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及试验方法,装置系统包括模型反力结构和液压加载系统;所述模型反力结构包括位于四周和上下六个面的反力墙,六个反力墙组成容纳试样的空间,每个墙面均与液压加载系统连接,在液压加载系统作用下,对试样施加真三轴载荷;其中顶部墙面可开启,便于试样的机械移出。顶梁自动化升降平移系统、可吊装底板配合,可方便实现模型的移出,为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发展提供了更安全、高效、智能的自动化试验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矿业工程、岩土工程科研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及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研究矿业工程、大型岩土工程问题,特别是地下工程问题的重要手段。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复杂工程的施工工艺、荷载的作用方式及时间效应等,能研究工程的受力全过程。因此用这种试验不仅可以研究工程的正常受力状态,还可以研究工程的极限荷载及破坏形态。同时,与数值计算结果相比,它所给出的结果形象、直观。由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具有上述独特的优越性,现已被国内外岩土工程界广泛重视和应用。其中模拟试验装置作为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试验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针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制了一系列模拟试验装置,研究现状如下:(1)申请号为201110038876.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超大型岩土工程三维模型试验系统,包括超大型模型试验装置、分别与大型模型试验装置相连的液压加载系统和应变位移测试系统,可完成十字交叉型隧洞的大型三维模型试验。但该装置无法实现模型整体移出,不能方便地进行模型解剖,不利于模型材料的充填堆砌及模型的试验后观察。(2)申请号为201110038852.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组合式动静多功能岩土工程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由若干榀反力台架装置、前可视反力梁、后加载反力梁、拱形动态反力架、液压加载系统、伺服动态加载系统、模型升降平移托车系统等组成,可应用于基坑、边坡及高地应力条件下岩土工程的平面和三维地质力学静态和动态模型试验。但该装置仅为四面加载,不能实现真三轴六面加载;模型移出、模型材料的充填堆砌前均需进行反力梁的手动拆卸、拼装、固定,操作复杂。(3)申请号为201110039078.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自由组合榀式高地应力地下工程模型试验装置,包括若干榀拼装式反力台架装置、液压加载系统、模型升降平移拖车系统,该装置整体强度、刚度高,稳定性好,升降和推送动作平稳,可保证模型在转移过程中的完整性。但该装置仅为三面加载,不能实现真三轴六面加载;模型升降平移拖车系统仅能将模型转移出入模型加载空间,模型材料的充填堆砌前仍需进行反力梁的手动拼装、固定,操作复杂。(4)2009年4月由陈坤福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第2章公开了一种大尺度三维开挖模拟试验台,试验台主要由台体、加载系统、开挖与支护系统、试验监控系统和数字照相量测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可应用于模拟深部巷道开挖和支护物理过程。但该装置的台体为浇筑而成,无法实现台体的自由拼装组合,且该装置无法实现模型整体移出,不能方便地进行模型解剖,不利于模型材料的充填堆砌及模型的试验后观察。综合分析上述单位的模型试验台架装置系统,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加载完成后一般不能方便完整地将模型转移出模型架,可移出的尚需进行反力梁的手动拆装,操作比较繁琐,耗费大量人力。2.模型材料的充填堆砌前需进行反力梁的手动拆装,操作复杂。3.现有的模型试验装置系统不能实现顶梁的升降平移与锁定。4.手动移出模型材料时,模型材料容易受到外部扰动,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更方便、高效的进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需要研制一种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以便实现试验装置的高效组装及模型整体移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组装灵活方便、操作简单、观测方便,可实现顶梁自动化锁定、平移,方便模型材料的充填堆砌、模型吊出的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从而提高试验装置的智能化、自动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包括模型反力结构和液压加载系统;所述模型反力结构包括位于四周和上下六个面的反力墙,六个反力墙组成容纳试样的空间,每个墙面均与液压加载系统连接,在液压加载系统作用下,对试样施加真三轴载荷;其中顶部墙面可自动开启,便于试样的机械移出。