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接边条一定缓冲范围内对需要接边的线路要素类进行搜索,在接边条两侧搜索范围之内的线路按照电压等级进行分组,每个线路分组中包含有一条或多条待接边的线路;步骤二、对每个线路组中的线路进行循环匹配,匹配按照距离和属性两种情况进行判断;步骤三、已判定为可接边的两条线路中,距离在容差半径以内的两个端点判定为可相连,这两条线路按照线路的走向分别与接边条相交,并取交点连线的中点即为对接点,分别用该点坐标更新两条线路的端点坐标即完成线路的接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线路的智能匹配接边,准确、高效的进行智能接边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信息
,具体是一种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
技术介绍
地理接线图是电网管理和电网规划的基础资料,而地理接线图的绘制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作,其常用的制图方法是以普通地图为背景,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发电厂、变电站的地理位置,电力线路的路径及它们相互间的连接关系。电网地理接线图对电网的运行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运行管理人员可以非常直观地通过接线图,对电网进行管理、方式调度及事故处理等工作。传统的多用户地理接线图数据集成,在用户融合时会存在边界区域线路界面错位的情况,一般通过人工来识别同一线路,手工逐条完成线路的融合,最终实现接边,该过程耗时长,工作量非常大,且存在接边错误的风险,并不能根据其线路走向和电压等级等属性来进行自动定向和接边,也不能针对边界区域实现线路的接边容差处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自动化的地理接线图数据集成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其按照电网线路的特征(走向、电压等级等)结合GIS空间数据的处理算法,实现线路的智能匹配接边,实现多区域线路在数据集成时,准确、高效的进行智能接边处理。一种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自动定向判断:在接边条一定缓冲范围内对需要接边的线路要素类进行搜索,在接边条两侧搜索范围之内的线路按照电压等级进行分组,每个线路分组中包含有一条或多条待接边的线路,每条线路均记录其位于接边条的哪一侧,同一侧的线路不能接边;步骤二、在步骤一的自动定向判断结束后,对每个线路组中的线路进行循环匹配,匹配按照距离和属性两种情况进行判断,线路密度不大且属性内容丢失时采用距离判断,属性内容完整时采用属性判断,具体如下:1)距离判断是指判断不同线路组中位于接边条两侧的线路端点之间的距离d,并找出距离最短的两条线路,距离用dmin表示,然后与设定的容差半径r进行比对,容差半径r根据需要接边的线路在编图时的精确度确定,容差半径以实际距离根据当前数据比例尺换算为图面距离为准,若r≥dmin,则判断为可接边,若r<dmin判断为不可接边;2)属性判断是指分别取不同线路组中具有相同的属性内容,属性内容相同的则判定为可接边,否则判定为不可接边;步骤三、已判定为可接边的两条线路中,距离在容差半径以内的两个端点判定为可相连,这两条线路按照线路的走向分别与接边条相交,并取交点连线的中点即为对接点,分别用该点坐标更新两条线路的端点坐标即完成线路的接边。如上所述的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所述属性内容包括线路的名称、电压等级、走向。如上所述的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所述接边条为行政区边界。本专利技术按照电网线路的特征(走向、电压等级等)结合GIS空间数据的处理算法,实现线路的智能匹配接边,实现多区域线路在数据集成时,准确、高效的进行智能接边处理,其中电网线路定向智能接边处理主要依据线路的属性特征及空间特征两个因素进行智能匹配,按照优先级进行多轮次的定向匹配与接边处理,本方法实现了线路在行政区边界处的自动搜索、自动匹配及自动进行接边处理的操作,从而有效的提升整个电网接线图制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避免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提高生产率,而且避免了人工识别、手工逐条完成线路的融带来的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误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接边前的效果图;图3