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32685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1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包括带体、贴条;贴条与带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滴灌流道;每个滴灌流道均包括进水流道、消能流道、紊流流道、出水腔;进水流道通过进水隔离段分隔成相互不导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消能流道由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构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均与带体的内部空腔相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相连通,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与紊流流道相连通;第二流道与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相连通,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与紊流流道相连通;紊流流道与出水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消能效果好,出水均匀,抗堵塞性能好。

Continuous stick type drip irrigation belt with double direction flow direction of vertical angle of downstream water inle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ownstream water inlet angle turning double channel continuous strip type drip irrigation tape, which comprises a belt body, stickers; multiple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inner wall of the drip irrigation strip and the belt body; each channel includes inlet, drip flow, turbulent flow, energy dissipation and water inlet cavity separated into each other; the conduction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flow passages through the water inlet isolator; energy flow from the first angle turning runner and second sharp turning runner;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flow passages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belt body; and the first passage of an acute angle turning type flow passage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flow channel and turning angle the turbulent flow is communicated; second channel and second channe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sharp turning type, second type flow and turbulent flow turning angle is communicated;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water outlet cavity turbulent flow.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effect, uniform water discharge and good anti clogging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
技术介绍
节水灌溉是农业高效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适量的灌水能最大程度满足作物的生理和生态的需水要求。喷、滴灌是当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推广。其中滴灌是用水最省、灌水质量最好的现代灌溉技术,具有节水、省工、节能、增产、灌水均匀等诸多优点。现有滴灌带消能流道多采用迷宫式,存在结构复杂、易堵塞以及出水量较大时消能效果较差等问题。滴灌带是滴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量大且直接关系灌溉的效果,滴灌带的抗堵塞性、均匀性好坏及成本的高低决定了滴灌系统的效果和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解决易堵塞、出水量较大时消能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包括带体、贴条;贴条的突起部分采用热熔方式复合在带体的内壁上,贴条与带体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相互不导通且连续的滴灌流道;每个滴灌流道均包括进水流道、消能流道、紊流流道、出水腔;进水流道通过进水隔离段分隔成相互不导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80°,第二流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80°;消能流道由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构成;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对称布置,且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之间有部分相交汇;第一流道的进水口与带体的内部空腔相连通,第一流道的出水口与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的出水口与紊流流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流道的进水口与带体的内部空腔相连通,第二流道的出水口与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的出水口与紊流流道的进水口相连通;紊流流道的出水口与出水腔的进水口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共同进水、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进水均与水流方向成锐角,以及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通过进水隔离段分隔开,使得两侧进水相互不影响,水流更平稳,入流量大时也不易堵塞进水口;2、消能流道采用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共同构成的形式,使得由第一流道进入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的水和由第二流道进入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的水在交汇点相撞,进而有效的消除大部分动能,达到了良好的消能效果。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第一流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第二流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进一步,第一流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6°、45°或54°,第二流道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6°、45°或54°。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有效避免堵塞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进水口。进一步,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的转角为50°至60°;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的转角为50°至60°。进一步,紊流流道内设有多个相互错开的齿梳状突起;每个齿梳状突起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的之间夹角为110°至160°。进一步,紊流流道内设有多个相互错开的齿梳状突起;每个齿梳状突起与带体内的水流方向的之间夹角为120°、136°、145°或150°。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进一步的对水流进行消能,提高消能效果。进一步,带体在每个出水腔处设有线性出水口。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调节出水量的大小。进一步,贴条为塑料贴条。进一步,进水隔离段的设置方向与进水流道内水流方向相同。进一步,相邻两个滴灌流道之间通过封隔进行隔离,封隔采用热熔的方式与带体的内壁相复合。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防止各滴灌流道之间相互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侧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带体,2、贴条,3、滴灌流道,310、进水流道,311、第一流道,312、第二流道,320、消能流道,321、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30、紊流流道,340、出水腔,4、进水隔离段,5、出水口,6、封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包括带体1、贴条2;在本实施例中,贴条2采用的是塑料贴条,贴条2的突起部分采用热熔方式复合在带体1的内壁上,贴条2与带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滴灌流道3,每两个相邻的滴灌流道3之间通过封隔6进行隔离,封隔6采用热熔的方式与带体1的内壁完全贴合,使得相邻两个滴灌流道3之间相互不导通,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封隔6的厚度为1mm,滴灌通道3的作用是将带体1内水送到带体1外;每个滴灌流道3均包括进水流道310、消能流道320、紊流流道330、出水腔340。进水流道310通过进水隔离段4分隔成第一流道311和第二流道312,其中,进水隔离段4的设置方向与进水流道310内水流方向相同,并且,进水隔离段4使得第一流道311和第二流道312各占进水流道310的一半,进水隔离段4的起始端与相邻一个滴灌流道3的封隔6相密封连接,进水隔离段4的末端与该进水隔离段4所处的滴灌流道3中的消能流道320相密封连接,进而使得第一流道311和第二流道312之间相互不导通。消能流道320由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构成;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对称布置,且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之间有部分相交汇,其具体指: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进水口与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进水口不相连通,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出水口与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出水口不相连通,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存在部分交汇,使得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内的水流与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内的水流在交汇点相撞,进而有效的消除大部分动能,达到了良好的消能效果。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与带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第一流道311的出水口与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出水口与紊流流道330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与带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第二流道312的出水口与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出水口与紊流流道330的进水口相连通;紊流流道330的出水口与出水腔340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一般为20°至80°,优选为45°。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一般为20°至80°,优选为45°。消能流道320为双流道锐角转折消能段(由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构成),根据水力学原理,水流在流道中运动时流态与流道型式有关,通过流体力学对冲消能计算公式证明,对冲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包括带体(1)、贴条(2);其特征在于,所述贴条(2)的突起部分采用热熔方式复合在带体(1)的内壁上,所述贴条(2)与所述带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相互不导通且连续的滴灌流道(3);每个滴灌流道(3)均包括进水流道(310)、消能流道(320)、紊流流道(330)、出水腔(340);所述进水流道(310)通过进水隔离段(4)分隔成相互不导通的第一流道(311)和第二流道(312),所述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所述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80°,所述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所述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80°;所述消能流道(320)由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构成;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对称布置,且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之间有部分相交汇;所述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与所述带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11)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出水口与所述紊流流道(330)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与所述带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312)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出水口与所述紊流流道(330)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紊流流道(330)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340)的进水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包括带体(1)、贴条(2);其特征在于,所述贴条(2)的突起部分采用热熔方式复合在带体(1)的内壁上,所述贴条(2)与所述带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相互不导通且连续的滴灌流道(3);每个滴灌流道(3)均包括进水流道(310)、消能流道(320)、紊流流道(330)、出水腔(340);所述进水流道(310)通过进水隔离段(4)分隔成相互不导通的第一流道(311)和第二流道(312),所述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所述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80°,所述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所述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至80°;所述消能流道(320)由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构成;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对称布置,且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和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之间有部分相交汇;所述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与所述带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11)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锐角转折式流道(321)的出水口与所述紊流流道(330)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与所述带体(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312)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锐角转折式流道(322)的出水口与所述紊流流道(330)的进水口相连通;所述紊流流道(330)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腔(340)的进水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顺流进水锐角转折双流道的连续贴条式滴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311)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所述带体(1)内的水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所述第二流道(312)的进水口的进水方向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琳张丽张艳敏王毅顾巍李泰来
申请(专利权)人: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