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法合成毒死蜱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515930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锅法”合成毒死蜱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加成反应:向丙烯腈、二氯苯、三氯乙酰氯组成的反应原料中加入第一催化剂,回流升温至120℃,反应结束后降温过滤出第一催化剂,(2)环合反应:加入第二催化剂三氯化铝,升温至64~66℃,环合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3)“一锅法”合成毒死蜱:过滤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固体,向固体中加水,加入第三催化剂,滴加乙基氯化物得到毒死蜱粗品;(4)经次氯酸钠漂洗。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节约了人工,减少物料损失,减少了设备的投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化合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成毒死蜱的方法。
技术介绍
毒死蜱,化学名称为O,O-二乙基-O-(3,5,6一三氯-2-吡啶基)硫代磷酸酯,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残留和低抗药性的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三重作用,对多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虫均具有较好防效。其混用相容性好,与常规农药相比毒性低,杀虫谱广,无内吸作用,可更好地保障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适用于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毒死蜱国内目前有乳油、颗粒剂、微乳剂等剂型。其中以40.7%乳油(同一顺、乐斯本)含量最高;大部分为40%乳油(毒丝本、新农宝、博乐),使用中以乳油最多,效果好;5%的颗粒剂(佳丝本)主要用于蔬菜、瓜类地下害虫的防治,是取代高毒农药3%呋喃丹颗粒剂的优良品种;30%微乳剂正在逐步推广。当前工业上合成毒死蜱主要是采用干品三氯吡啶醇钠与乙基氯化物“水相法”合成毒死蜱,但此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合成干品三氯吡啶醇钠能耗高、废水量大、湿品醇钠制成干品醇钠时劳动环境差、物料损耗多。水相法合成毒死蜱每吨产出废水约7.5吨,其中吡啶酮碱解成醇钠后需要降温至0~5℃过滤,需要人工、物料损耗、能源的损耗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一锅法”合成毒死蜱的方法。实现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锅法”合成毒死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加成反应:向丙烯腈、二氯苯(1,2-二氯苯)、三氯乙酰氯组成的反应原料中加入第一催化剂,回流升温反应,至温度120℃反应结束,然后降温过滤出第一催化剂,蒸馏反应混合液至残液中三氯乙酰氯含量≤0.5%;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铜粉、氯化亚铜中的一种或多种;(2)环合反应:向蒸馏后的底物中加入第二催化剂三氯化铝,升温至64~66℃,环合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以下简称吡啶酮);(3)“一锅法”合成毒死蜱:过滤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吡啶酮)固体,向固体中加入水,加入第三催化剂,滴加乙基氯化物得到毒死蜱粗品;(4)经次氯酸钠漂洗,再加水水洗,脱水干燥得到毒死蜱成品。优选地,反应原料中丙烯腈、三氯乙酰氯、二氯苯的质量比为80~120:200~400:600,第一催化剂的质量占反应原料总质量的5~10‰。步骤(1)中开始回流的温度100℃左右,反应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至120℃时停止反应,反应的时间按经验可为24~28h。其中,所述第一催化剂为质量份的四丁基溴化铵2~4份、铜粉1~3份、氯化亚铜2~4份组成。其中,所述步骤(2)中,在64~66℃下进行环合反应至反应液中2,2,4-三氯-4-氰基丁酰氯含量≤0.1%。其中,所述步骤(2)中,按照二氯苯600质量份的比例加入1~2质量份三氯化铝。其中,所述步骤(3)中,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固体与水的比例为100~200:500,通过滴加液碱控制pH值为11~12。所述液碱为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32~45%。其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三催化剂为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四丁基溴化铵、苄基三丁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四甲基氯化铵、聚乙二醇、4-二甲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第三催化剂的加入量占水的质量的1~2‰。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三催化剂为4-二甲氨基吡啶、四丁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三者的质量比例为3:5~8:5~8。其中,所述步骤(4)中,次氯酸钠漂洗的温度为30~70℃。加入次氯酸钠后搅拌15分钟,再加入水,升温至65℃搅拌30分钟,用分液漏斗分出油层,取出油层升温至90℃并保温1小时,减压蒸馏得到棕黄色油状液体即为产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包括:废水量:通过计算,每吨毒死蜱按照新工艺能减少废水3.5吨;能耗及人工:a、吡啶酮碱解成醇钠后不再降温至0~5℃过滤,可以直接在45℃左右合成毒死蜱,折合毒死蜱每吨节约用电240度;b、醇钠不再降温,降温搅拌器运转需要的能耗,折合毒死蜱每吨节约用电100度;c、碱解得到的醇钠如单独取出来,需要人工卸料、需要闪蒸干燥机烘干,需要人工再次出料,环境差,且有物料损耗(约5%)。