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85371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8 14: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真空吸盘,属于加工设备领域,包括主体,主体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和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为环形通道,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所围成的面积占主体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为1/2~4/5,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内绕行的第一弯折部,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设在主体的一侧,主体的中心设有过孔,过孔设在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围成的区域内且靠近主体中心的一端,主体的下端面还有排气空腔,排气空腔通过泄气口与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供稳定的吸附力,完成对较重零件的定位和夹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真空吸盘。
技术介绍
真空吸盘是真空吸附装置的执行元件,在机械、电子、材料等行业的加工、工装领域应用广泛,以实现对工件的夹持、定位等要求,可有效的提高工件、零部件在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中的效率,另外真空管吸盘具有清洁、吸附平稳、可靠和不损坏所吸附物体表面的优点。目前常见的吸盘多由专业厂家生产,常规吸力不够大,夹持较重的工件性能不稳定,虽然很多厂家可定制大吸力真空吸盘,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对特定零件的定位也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一种大吸力且定位稳定的真空吸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真空吸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和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为环形通道,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所围成的面积占所述主体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为1/2~4/5,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内绕行的弯折部,所述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围成的面域为延伸的条状结构,所述面域的其中至少一段沿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的其中一个弯折部向所述主体的中心延伸,所述面域的至少一段与所述主体的一侧平行设置,所述主体的中心设有过孔,所述过孔设在所述面域内且靠近所述主体中心的一端,所述主体的下端面还有排气空腔,所述排气空腔通过泄气口与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空腔的面积占所述主体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为1/5~1/10。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向内延伸的长度占所述主体长度的比例为1/3~2/5。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下端面还设有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围成的区域为“︻”形且设在所述主体与第一部分垂直的一侧,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设在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与所述主体的外侧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主体1的下端面还设有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所述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围成的区域为倒置的“L”形且长边垂直于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向内延伸的长度占所述主体长度的比例为1/3~3/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靠近所述主体中心的一侧设有凹陷的减重腔。进一步的,所述减重腔与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之间均厚设置,厚度为0.8mm~2mm,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的宽度为1.5mm~3mm,深度为2.5mm~4mm。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和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的宽度和深度均与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一致,所述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和所述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所围成的区域宽度一致且均小于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的所围成的区域宽度。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上端面设有多条纵横交叉的凹槽,所述凹槽将主体的上端面分割为多个均布设置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居中设有定位盲孔,定位块的上端面还设有四边形加强槽,加强槽的两端通过避位槽与凹槽连通。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由钢材一体成型。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1、本技术设置环形的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并设定所围成的面积比例,在进行吸附的过程中,保证工件周边的受力均匀,吸附更加稳定可靠;设置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与排气空腔,而且排气空腔与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连通,在吸附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吸附,受力效果好,而且排气卸载的过程中,受力均匀,工件的装夹和卸载方便,整个装置充分利用气压差实现零件的夹持定位,节能环保;设置多个独立的气体流道,对工件实现全方位的吸附,吸附力强而稳定,能快速装夹铝、不锈钢、铜等材质的大型工件,夹持稳定可靠,有利于提升加工精度,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相比现有装夹工具时间更短,提升了加工效率;2、增设的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和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保证边缘区域和中部区域能够提供充足的吸附能力吸附力均匀,夹持更加可靠稳定;3、主体采用钢材一体成型,强度高,承载力强,而且形成的负压管道密封性佳,大大提升了吸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真空吸盘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真空吸盘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真空吸盘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真空吸盘的A部详图;图5是本技术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真空吸盘的B部详图;图8是本技术手动旋钮的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主体的C部详图;图10是本技术主体的D部详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体;11-U形安装槽;12-凹槽;13-定位块;131-定位盲孔;132-加强槽;133-避位槽;15-第四负压孔;16-第三负压孔16;17-第一负压孔;18-第二负压孔;111-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112-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1-第一弯折部;1122-第二弯折部;113-第三闭环式气体流道;114-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1141-面域;1142-第二部分;1143-第一部分;115-排气空腔;1151-泄气口;116-支撑柱;117-泄力槽;118-过孔;119-减重腔;2-盖板;3-手动旋钮;31-第一通道;32-第二通道;33-第一通孔;34-第二通孔;4-密封件;5-抽气孔;6-排气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4和图6所示,本技术为真空吸盘,包括主体1,主体1的上端面设有首尾相接的密封件4,密封件4采用弹性材质制成,优选为橡胶或硅胶材质,密封件4的形状和合成的面积可以根据待装夹的工件的大小设定,密封件4合成的面积大于待装夹工件的面积,保证带装夹工件的吸附效果,主体1的下端面设有盖板2,盖板2与主体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盖板2的下端面高于主体1的下端面,主体1内设有多个独立的气体流道,每个气体流道上均设有负压孔;气体流道与盖板2之间形成负压管道组,负压管道组与外部的负压生成装置连接,主体1的上端面设有抽气孔5,优选地,抽气孔5居中设置,抽气孔5连通负压管道组的内腔与外部,负压孔与负压生成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和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114),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为环形通道,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所围成的面积占所述主体(1)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为1/2~4/5,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内绕行的弯折部,所述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114)围成的面域(1141)为延伸的条状结构,所述面域(1141)的其中至少一段沿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的其中一个弯折部向所述主体(1)的中心延伸,所述面域(1141)的其中至少一段与所述主体(1)的一侧平行设置,所述主体(1)的中心设有过孔(118),所述过孔(118)设在所述面域(1141)内且靠近所述主体(1)中心的一端,所述主体(1)的下端面还有排气空腔(115),所述排气空腔(115)通过泄气口(1151)与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和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114),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为环形通道,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所围成的面积占所述主体(1)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为1/2~4/5,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上设有至少一个向内绕行的弯折部,所述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114)围成的面域(1141)为延伸的条状结构,所述面域(1141)的其中至少一段沿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的其中一个弯折部向所述主体(1)的中心延伸,所述面域(1141)的其中至少一段与所述主体(1)的一侧平行设置,所述主体(1)的中心设有过孔(118),所述过孔(118)设在所述面域(1141)内且靠近所述主体(1)中心的一端,所述主体(1)的下端面还有排气空腔(115),所述排气空腔(115)通过泄气口(1151)与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空腔(115)的面积占所述主体(1)下端面面积的比例为1/5~1/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闭环式气体流道(114)向内延伸的长度占所述主体长度的比例为1/3~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吸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下端面还设有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111),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111)围成的区域为“︻”形且设在所述主体(1)与第一部分(1143)垂直的一侧,所述第一闭环式气体流道(111)设在所述第二闭环式气体流道(112)与所述主体(1)的外侧之间。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飞
申请(专利权)人:精益恒准天津数控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