第
一侧面并延伸而与该第一侧板的端面相互限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止挡部的高度等
于或小于该第一框体的厚度且大于该第一容置空间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包括一第二
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启祥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