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导向装置,其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在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其中之一上设有凹槽,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另一个上设有导腿,凹槽包括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驱动斜面,导腿包括与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驱动斜面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和第二驱动斜面,导腿可插入到凹槽中。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具导向装置,能实现模具的精确定位,提升整形、翻边的精度和生产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且特别涉及一种模具导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样车试制过程中,由于是小批量生产,在预算少、周期短的前提下,所制造的模具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没有导向机构(如图1),而直接利用机床的导向机构来进行导向。但是在后续的整形、翻边等工序中,对零件的定位精度要求就比较高,例如在对发动机盖外板进行翻边时,如不具备精确的导向装置,在生产过程零件如果发生窜动,会出现因压合精度差引起的翻边不顺或扭曲等问题,以至于难以保证发动机盖棱线的外观品质。在平衡质量与成本的基础上,在目前样车试制中,针对无导向机构的模具存在的不足,模具的制造开始出现如图2所示的导向形式,即在模具的四角设置直边导腿3a和导槽4a来实现模具的精确导向。该导向装置类似大批量硬模(必须使用非人工的工具加工的模具)的生产形式,但其导滑面5a直接由铸钢加工得到,并不设置耐磨板等精度可靠的标准件来辅助。如图3所示,其上模座1a对下模座2a施加的载荷为P,导腿3a与导槽4a之间是间隙配合,在导向过程中,通过导腿3a和导槽4a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保模具的导正。该导向装置结构简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模具无导向机构时存在的前后工序定位差问题,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导滑面5a直接铸件加工而成,其定位精度不够高,并且定位效果完全依赖于两侧导滑面5a的加工间隙和加工精度。如图3所示,导槽4a与导腿3a存在一定的间隙,在运动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不产生横向的作用力,不具备自动导正的作用,模具的定位精度完全依靠间隙来控制。2)在模具的边角设置直边导向装置,需要增加模具的外形尺寸,制造成本也相应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实现模具的精确定位,提升整形、翻边的精度和生产稳定性的模具导向装置。为达上述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导向装置,其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在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其中之一上设有凹槽,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另一个上设有导腿,凹槽包括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驱动斜面,导腿包括与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驱动斜面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和第二驱动斜面,导腿可插入到凹槽中。进一步地,凹槽设置于上模座的中部,导腿设置于下模座的中部。进一步地,导腿的下部安装于下模座上,导腿的上部与凹槽相配合,导腿下部的宽度大于导腿上部的宽度,导腿的下部与导腿的上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驱动斜面为凹槽的两个相对的侧面。进一步地,第一导向面和第一驱动斜面之间连接有第一抵靠面,第二导向面和第二驱动斜面之间连接有第二抵靠面,在上模座和下模座压合的过程中,第一抵靠面与第二抵靠面相靠近。进一步地,在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合模过程中,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之间以及第一驱动斜面和第二驱动斜面之间产生有压紧力。进一步地,在上模座和下模座的合模过程中,第一导向面贴紧第二导向面。进一步地,凹槽的纵向截面为梯形。进一步地,凹槽的纵向截面为三角形。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斜面和第二驱动斜面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30°至45°的夹角。在本技术中,由于上模座上设置第一驱动斜面,并在下模座上设置第二驱动斜面,使得压机通过上模座作用于下模座的作用力在垂直于下模座第二导向面的方向上存在分力,将下模座的第二导向面压向上模座的第一导向面,从而使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在合模过程中始终处于贴紧状态,从而在没有增加制造成本和模具外形尺寸的前提下,保证了模具的闭合间隙和精度,避免出现定位不良引起的精度误差,提升整形、翻边的精度,生产稳定性高,产品质量易于保证。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模具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模具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模具导向装置的受力情况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模具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模具导向装置的受力情况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4所示,模具导向装置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1上设有凹槽3,所述下模座2上凸设有导腿4。