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和用于该控制阀的联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09631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9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联动件,包括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控制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收容切换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还包括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所述控制组件作用在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上来带动至少部分所述联动件上下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切换组件的切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控制阀,包括外壳、控制组件和切换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和所述切换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中,还包括所述联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于控制组件直接控制切换组件,通过联动件来驱动切换组件,由于联动件能够更好地限制切换组件和控制组件的控制范围和运动行程,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卫浴水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出水切换的控制阀和用于该控制阀的联动件。
技术介绍
在卫浴行业中,现有的龙头多采用提拉分水器来完成出水的切换,由于结构限制,只能出一种水,而且部分地区水质较差,经常会出现由于水垢的原因造成的切换器损坏;另一种按钮结构多采用类似于圆珠笔的结构,手感比较差,尤其使用时间久以后。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控制阀和用于该控制阀的联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户体验较好的控制阀和用于该控制阀的联动件。本技术提供一种联动件,包括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控制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收容切换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还包括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所述控制组件作用在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上来带动至少部分所述联动件上下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切换组件的切换。进一步地,所述联动件为六面柱体,所述第一收容部为圆柱形槽,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相对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的所在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作用部的所在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为通槽,所述第二作用部为台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两者的顶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收容部中对应所述翘板的两端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的底端均设有所述第二收容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控制阀,包括外壳、控制组件和切换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和所述切换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中,还包括所述联动件。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从上往下依次包括开关盖、卡扣、转轴、顶针、翘板和支架,所述开关盖与所述卡扣扣合,所述卡扣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所述顶针安装在所述卡扣中,所述顶针与所述翘板接触,所述翘板与所述支架接触;当按动所述开关盖时,所述卡扣绕所述转轴转动,所述顶针拨动所述翘板,所述翘板绕所述支架上的凸起翻转。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组件从上往下依次包括磁铁、磁性滑块、堵头、支撑件和密封圈,所述磁铁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部内,所述联动件带动所述磁铁上下移动,所述磁铁带动所述磁性滑块上下移动,所述磁性滑块带动所述堵头上下移动来开启或关闭所述支撑件上的泄压口,并同时开启或关闭所述密封圈上的出水口。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堵头之间还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穿过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密封圈伸入到所述密封圈的进水口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控制组件通过带动联动件上下移动来驱动切换组件,实现出水的切换。相比于控制组件直接控制切换组件,通过联动件来驱动切换组件,由于联动件能够更好地限制切换组件和控制组件的控制范围和运动行程,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分水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爆炸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开关盖的底面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卡座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翘板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支架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联动件的顶面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联动件的底面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支撑座的立体图;图1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支撑件的底面立体图;图12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密封圈的立体图;图13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打开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关闭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与图14的剖切方向垂直的剖视图;图16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分水器的立体图;图17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第一状态的剖视图;图18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中控制阀的第二状态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00-分水器10-控制阀1-外壳2-控制组件3-切换组件4-联动件11-固定座12-底座21-开关盖22-卡座23-转轴24-顶针25-翘板26-支架27-第一弹簧211-第一卡扣212-挡块221-连接孔222-扣孔251-弧形板252-翼板253-插接板261-凸起262-底板263-限位板31-磁铁32-磁性滑块33-堵头34-支撑件35-密封圈36-弹簧37-第二弹簧38-防磨片39-支撑座341-泄压口342-凸台343-凸座351-出水口352-进水口353-第一安装孔354-第二安装孔361-插杆391-底台392-第二卡扣393-支撑台394-顶台395-挡台41-第一收容部42-第二收容部43-第一作用部44-第二作用部45-通孔421-限位部422-卡扣部41′-第一收容部42′-第二收容部43′-第一作用部44′-第二作用部46′-推板47′-复位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中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与附图中显示的方位相对应,但并不代表是实际产品安装或使用时的方位。本技术中,如图1-3和图16-18所示,水龙头的分水器100包括控制阀10,控制阀10包括外壳1、控制组件2和切换组件3,控制组件2和切换组件3安装在外壳1中,控制组件2与切换组件3之间还设有联动件4。联动件4,包括第一收容部(41、41′)和第二收容部(42、42′),第一收容部(41、41′)用于收容控制组件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收容部(42、42′)用于收容切换组件3的至少一部分,还包括第一作用部(43、43′)和第二作用部(44、44′),控制组件2作用在第一作用部(43、43′)和第二作用部(44、44′)上来带动至少部分联动件4上下移动从而控制切换组件3的切换。本技术中控制组件通过带动联动件上下移动来驱动切换组件,实现出水的切换。相比于控制组件直接控制切换组件,通过联动件来驱动切换组件,由于联动件能够更好地限制切换组件和控制组件的控制范围和运动行程,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本技术的其中两种实施例,图1-15为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6-18为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如图1-3所示,分水器100上安装了两个控制阀10,两个控制阀10分别用于控制不同的水路。控制阀10包括外壳1、控制组件2和切换组件3,控制组件2和切换组件3安装在外壳1中,控制组件2与切换组件3之间还设有联动件4。联动件4,包括第一收容部41和第二收容部42,第一收容部41用于收容控制组件2的一部分,第二收容部42用于收容切换组件3的一部分,还包括第一作用部43和第二作用部44,控制组件2作用在第一作用部43和第二作用部44上来带动联动件4上下移动从而控制切换组件3的切换。如图2所示,外壳1包括固定座11和底座12,固定座11与底座12之间通过多个卡扣和插接件来实现连接。控制阀10整体安装后,只有开关盖21暴露在固定座11的上方,其他的部件均安装在外壳1中。如图3所示,控制组件2从上往下依次包括开关盖21、卡座22、转轴23、顶针24、翘板25和支架26,开关盖21与卡座22扣合,卡座22能够绕转轴23转动,顶针24安装在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联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控制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收容切换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还包括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所述控制组件作用在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上来带动至少部分所述联动件上下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切换组件的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联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用于收容控制组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收容部用于收容切换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还包括第一作用部和第二作用部,所述控制组件作用在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上来带动至少部分所述联动件上下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切换组件的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为六面柱体,所述第一收容部为圆柱形槽,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相对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的所在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作用部的所在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联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为通槽,所述第二作用部为台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两者的顶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收容部中对应所述翘板的两端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联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和所述第二作用部的底端均设有所述第二收容部。7.一种控制阀,包括外壳、控制组件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勒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