采用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方法,合计每吨毒死蜱节约用电340度,节约人工,减少物料损失,减少了设备(板框压滤机、闪蒸干燥机)的投入。附图说明图1为标准毒死蜱样品液相色谱图。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毒死蜱样品液相色谱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应知的是,实施例只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是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所用手段均为本领域常规的手段。实施例1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的1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90g丙烯腈,300g三氯乙酰氯、600g二氯苯,3g氯化亚铜、2g四丁基溴化铵、2g铜粉,回流升温反应,至120℃,为反应终点(时间为26小时,温度达到了120℃);降温至60℃左右开始减压蒸馏,检测蒸馏底物中三氯乙酰氯含量≤0.5%后停止蒸馏,向蒸馏后的底物加入1.8g三氯化铝,升温至65℃保温4小时,检测反应液中2,2,4-三氯-4-氰基丁酰氯含量≤0.1%,即认为反应达到终点,过滤得到吡啶酮固体;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的1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500g水、120g吡啶酮,控制温度不超过45℃滴加120g液碱,检测PH=11~12,如PH不够,则补加适量液碱(质量分数32%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同),45±3℃保温1小时,在此温度下加入0.3g4-二甲氨基吡啶,0.6g四丁基溴化铵、0.6g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开始流加86g乙基氯化物,流加结束后保温2小时;将反应瓶内的物料倒入事先预热(预热的温度为60℃左右,下同)的分液漏斗内,静置30分钟左右,趁热过滤到装有搅拌器、温度计的500ml洁净的三口瓶中,加入15g次氯酸钠搅拌15分钟,加入150g水,升温至65℃搅拌30分钟;将反应瓶内的物料倒入事先预热的分液漏斗内,静置30分钟左右,分出油层于装有搅拌器、温度计的500ml洁净的三口瓶中,升温至90℃并于-0.09MPa下保温1小时,减压蒸馏得到清澈透明棕黄色油状液体,冷却后得到淡黄色固体毒死蜱,含量为97.15%,收率为98.1%。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实施例1制得毒死蜱与标准毒死蜱样品(沈阳化工研究院制)的液相色谱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制得的毒死蜱(如图2和表2所示)与标准毒死蜱样品(如图1和表1所示)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验证本专利技术制得毒死蜱符合国家标准。表1:图1出峰数据峰号延迟时间面积峰高面积比%110.949415254682815757100总计415254682815757100表2:图2出峰数据峰号延迟时间面积峰高面积比%110944475150092962947100总计475150092962947100实施例2: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的10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10g丙烯腈,300g三氯乙酰氯、600g二氯苯,3g氯化亚铜、2g四丁基溴化铵、2g铜粉,回流升温反应25h,至120℃为反应终点;降温至60℃左右开始减压蒸馏,检测蒸馏底物三氯乙酰氯含量≤0.5%后停止蒸馏,加入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锅法”合成毒死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加成反应:向丙烯腈、二氯苯、三氯乙酰氯组成的反应原料中加入第一催化剂,回流升温,至温度达120℃反应结束,然后降温过滤出第一催化剂,蒸馏反应混合液至残液中三氯乙酰氯含量≤0.5%;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铜粉、氯化亚铜中的一种或多种;(2)环合反应:向蒸馏后的底物加入第二催化剂三氯化铝,升温至64~66℃,环合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3)“一锅法”合成毒死蜱:过滤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固体,向固体中加水,加入第三催化剂,滴加乙基氯化物得到毒死蜱粗品;(4)经次氯酸钠漂洗,再加水水洗,脱水干燥得到毒死蜱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锅法”合成毒死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加成反应:向丙烯腈、二氯苯、三氯乙酰氯组成的反应原料中加入第一催化剂,回流升温,至温度达120℃反应结束,然后降温过滤出第一催化剂,蒸馏反应混合液至残液中三氯乙酰氯含量≤0.5%;所述催化剂为四丁基溴化铵、铜粉、氯化亚铜中的一种或多种;(2)环合反应:向蒸馏后的底物加入第二催化剂三氯化铝,升温至64~66℃,环合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3)“一锅法”合成毒死蜱:过滤得到3,3,5,6-四氯-4,4-二氢吡啶-2-酮固体,向固体中加水,加入第三催化剂,滴加乙基氯化物得到毒死蜱粗品;(4)经次氯酸钠漂洗,再加水水洗,脱水干燥得到毒死蜱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原料中丙烯腈、三氯乙酰氯、二氯苯的质量比为80~120:200~400:600,第一催化剂的质量占反应原料总质量的5~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催化剂为质量份的四丁基溴化铵2~4份、铜粉1~3份、氯化亚铜2~4份组成。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百雄熊传宗贺丛国郑晓科蒋学兵罗斌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犇星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