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头端子,包括主体部、接触部,接触部自主体部一端朝外延伸而共同形成夹持结构,接触部包括第一弹臂、第二弹臂,第一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第一接触突部及第二接触突部,第二弹臂对应第一弹臂,第二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第三接触突部及第四接触突部,第三接触突部对应第一接触突部,第四接触突部对应第二接触突部,通过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各别具有复数个接触突部,当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后,复数个接触突部可增加与插座端子的接触面积,保证与插座端子电性接触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端子,特别是指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介绍
一般电连接器介面为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SerialBus,简称USB)为普遍为大众所使用,并以USB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1传输规格。目前的USBType-C电连接器公头包含有结合于胶芯上之复数上排弹性端子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覆盖在胶芯外部的外铁壳等结构,且各端子后端皆以焊接方式与复数线材结合,使USBType-C电连接器公头形成传输线,让复数上排弹性端子与复数下排弹性端子经由各线材进行讯号与电源传输。请参阅第1图,为现有之夹型插头端子A之外观示意图,为USBType-C插头电连接器端子,包含结合于胶芯之固定部A1、固定部A1两侧之接触部A2及焊接部A3,此焊接部A3采用折弯成型方式制成,且夹型插头端子A之接触部A2均为一个接触点A21,仅能以一个接触点A21与插座端子接触,但当插座端子上有异物时,一个接触点A21因异物遮挡而无法有效接触到插座端子,导致接触之不稳定情况发生,进而不利于电子讯号传输。如何解决习知USBType-C插头电连接器端子产生的问题,即为相关业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插头端子,包括主体部、接触部及连接部;接触部自主体部一端朝外延伸而共同形成夹持结构,接触部包括第一弹臂、第二弹臂及夹持区,第一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第一接触突部及第二接触突部,第二弹臂对应第一弹臂,第二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第三接触突部及第四接触突部,第三接触突部对应第一接触突部,第四接触突部对应第二接触突部,夹持区形成于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之间;该连接部自主体部另一端朝外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自主体部二侧朝外倾斜延伸,而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之根部至端部逐渐相互相邻。并且,第一接触突部与第三接触突部之间距离小于第二接触突部与第四接触突部之间距离。此外,位于第一接触突部与第三接触突部之间的夹持区宽度小于位于第二接触突部与第四接触突部之间的夹持区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包括第一导引部及第二导引部,第一导引部自第一弹臂端缘朝外倾斜延伸,第二导引部自第二弹臂端缘朝外倾斜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包括本体及复数卡掣块,各卡掣块自本体两侧突出。并且,主体部包括复数凹槽,各凹槽设置在本体两侧而相邻各卡掣块。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包括复数凹槽,各凹槽设置在本体两侧而相邻各卡掣块。并且,连接部包括二止挡部,各止挡部形成于各接脚外缘而相邻主体部。此外,连接部包括复数储料槽,各储料槽设置在各接脚内侧。综上所述,通过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各别具有复数个接触突部,当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后,复数个接触突部可增加与插座电连接器之插座端子的接触面积,保证与插座端子电性接触的稳定性,且满足大电流的规格。并且,复数个接触突部的设计,当插座端子上有异物时,第一个会与插座端子接触的第一接触突部、第三接触突部可刮掉插座端子上的异物,保证第二个与插座端子接触的第二接触突部、第四接触突部与插座端子更为稳定的接触。此外,插头端子为透过一体式冲压下料成型,提高端子的强度,防止端子在装配过程中发生变形,确保讯号传输的稳定性,而且加工简单,降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第1图为现有技术之端子之外观示意图。第2图为本技术之外观示意图。第3图为本技术之侧视示意图。第4图为本技术之插接使用时之侧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00插头端子1主体部11本体13卡掣块14凹槽2接触部21第一弹臂211第一接触突部213第二接触突部214第一导引部22第二弹臂221第三接触突部223第四接触突部224第二导引部23a根部23b端部24夹持区4连接部41接脚43止挡部44储料槽L1/L2距离W1/W2宽度A夹型插头端子A1固定部A2接触部A21接触点A3焊接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第2图至第4图,第2图为外观示意图,第3图为侧视示意图,第4图为插接使用时之侧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为揭示单一个插头端子100,插头端子100可形成USBType-C多接触点结构端子使用。