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包括:结合板、排出管部、框部;所述结合板中央形成通孔并与冷却管道结合;所述排出管部形成于所述结合板的下部,在将玻璃制品成形的下部模内以一定的间隔邻近,排出从所述冷却管道喷射的冷媒,对所述下部模内成形的玻璃制品进行冷却;所述框部沿所述排出管部的下端部形成;其特征是,在所述框部的外侧面形成使冷媒的流动改变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
Cooling head for glass forming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cooling head for glass forming,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discharge pipe, the connecting plate frame; the central hole is form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oling pipe; the discharge tube part is formed on the connecting plate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mold shaping glass products in adjacent at regular intervals.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ejected from the cooling pipe, the cooling of the glass and the lower mold forming; the frame along the discharge tube end portion is formed; and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outer side of the box in the form of refrigerant refrigerant flow change discharging guide pathwa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在下部模(mold)成形玻璃板(panel)之后,将所成形的玻璃板迅速冷却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head),更为详细地说,涉及可以通过使从冷却头排出的冷媒均匀分布来提高玻璃板的质量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
技术介绍
阴极线管用板这样的玻璃板的成形设备,是在下部模中投入玻璃熔融物的块体(Gob),使柱塞(Plunger)从该下部模的上方下降对块体加压,由此将一定形态的玻璃板成形。此时,成形了的玻璃板为100度左右的高温状态,所以要使用冷却装置强制对上述板进行冷却,而作为对成形了的玻璃板进行冷却的方式,有排出冷媒的方法。即,现有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如图1至图3所示那样,由结合板10、排出管部20、框部30构成。所述结合板10中央形成通孔11并与冷却管道40结合;所述排出管部20形成于所述结合板10的下部,在将玻璃制品60成形的下部模50内以一定的间隔邻近,排出从所述冷却管道40喷射的冷媒,对所述下部模50内成形的玻璃制品60进行冷却;所述框部30沿所述排出管部20的下端部形成。根据这样构成的现有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使所述冷却头邻近到用于形成玻璃板60的下部模50内,将冷媒排出到所述下部模50内成形了的玻璃板的表面使其强制冷却。此时,排出到玻璃板表面的冷媒的排出压力,跨玻璃板的整个表面不均匀地分布着(参照图11(a)的压力分布图)。冷媒的排出压力不均匀地作用在所述玻璃板60上时或者玻璃板处于未固定的状态,则会招致玻璃板表面不均匀地形成而降低质量。即,在压力作用强的部分,玻璃板的表面因流体压缩而被推压,使玻璃板的厚度形成得较薄,压力作用弱的部分的玻璃板的厚度相对形成得较厚。更为具体地进行说明的话,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如图4所示,冷媒的排出压力在玻璃板的四个角的部分A处较强作用而使四个角的部分A处的玻璃板的厚度比其他部分形成得薄,在玻璃板的其余部分作用的排出压力弱,而使玻璃板的厚度相对形成得较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排出冷媒对下部模内成形了的玻璃板进行冷却时,可以通过使排出的冷媒的排出压力在玻璃板的整体表面均匀分布来提高玻璃板的质量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包括结合板、排出管部、框部;所述结合板中央形成通孔并与冷却管道结合;所述排出管部形成于所述结合板的下部,在将玻璃制品成形的下部模内以一定的间隔邻近,排出从所述冷却管道喷射的冷媒,对所述下部模内成形的玻璃制品进行冷却;所述框部沿所述排出管部的下端部形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部的外侧面形成使冷媒的流动改变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在此,上述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在所述框部的各边分别形成2个,且满足下面的关系L/W≥0.15其中,W表示所述框部的一侧边的长度,L表示用于制作不少于1个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而形成于一侧框部30的突出部32的距离。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冷却头的轴测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现有的冷却头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以现有的冷却头对下部模内的玻璃板进行冷却时冷媒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头的轴测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头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以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头对下部模内的玻璃板进行冷却时,冷媒的移动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头和现有的冷却头的短边的压力分布的图。