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阚玉华专利>正文

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73023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6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若是矩形编织平台,则在内携纱盘阵列的每个角部各设有一个角携纱盘,所述角携纱盘与相邻的两个外携纱盘相接,每个内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每个角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并且,内携纱盘每转动一圈,外携纱盘转动(2×N)/(2×N+1)圈,而角携纱盘转动N/(N+1)圈;若是平面圆盘形三维编织平台、筒形三维编织平台或锥形三维编织平台,则省略角携纱盘。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编织平台,外携纱盘和角携纱盘能够参与编织路径的形成,避免了外携纱盘浪费台面空间,而且通过增加各携纱盘上缺口数量,能够成倍地提高携纱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转法三维编织机的编织平台。
技术介绍
现有旋转法三维编织机,可参见申请人已授权专利:CN200810226422.5,《旋转编织机》,其对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组成有详细介绍,在上述专利中,其编织平台上的内携纱盘为矩形(如:m行,n列)排列。此外,申请人还拥有另一项专利技术专利:200810056269.6,《三维全五向编织预型件及其编织方法和编织设备》,在此专利中,除了前述矩形编织平台之外,还提出了一种由m环,n列内携纱盘构成的平面圆盘式编织平台(如其图8所示)。之后,申请人还申请了一种《筒形三维编织平台》,申请号为201510236856.3,它是将矩形编织平台的m行内携纱盘所在平面逐列弯曲,使得该m行内携纱盘的首尾两端相连形成筒状,如此构成m环、n列的筒形编织平台,以缩小编织平台占用的空间。在筒形编织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小调整,使该筒形编织平台成为锥形编织平台,是容易想到和容易实现的。然而,无论采用上述矩形、平面圆盘形还是筒形(或锥形)的编织平台,均包括有内携纱盘和外携纱盘,其中的内携纱盘构成m行×n列的阵列,以形成携纱器的编织路径,而外携纱盘仅作为缓存携纱器的辅助部件,并不形成携纱器的编织路径。采用这样的结构,外携纱盘一方面不参与编织路径的形成,而存在占用平台空间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携纱数量仅为半个,也导致编织平台的携纱数量的增加受到极大的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解决现有技术中外携纱盘不参与编织路径的形成而导致的平台空间被浪费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是矩形编织平台,包括内携纱盘阵列以及与位于边缘位置的内携纱盘相接的外携纱盘,其特征在于:在内携纱盘阵列的每个角部各设有一个角携纱盘,所述角携纱盘与相邻的两个外携纱盘相接,每个内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每个角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N为自然数;并且,内携纱盘每转动一圈,外携纱盘转动(2×N)/(2×N+1)圈,而角携纱盘转动N/(N+1)圈。其中:所述外携纱盘的直径、所述角携纱盘的直径以及所述内携纱盘的直径均相等。其中:所有内携纱盘以同样的角速度旋转,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每个角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外携纱盘的转向相反。其中:所述外携纱盘与角携纱盘分别通过变速系统与内携纱盘联动。其中:所述外携纱盘与角携纱盘分别采用独立的动力驱动器,使各外携带盘与相邻内携纱盘在缺口位置相对时线速度相等,还使各外携带盘与相邻角携纱盘在缺口位置相对时线速度相等。其中:所述三维编织平台是多个矩形平台组成的组合平台,其具有多个边和多个角,其中每个边上分布有外携纱盘,每个角上各有一个角携带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是平面圆盘形三维编织平台、筒形三维编织平台或锥形三维编织平台,包括m环、n列的内携纱盘以及与位于边缘位置的内携纱盘相接的2×n个外携纱盘,其特征在于:每个内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N为自然数;并且,内携纱盘每转动一圈,外携纱盘转动(2×N)/(2×N+1)圈。其中:所有内携纱盘以同样的角速度旋转,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其中:所述外携纱盘采用独立的动力驱动器,使各外携带盘与相邻内携纱盘在缺口位置相对时线速度相等,或者,所述外携纱盘通过变速系统与相邻的内携纱盘联动。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三维编织平台,在不改变平台尺寸的前提下,可以使外携纱盘参与编织路径的形成,以扩大编织物尺寸,节约平台空间。此外,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三维编织平台,当N等于1时,携纱数量与原来专利中三维编织平台的携纱数量相等,即一带一模式,而当N大于1时,整个编织平台的携纱数量变为原有数量的近N倍,即一带N模式,可以在有限的编织台面上编织出更大尺寸的三维编织预成型件。