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54979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4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其是将侧向摩阻力再叠加上迎面阻力得到总的顶推力,作为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可以考虑顶管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对顶管不同位置的荷载进行分析,最后积分得到总的顶推力,所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可得到更为精细的顶推力计算结果,有利于对顶管结构、始发井、中继间和后靠背进行更为精细的设计。

Calculation method of jacking force of pipe jacking based on time-space effect of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jacking force time effect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s based on the pipe jacking, the lateral friction drag are then superimposed on the total thrust force, as the time effect of rock deformation based on pipe jacking force. You can consider the time-space effect of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n pipe jacking construction, pipe jacking load of different positions were analyzed, finally get the total integral jacking force, the results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can be more precise calculation of jacking force, is conducive to the pipe structure, originating wells, relaying and back for more fine desig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尤其是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在隧道和地下管线建设过程中,顶管施工作为一种非开挖方法,可以在不开挖地表土的情况下完成工程施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顶管施工过程中,顶推力计算一直以来都倍受关注,其直接关系到顶管结构、始发井、中继间和后靠背的设计。当前针对顶推力的计算主要有两种模型:开挖面稳定模型和管土全接触模型。开挖面稳定模型认为:顶管机外径与管道外径差值所产生的缝隙一直存在,管道顶进过程中围岩上部是稳定的,管道只在底部一定宽度的表面上滑动,在其它部分由于挖掘面保持稳定,管土之间没有接触,因此,顶力主要由管道自重产生的摩擦阻力组成;管土全接触模型认为:管道顶进过程中管道周围均与土体接触,顶力主要用来克服由作用在管周的土压力引起的摩擦阻力。现有顶管顶推力计算公式很多,但几乎都是在以上两种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总的顶推力为迎面阻力与管节摩擦力之和,主要区别在于摩擦力的计算。当前顶推力计算方法都视顶管沿线路方向的径向荷载为与施工过程和时间无关的不变量,即管土之间的接触状态从始至终是不变的。这样简化虽然使得计算简单,易于理解和实际操作,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岩土行业精细化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亟需一种更加切合实际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本专利技术涉及内容正是针对以上技术难点,可得到较为精细的顶推力计算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当前顶管施工过程中顶推力计算没有充分考虑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考虑顶管施工过程中沿线路方向围岩变形的不同特征,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切合实际,能有效指导顶管结构、工作井、中继间以及后靠背等的设计。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将侧向摩阻力再叠加上迎面阻力得到总的顶推力,作为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该方法能够考虑顶管施工过程中沿线路方向围岩变形的不同特征,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切合实际。优选为侧向摩阻力包括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是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减阻措施,对管土之间摩擦系数进行确定后得到的。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是根据顶进速度得到顶管线路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接触情况计算得到的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的计算还根据管土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的计算包括首先在基础参数的基础上对围岩变形特性进行预测。优选为基础参数包括顶管材料、埋深、断面尺寸、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侧向摩阻力指的是,对顶管摩阻力沿顶进方向进行积分,得到的总的侧向摩阻力。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其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工程基本情况获取包括顶管材料、埋深、断面尺寸、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在内的基础参数;S2、在以上参数基础上对围岩变形特性进行预测,根据顶进速度得到顶管线路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接触情况,并根据管土相互作用关系对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进行计算;S3、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减阻措施,对管土之间摩擦系数进行确定,并由此得到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S4、对顶管摩阻力沿顶进方向进行积分,得到总的侧向摩阻力,再叠加上迎面阻力和管土粘滞力就得到总的顶推力。