插头端子100为透过一体式冲压下料成型,提高端子的强度,防止端子在装配过程中发生变形,确保讯号传输的稳定性,而且加工简单,降低制造成本。复数个插头端子100组装至胶芯时,可将复数个插头端子100以一整排方式插接至胶芯进行组装,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本实施例中,插头端子100包括主体部1、接触部2及连接部4。插头端子100可组装胶芯与外壳而构成一插头电接器。参照第2图至第4图,主体部1为薄型的长方型板件,主体部1包括本体11及复数卡掣块13,各卡掣块13自本体11两侧突出。当主体部1与胶芯组装时,为透过铆接方式结合,主体部1铆入胶芯内,各卡掣块13固定于胶芯内部,稳固主体部1的作用。此外,本实施例中,主体部1更包括复数凹槽14,各凹槽14设置在本体11两侧而相邻各卡掣块13。当各卡掣块13卡入胶芯内壁时,胶芯内壁因卡掣块13摩擦后会产生废料,废料可收存到各凹槽14中。参照第2图至第4图,接触部2自主体部1一端朝外延伸而共同形成夹持结构,接触部2包括第一弹臂21、第二弹臂22及夹持区24。参照第2图至第4图,本实施例中,第一弹臂21内侧包括相邻之第一接触突部211及第二接触突部213,即单一个第一弹臂21上具有两个接触点,并且,第一接触突部211及第二接触突部213彼此相邻而构成波浪形结构。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第一弹臂21内侧进一步可包括相邻之三个以上接触突部,即单一个第一弹臂21上具有三个以上接触点,增加与插座端子之接触面积。参照第2图至第4图,第二弹臂22内侧包括相邻之第三接触突部221及第四接触突部223,即单一个第二弹臂22上具有两个接触点,并且,第三接触突部221及第四接触突部223彼此相邻而构成波浪形结构,且第三接触突部221对应第一接触突部211,第三接触突部221与第一接触突部211分别接触插座端子上下表面之间的同一轴线上的两个位置点,第四接触突部223对应第二接触突部213,第四接触突部223与第二接触突部213分别接触插座端子上下表面之间的同一轴线上的两个位置点。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第二弹臂22内侧进一步可包括相邻之三个以上接触突部,即单一个第二弹臂22上具有三个以上接触点,增加与插座端子之接触面积。第一弹臂21与第二弹臂22各别具有复数个接触突部,也就是,第一弹臂21具有第一接触突部211及第二接触突部213、第二弹臂22具有第三接触突部221及第四接触突部223,当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后,复数个接触突部可增加与插座电连接器之插座端子的接触面积,保证与插座端子电性接触的稳定性,且满足大电流的规格。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端子,包括:主体部、接触部及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自所述主体部一端朝外延伸而共同形成夹持结构,所述接触部包括: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一第一接触突部及一第二接触突部;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对应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一第三接触突部及一第四接触突部,所述第三接触突部对应所述第一接触突部,所述第四接触突部对应所述第二接触突部;及一夹持区,形成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及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主体部另一端朝外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端子,包括:主体部、接触部及连接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自所述主体部一端朝外延伸而共同形成夹持结构,所述接触部包括:
一第一弹臂,所述第一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一第一接触突部及一第二接触突部;
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对应所述第一弹臂,所述第二弹臂内侧包括相邻之一第三接触突部及一第四接触突部,所述第三接触突部对应所述第一接触突部,所述第四接触突部对应所述第二接触突部;及
一夹持区,形成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间;及
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主体部另一端朝外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自所述主体部二侧朝外倾斜延伸,而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之根部至端部逐渐相互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突部与所述第三接触突部之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接触突部与所述第四接触突部之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头端子,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突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术林,万伟,祁小娟,
申请(专利权)人: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