所述凹槽3的纵向截面呈梯形,优选为直角梯形。凹槽3包括第一导向面31、第一抵靠面32和第一驱动斜面33,第一导向面31和第一驱动斜面33分别为凹槽3的两个相对的侧面,第一抵靠面32连接第一导向面31的顶边和第一驱动斜面33的顶边。凹槽3直接在上模座1上机加工得到。所述导腿4的上部与凹槽3相配合,导腿4的下部安装于下模座2上。导腿4上部的宽度小于导腿4下部的宽度,在导腿4上部和导腿4下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44。导腿4的上部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向面31、第一抵靠面32和所述第一驱动斜面33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41、第二抵靠面43、和第二驱动斜面42。此外,所述导腿4和所述凹槽3分别设置于所述下模座2和上模座1的中部,这样设置可使模具尺寸减小,节约模具制造成本。工作时,将工件放置在上模座1和下模座2之间,当利用压机驱动上模座1与凹槽3一起垂直向下运动,当凹槽3的第一导向面31和第一驱动斜面33接触到导腿4的第二导向面41和第二驱动斜面42时,导向机构开始起作用。具体地,如图5所示,其中P为压机载荷,θ为第一驱动斜面33和第二驱动斜面42与垂直方向的夹角。P可分解为垂直于第二驱动斜面42方向的分力P1和沿着第二驱动斜面42方向的分力P2。由受力分析可知,P1=P*sinθ。该P1是压机对导腿4的垂直于第二驱动斜面42方向的分力,其又可分解为水平向左的分力P3和竖直向下的分力P4,由受力分析可知,水平向左的横向分力P3=P1*cosθ=P*cosθ*sinθ。即,导腿4受到压机施加的水平向左的横向力P3。为使模具导向装置的尺寸较小,应使θ角较小,但又考虑到模具导向装置受到的横向力和寿命,应保证作用力大小适中,即θ角不宜过小,综合考虑下,优选夹角θ为30°-45°。在上模座1和凹槽3垂直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第一驱动斜面33和第二驱动斜面42之间以及第一导向面31与第二导向面41之间压紧力的作用,导腿4的第二导向面41和凹槽3的第一导向面31始终处于紧密贴合的状态,这样可以保障模具的闭合精度,实现模具的精确定位,提升整形、翻边的精度和生产稳定性。最终,上模座1和下模座2充分压合在一起,这时可进行整形、翻边等工作,当整形、翻边等工作完成后,打开压机,带动上模座1向上运动,即可将工件由上模座1和下模座2之间取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凹槽3设于所述上模座1上,所述导腿4设于所述下模座2上,可以理解,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下模座2上设有凹槽3并在所述上模座1上设置导腿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3的纵向截面为梯形,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所述凹槽3的纵向截面也可以是三角形。综上所述,在本技术中,由于上模座1上设置第一驱动斜面33,并在下模座2上设置第二驱动斜面42,使得压机通过上模座1作用于下模座2的作用力在垂直于下模座2第二导向面41的方向上存在分力,将下模座2的第二导向面41压向上模座1的第一导向面31,从而使第一导向面31和第二导向面41在合模过程中始终处于贴紧状态,从而在没有增加制造成本和模具外形尺寸的前提下,保证了模具的闭合间隙和精度,避免出现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导向装置,其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2)的其中之一上设有凹槽(3),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2)的另一个上设有导腿(4),所述凹槽(3)包括第一导向面(31)和第一驱动斜面(33),所述导腿(4)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向面(31)和所述第一驱动斜面(33)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41)和第二驱动斜面(42),所述导腿(4)可插入到所述凹槽(3)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导向装置,其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2)的其中之一上设有凹槽(3),所述上模座(1)和所述下模座(2)的另一个上设有导腿(4),所述凹槽(3)包括第一导向面(31)和第一驱动斜面(33),所述导腿(4)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向面(31)和所述第一驱动斜面(33)相对应的第二导向面(41)和第二驱动斜面(42),所述导腿(4)可插入到所述凹槽(3)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设置于所述上模座(1)的中部,所述导腿(4)设置于所述下模座(2)的中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腿(4)的下部安装于所述下模座(2)上,所述导腿(4)的上部与所述凹槽(3)相配合,所述导腿(4)下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导腿(4)上部的宽度,所述导腿(4)的下部与所述导腿(4)的上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4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面(31)和所述第一驱动斜面(33)为所述凹槽(3)的两个相对的侧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梦瑶,邓国朝,杨建,谢国文,刘裕中,陈晓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