通过分别控制模型的各面反力墙上的液压加载控制系统,实现模型的真三轴加载。试验结束后,顶梁自动化升降平移系统、可吊装底板组合,可方便实现模型的移出。避免人工拆装模型架,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可以保证试验模型不受扰动,保持试验结束时的原始形态,可以更加准确的观测模型材料的破坏形式,获得更加准确的试验结果。所述反力墙为格构式结构,每面所述反力墙由若干相互固定连接的反力梁构成,其中顶部反力梁设有顶梁自动化升降平移系统,所述顶梁自动化升降平移系统包括顶梁升降油缸、轨道、滚轮和电机。所述顶梁升降油缸的一端与顶部反力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部件与所述滚轮固定连接,所述轨道沿两个侧反力墙的顶部平行设置并朝向外侧延伸,所述滚轮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轨道滚动。通过顶梁升降油缸实现顶部反力梁的升降。当顶部反力梁处于提升状态时,通过滚轮带动顶梁升降油缸沿轨道移动,进而实现顶部反力梁的平移。所述轨道的延伸部分为可折叠轨道架,所述可折叠轨道架包括横梁、立柱、斜撑;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侧反力梁的顶端和所述立柱的顶端铰接,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横梁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立柱的中部滑槽连接,所述斜撑在滑槽连接端设有限位部件-滑轴,斜撑该端的滑轴两端设置有固定螺栓,将其旋紧即可通过螺栓对设置于立柱上的滑槽的挤压实现滑轴与滑槽的相对固定。设置成工作状态时,横梁绕侧反力梁顶端转轴连接,横梁旋转至水平;立柱绕横梁的另一端旋转,旋转过程中斜撑滑槽端沿滑槽滑动,立柱旋转至竖直位置后旋紧斜撑滑轴两端固定螺栓,固定其位置,以加固横梁与斜撑的连接,实现可折叠轨道的展开。试验完毕后,可按上述逆操作将折叠轨道架收回。在顶部反力梁的下方设有所述顶梁升降油缸,所述顶梁升降油缸的底座与侧反力墙的顶部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侧反力墙的顶部,设有顶部高出所述顶部反力梁的滑动轨道,所述顶部反力梁上,设有配套工作的电车滑轮、与所述电车滑轮连接的电车发动机,和控制所述电车滑轮伸缩的滑轮移动油缸;当所述顶梁升降油缸顶升所述顶部反力梁至相应高度、且所述滑轮移动油缸外伸时,所述电车滑轮沿所述滑动轨道上表面滑动。当所述电车滑轮到达所述滑动轨道上表面高度时停止上升,所述滑轮移动油缸使所述电车滑轮外伸到滑动轨道上表面,所述电车发动机使所述电车滑轮沿所述滑动轨道移动,实现所述顶部反力梁的自动移出。所述侧反力墙顶部的侧壁上,设有水平固定的顶梁锁定油缸,所述顶部反力梁的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反力结构和液压加载系统;所述模型反力结构包括位于四周和上下六个面的反力墙,六个反力墙组成容纳试样的空间,每个墙面均与液压加载系统连接,在液压加载系统作用下,对试样施加真三轴载荷;其中顶部墙面可自动开启,便于试样的机械移出。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型反力结构和
液压加载系统;所述模型反力结构包括位于四周和上下六个面的反力墙,六个反力墙组成
容纳试样的空间,每个墙面均与液压加载系统连接,在液压加载系统作用下,对试样施加
真三轴载荷;其中顶部墙面可自动开启,便于试样的机械移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力墙为格构式结构,每面所述反力墙由若干相互固定连接的反力梁构成,其中顶部
反力梁设有顶梁自动化升降平移系统,所述顶梁自动化升降平移系统包括顶梁升降油缸、
轨道、滚轮和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梁升降油缸的一端与顶部反力梁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部件与所述滚轮固定连
接,所述轨道沿两个侧反力墙的顶部平行设置并朝向外侧延伸,所述滚轮在所述电机的驱
动下,沿所述轨道滚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轨道的延伸部分为可折叠轨道架,所述可折叠轨道架包括横梁、立柱、斜撑;所述横
梁的两端分别与侧反力梁的顶端和所述立柱的顶端铰接,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横梁铰接,
另一端与所述立柱的中部滑槽连接,所述斜撑在滑槽连接端设有限位部件-滑轴,斜撑该端
的滑轴两端设置有固定螺栓,将其旋紧即可通过螺栓对设置于立柱上的滑槽的挤压实现滑
轴与滑槽的相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化真三轴智能装配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顶部反力梁的下方设有所述顶梁升降油缸,所述顶梁升降油缸的底座与侧反力墙的顶部
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侧反力墙的顶部,设有顶部高出所述顶部反力梁的滑动轨道,所述
顶部反力梁上,设有配套工作的电车滑轮、与所述电车滑轮连接的电车发动机,和控制所
述电车滑轮伸缩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术才,王汉鹏,张冰,李清川,张庆贺,王粟,朱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