步骤S1中,基础参数包括:地层压缩模量Es、泊松比μ、内摩擦角φ、顶管材料与地层摩擦系数fs、顶管埋深h、顶管机外径D0、管节外径D1、单位长度管节自重ω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中,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的表征包括单位长度内总的径向荷载Pr,其计算公式为:当管节只在底部与土体接触,管节与土体之间的接触荷载主要为结构自重时,pr=ω,式中,ω为单位长度管节自重;当围岩变形发展到已经与管节接触时,pr=f1(E,μ,h,D0,D1,t)+ω,式中,表示围岩的形变荷载部分,是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相关的函数,自变量E,μ,h,D0,D1是步骤S1所获取的基础参数,t是围岩开挖后的时长。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表征围岩变形程度的围岩变形量为:其中,P(t)为释放荷载与时间的关系。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管土作用荷载的计算公式为其中,P(t)为释放荷载与时间的关系,t0为管土刚接触的时刻。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释放荷载与时间的关系P(t)为:P(t)=2πP0arctan(mt),]]>式中,m=4VND0,]]>V为工作面平均推进速度。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当时,判定土体与顶管没有完全接触;当时,判断土体与顶管已经接触。优选为,步骤S2中,先计算得到所对应的时刻t0,再根据顶管顶进速度V(即工作面平均推进速度),计算得到:管土接触分界长度l0=Vt0。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中,顶管上某截面单位长度的侧摩阻力为:Ps(l)=πD1Prfs。优选为总的侧摩阻力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4中,总的顶推力P的计算公式为式中:PF为顶管迎面阻力,为总的侧摩阻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考虑顶管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的时空效应,对顶管不同位置的荷载进行分析,最后积分得到总的顶推力,所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可得到更为精细的顶推力计算结果,有利于对顶管结构、始发井、中继间和后靠背进行更为精细的设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分析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图3是图2中的截面示意图(其中,A为A-A截面,B为B-B截面,C为C-C截面);图4是依照现有技术的方法得到的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不同顶进长度的顶推力分布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方法得到的不同顶进长度的顶推力分布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地表;2、工作井;3、后背墙;4、顶推系统;5、顶推块;6、管节;7、中继间;8、顶管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解释本专利技术,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的分析流程图,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对于某一需要分析的特定工程,根据工程基本情况获取顶管材料、埋深、断面尺寸、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等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侧向摩阻力再叠加上迎面阻力得到总的顶推力,作为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优选为侧向摩阻力包括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是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减阻措施,对管土之间摩擦系数进行确定后得到的,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是根据顶进速度得到顶管线路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接触情况计算得到的,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的计算还根据管土相互作用关系进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侧向摩阻力再叠加上迎面阻力得到总的顶推力,作为基于围岩变形时
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优选为侧向摩阻力包括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
生的侧向摩阻力,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是
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减阻措施,对管土之间摩擦系数进行确定后得
到的,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是根据顶进速度得到顶管线路
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接触情况计算得到的,更优选为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
荷载的计算还根据管土相互作用关系进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
法,其特征在于:顶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的计算包括首先在基础参数
的基础上对围岩变形特性进行预测,优选为基础参数包括顶管材料、埋
深、断面尺寸、地层物理力学参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
法,其特征在于:侧向摩阻力指的是,对顶管摩阻力沿顶进方向进行积
分,得到的总的侧向摩阻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围岩变形时空效应的顶管顶推力计算方
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工程基本情况获取包括顶管材料、埋深、断面尺寸、地层
物理力学参数在内的基础参数,优选为基础参数包括:地层压缩模量Es、
泊松比μ、内摩擦角φ、顶管材料与地层摩擦系数fs、顶管埋深h、顶管
机外径D0、管节外径D1、单位长度管节自重ω;
S2、在以上参数基础上对围岩变形特性进行预测,根据顶进速度得
到顶管线路方向上不同位置的接触情况,并根据管土相互作用关系对顶
管不同位置的径向荷载进行计算;
S3、根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减阻措施,对管土之间摩擦系数进行

\t确定,并由此得到顶管不同位置径向荷载产生的侧向摩阻力;
S4、对顶管摩阻力沿顶进方向进行积分,得到总的侧向摩阻力,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陈立平李宏张忠宇
申请(专利权)人: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