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崖壁顶部设有第一泵送装置;崖壁中部设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与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第二泵管通过固定装置固接于崖壁,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锚接于崖壁,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缓冲弹簧,底部固接于支撑板;缓冲板,固接于第二缓冲弹簧顶部,缓冲板中部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抱箍,对应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位置固接于缓冲板的上表面,第二泵管穿设于抱箍内;斜撑,设置于支撑板的底部。缓冲板可减缓第二泵送装置对固定装置的冲击,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指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混凝土向上泵送方法已较为成熟,但是在一些超高异型建筑上进行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时,由于异型建筑的断面不规则,并且泵送深度较大,泵送时混凝土产生的压力也相应较大,采用常规的混凝土向下泵送方法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崖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泵送装置;崖壁的中部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泵管通过该固定装置固接于所述崖壁,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锚接于所述崖壁,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底部固接于所述支撑板;缓冲板,固接于所述第二缓冲弹簧顶部,所述缓冲板中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抱箍,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所述缓冲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泵管穿设于所述抱箍内;斜撑,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将支撑板锚接于崖壁,缓冲板可以减缓第二泵送装置对固定装置的冲击,延长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可以通过调节抱箍将第二泵管进行卡紧,进而将第二泵管固接于崖壁上。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底部通过橡胶楔子固接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缓冲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二缓冲弹簧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圆周均匀布设于所述支撑板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在实际施工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泵送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图4的泵送方法中用到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是图4的泵送方法中用到的泵送装置的缓冲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图7是图4的泵送方法中用到的泵送装置的缓冲料斗的俯视图。图8是图4的泵送方法中用到的泵送装置的溜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在实际施工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崖壁9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泵送装置10;崖壁90的中部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20和缓冲装置30,缓冲装置30与第一泵送装置10通过第一泵管40相连接,第二泵送装置20与位于崖壁90的底部的施工区域80通过第二泵管50相连接,第二泵管50通过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70固接于崖壁90,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70,包括:支撑板710,支撑板710通过直径φ25的锚杆711锚接于崖壁90,支撑板710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优选地开设于支撑板710的中部;第二缓冲弹簧720,第二缓冲弹簧720的底部通过橡胶楔子固接于支撑板710,第二缓冲弹簧720的数量优选地为四个,四个第二缓冲弹簧720沿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的圆周均匀布设于支撑板710上;缓冲板730,固接于四个第二缓冲弹簧720的顶部,缓冲板730的中部开设有与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缓冲板730可以减缓第二泵送装置20对固定装置70的冲击,延长固定装置70的使用寿命;抱箍740,对应于支撑板710的第一通孔以及缓冲板730的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缓冲板730的上表面,第二泵管50穿设于抱箍740内,可以通过调节抱箍740将第二泵管50进行卡紧,进而将第二泵管50固接于崖壁90上。斜撑712,设置于支撑板710的底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将支撑板锚接于崖壁,缓冲板可以减缓第二泵送装置对固定装置的冲击,延长固定装置的使用寿命,可以通过调节抱箍将第二泵管进行卡紧,进而将第二泵管固接于崖壁上。配合参看图4所示,图4是采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泵送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采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泵送方法,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在所述崖壁的顶部设置第一泵送装置。步骤S2: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将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相连接,将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相连接。优选地,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时的输送角度设置为60°。其中,将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采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将第二泵送固定于崖壁上。步骤S3:在所述崖壁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经过所述缓冲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泵送装置;步骤S4:在所述崖壁的中部通过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向下进行混凝土泵送,将混凝土输送至所述施工区域。进一步地,在步骤S2中,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之间设置第一泵管。在步骤S2中,在所述崖壁的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施工区域之间设置第二泵管。采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泵送方法,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第二泵送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分阶段的泵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次泵送深度不够无法满足深坑泵送施工要求的问题。由于泵送高度太大,混凝土泵送时造成的压力也会相对较高,通过在崖壁中部设置的缓冲装置,可以对混凝土进行缓冲,避免混凝土由于压力太大而对第二泵送装置造成损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将所述崖壁的顶部至所述崖壁的底部划分为多个泵送区域,在每一个所述泵送区域内设置所述第二泵送装置和所述缓冲装置;将任一个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该泵送区域下方且与之相邻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相连接;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上方的泵送区域的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管相连接;将位于所述崖壁最下方的泵送区域的第二泵送装置与所述第二泵管相连接。这样将泵送分为多个阶段,可以实现深度更深的基坑的混凝土泵送。没个区域内的第二泵管均通过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固定于崖壁上。再次结合图1所示,实现上述采用本专利技术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的泵送方法的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装置,用于将混凝土由深坑的崖壁的顶部泵送至崖壁的底部。该泵送装置包括:第一泵送装置10,设置于崖壁90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崖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泵送装置;崖壁的中部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管通过该固定装置固接于所述崖壁,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锚接于所述崖壁,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底部固接于所述支撑板;缓冲板,固接于所述第二缓冲弹簧顶部,所述缓冲板中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抱箍,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而固接于所述缓冲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泵管穿设于所述抱箍内;斜撑,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向下超深复合泵送中用于固定泵管的固定装置,崖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泵送装置;崖壁的中部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二泵送装置和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第一泵送装置通过第一泵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泵送装置与位于所述崖壁的底部的施工区域通过第二泵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泵管通过该固定装置固接于所述崖壁,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锚接于所述崖壁,所述支撑板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第二缓冲弹簧底部固接于所述支撑板;缓冲板,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危鼎,陈靖,陈文龙,谢高华,李峁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