当然,本技术提供的三维编织平台还可以在线实现一带一和一带N之间的即时转换,以实现纱线的增减,并实现编织物尺寸和形状的变化。附图说明图1-图5是原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一个编织周期循环动作示意图;图6-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一带一模式)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循环动作示意图;图11-图15是本技术提供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一带二模式)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循环动作示意图;图16、图17分别是本技术提供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在平面圆盘式三维编织平台上应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与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8、图19分别是本技术提供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在筒形三维编织平台上应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与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先介绍现有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的结构与运动方式,如图1-图5所示,是其一个完整运动循环动作示意图,该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为矩形编织平台,包括四行四列共16个内携纱盘以及2×(4+4)=16个外携纱盘,所有内携纱盘均同步旋转而且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各个外携纱盘的直径为内携纱盘的直径一半,而且角速度是内携纱盘的两倍,每个内携纱盘上设有两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上设有一个缺口,用于交接并带动携纱器在编织平台上按照指定路径完成编织动作。内携纱盘与外携纱盘之间传递携纱器的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如图1所示,内携纱盘A上部缺口承接由外携纱盘B的缺口传递过来的携纱器,下部缺口将一个携纱器传递给其下部的内携纱盘C,此时,内携纱盘A左侧的外携纱盘D的缺口内带着一个携纱器进行空转;第二步:各内携纱盘旋转90度,各外携纱盘旋转180度,结果如图2所示,内携纱盘A中原本位于上侧的缺口旋转到右侧,并将从外携纱盘B处得到的携纱器传递给了携纱器E,内携纱盘A原本位于下侧的缺口(空载)旋转到左侧,正好承接由外携纱盘D的缺口传递过来的携纱器;外携纱盘B为空载状态;第三步: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是矩形三维编织平台,包括内携纱盘阵列以及与位于边缘位置的内携纱盘相接的外携纱盘,其特征在于:在携纱盘阵列的每个角部各设有一个角携纱盘,所述角携纱盘与相邻的两个外携纱盘相接,每个内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每个角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N为自然数;并且,内携纱盘每转动一圈,外携纱盘转动(2×N)/(2×N+1)圈,而角携纱盘转动N/(N+1)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是矩形三维编织平台,
包括内携纱盘阵列以及与位于边缘位置的内携纱盘相接的外携纱盘,其特征在
于:在携纱盘阵列的每个角部各设有一个角携纱盘,所述角携纱盘与相邻的两
个外携纱盘相接,每个内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个缺口,每个外携纱盘
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个缺口,每个角携纱盘的边缘均匀地设有2×(N+1)
个缺口,N为自然数;
并且,内携纱盘每转动一圈,外携纱盘转动(2×N)/(2×N+1)圈,而角
携纱盘转动N/(N+1)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外携纱盘的直径、所述角携纱盘的直径以及所述内携纱盘的直径
均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有内携纱盘以同样的角速度旋转,任意相邻的内携纱盘的旋转方向
相反,每个外携纱盘与其邻接的内携纱盘的转向相反,每个角携纱盘与其邻接
的外携纱盘的转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外携纱盘与角携纱盘分别通过变速系统与内携纱盘联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携纱盘参与编织的旋转法三维编织平台,其特
征在于:所述外携纱盘与角携纱盘分别采用独立的动力驱动器,使各外携带盘
与相邻内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阚玉华刘念
申请(专利权)人:阚玉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