图10是表示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头和现有的冷却头的长边的压力分布的图。图11(a)是表示通过现有的冷却头的板角部(角落部)压力分布的图表。图11(b)是表示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头的板角部压力分布的图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附图所示代表性的实施例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图中所示的例子等,是以将阴极线管用玻璃板进行成形为基础进行说明的。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头的轴测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却头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本专利技术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head)包括结合板10、排出管部20、框部30;所述结合板10中央形成通孔11并与冷却管道(coolingduct)40结合;所述排出管部20形成于所述结合板10的下部,在将作为玻璃制品的板60成形的下部模50内以一定的间隔邻近,排出从所述冷却管道40喷射的冷媒,对所述下部模50内成形的玻璃板60进行冷却;所述框部30沿所述排出管部20的下端部形成;其特征是在所述框部30的外侧面形成可以使冷媒的流动改变而排出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这样构成的本专利技术,如图7以及图8所示,冷媒不仅排出到形成于冷却头的框部30的下部模50之间的空间,而且也通过形成于框部30的外侧面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排出冷媒。此时,详细观察冷媒的排出路径的话,如图8所示,在既有排出压力较强作用的角落部分,大量的冷媒通过形成于框部30的外面的引导通路31脱离出来,从而,使冷媒的排出压力均匀地作用在玻璃板的整个表面。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表示的是,上述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在上述框部30的各边分别形成两个。此时,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优选地具有下面的关系L/W≥0.15在此,W是上述框部30的一侧边的长度,L表示用于制作不少于一个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而形成于一侧框部30的突出部32的距离(参照图8)。图9和图10分别表示冷却头的短边以及长边处的压力分布,图中“P-monitor-P-atm”表示传感器压力,“x/X”和“y/Y”表示插入压力传感器的位置,在图中上面的方框中央处,x/X、y/Y为0。x/X=1表示在方框的右端。横轴是x轴,纵轴是y轴。如图所示,L/W<0.15时,压力分布表现不均匀,而L/W≥0.15时,压力分布表现得比较均匀。图11(a)是表示通过现有的冷却头的板角部的压力分布的图表(h=5mm,Gap=12.4mm),图11(b)是表示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头的板角部的压力分布的图表(h=5mm,Gap=3.0mm)。从上述图表可以知道,现有技术中,如图11(a)所示,压力分布的差异为52.8,而本专利技术则如图11(b)所示,压力分布的差异仅仅为8.3。因此知道,板角部分处的压力分布在L/W≥0.15范围内比较均匀。当然,上述玻璃成形用冷却头不仅可以用于阴极线管用玻璃板,而且也可以在一般的玻璃制品成形中使用。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使冷媒可以向框部的外侧面排出地形成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从而,具有可以使冷媒的排出压力在玻璃板的整个表面均匀作用而提高玻璃质量的效果。权利要求1.玻璃成形用冷却头,包括结合板(10)、排出管部(20)、框部(30);所述结合板(10)中央形成通孔(11)并与冷却管道(40)结合;所述排出管部(20)形成于所述结合板(10)的下部,在将玻璃制品成形的下部模(50)内以一定的间隔邻近,排出从所述冷却管道(40)喷射的冷媒,对所述下部模(50)内成形的玻璃制品进行冷却;所述框部(30)沿所述排出管部(20)的下端部形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部(30)的外侧面形成使冷媒的流动改变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成形用冷却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在所述框部(30)的各边分别形成不少于1个,且满足下面的关系L/W≥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玻璃成形用冷却头,包括:结合板(10)、排出管部(20)、框部(30);所述结合板(10)中央形成通孔(11)并与冷却管道(40)结合;所述排出管部(20)形成于所述结合板(10)的下部,在将玻璃制品成形的下部模(50)内以一定的间隔邻近,排出从所述冷却管道(40)喷射的冷媒,对所述下部模(50)内成形的玻璃制品进行冷却;所述框部(30)沿所述排出管部(20)的下端部形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部(30)的外侧面形成使冷媒的流动改变的冷媒排出用引导通路(31)。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铉守,宋在翊,裵哲镐,
申请(专利权)人:韩国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