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接边后的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自动定向判断:在接边条(通常为行政区边界)一定缓冲范围内对需要接边的线路要素类进行搜索,在接边条两侧搜索范围之内的线路按照电压等级进行分组,如“1000kV接边线路组”、“500kV接边线路组”、“35kV接边线路组”等,每个线路分组中包含有一条或多条待接边的线路,每条线路均记录其位于接边条的哪一侧,同一侧的线路不能接边;步骤二、在步骤一的自动定向判断结束后,对每个线路组中的线路进行循环匹配,匹配可按照距离和属性两种情况进行判断,线路密度不大且属性内容丢失时采用距离判断,属性内容完整时采用属性判断,具体的如下:1)距离判断是指判断不同线路组中位于接边条两侧的线路端点之间的距离d,并找出距离最短的两条线路,距离用dmin表示,然后与设定的容差半径r进行比对,容差半径r根据需要接边的线路在编图时的精确度确定,容差半径以实际距离(如50m)根据当前数据比例尺换算为图面距离为准,如图面比例尺为1,则容差半径可设置为50,若r≥dmin,则判断为可接边,若r<dmin判断为不可接边;2)属性判断是指分别取不同线路组中具有相同属性内容,如线路的名称、电压等级、走向等,属性内容相同的则判定为可接边,否则判定为不可接边。步骤三、已判定为可接边的两条线路中,距离在容差半径以内的两个端点判定为可相连,这两条线路按照线路的走向分别与接边条相交,并取交点连线的中点即为对接点,分别用该点坐标更新两条线路的端点坐标即完成线路的接边。线路接边的正确性保证:1)按照属性规则进行接边的两条线路,其电压等级及走向等必须严格匹配,否则无法接边;2)按照距离规则进行接边的线路通过对线路的符号(线路符号包括颜色、宽度、线型等属性)进行比对,只有为同一种线路符号,如110kV线路符号且距离在设定的容差半径r内的线路才能进行接边。通过上述控制规则避免了不同特性的线路进行接边的错误情况出现。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二级行政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线路采集与数字化,并汇总到市级管理员由市级管理员进行数据融合,由于人为误差在进行融合时,分属各个区域的同一条线路在行政区交界处出现错位的情况需要人工进行编辑,费时费力也不能精确控制在行政边界上进行融合处理,而本方法实现了线路在行政区边界处的自动搜索、自动匹配及自动进行接边处理的操作,其效果可参考图3与图2的对比。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自动定向判断:在接边条一定缓冲范围内对需要接边的线路要素类进行搜索,在接边条两侧搜索范围之内的线路按照电压等级进行分组,每个线路分组中包含有一条或多条待接边的线路,每条线路均记录其位于接边条的哪一侧,同一侧的线路不能接边;步骤二、在步骤一的自动定向判断结束后,对每个线路组中的线路进行循环匹配,匹配按照距离和属性两种情况进行判断,线路密度不大且属性内容丢失时采用距离判断,属性内容完整时采用属性判断,具体如下:1)距离判断是指判断不同线路组中位于接边条两侧的线路端点之间的距离d,并找出距离最短的两条线路,距离用dmin表示,然后与设定的容差半径r进行比对,容差半径r根据需要接边的线路在编图时的精确度确定,容差半径以实际距离根据当前数据比例尺换算为图面距离为准,若r≥dmin,则判断为可接边,若r<dmin判断为不可接边;2)属性判断是指分别取不同线路组中具有相同的属性内容,属性内容相同的则判定为可接边,否则判定为不可接边;步骤三、已判定为可接边的两条线路中,距离在容差半径以内的两个端点判定为可相连,这两条线路按照线路的走向分别与接边条相交,并取交点连线的中点即为对接点,分别用该点坐标更新两条线路的端点坐标即完成线路的接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电网规划的地理接线图线路自动定向与接边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自动定向判断:在接边条一定缓冲范围内对需要接边的
线路要素类进行搜索,在接边条两侧搜索范围之内的线路按照电压等
级进行分组,每个线路分组中包含有一条或多条待接边的线路,每条
线路均记录其位于接边条的哪一侧,同一侧的线路不能接边;
步骤二、在步骤一的自动定向判断结束后,对每个线路组中的线
路进行循环匹配,匹配按照距离和属性两种情况进行判断,线路密度
不大且属性内容丢失时采用距离判断,属性内容完整时采用属性判
断,具体如下:
1)距离判断是指判断不同线路组中位于接边条两侧的线路端点
之间的距离d,并找出距离最短的两条线路,距离用dmin表示,然
后与设定的容差半径r进行比对,容差半径r根据需要接边的线路在
编图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行波,李源林,万林,杨乃,严俊,陈亚婕,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