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美洲鲥仔鱼存活率的养殖方法,根据美洲鲥初孵仔鱼消化组织器官及运动器官发育情况,采取分阶段投喂策略;并通过温度、盐度的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美洲鲥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使美洲鲥仔鱼的存活率、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以及饵料系数较淡水养殖都有显著的提高;肌肉成分检测分析表明,咸水养殖有效的提高了肌肉中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肌肉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EPA及DHA的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美洲鲥仔鱼存活率的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鲥鱼是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产于长江下游,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198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以及水利建设对产卵场和索饵洄游通道的破坏,鲥鱼天然资源急剧减少。美洲鲥与中国鲥鱼同科不同属,它与中国鲥不仅外形及生活习性相似,而且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中国鲥濒临绝迹的情况下,美洲鲥养殖产业可适当的弥补我国鲥鱼资源的缺乏和市场的空白,具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美洲鲥与中国鲥一样,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初夏时候由海入江,繁殖产卵后返回海中。中国主要养殖鲥鱼的地区,包括江浙沪等地一般采取在淡水中完成美洲鲥幼鱼期全部成长过程。每年3月进入惊蛰、春风节气,气温水温开始回升,鲥鱼进入繁育期,而病原微生物更易繁殖,淡水养殖鱼类的水霉病也达到发病水温,仔鱼的存活率大大降低。本专利技术在加强养殖营养管理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养殖水体的盐度,可以有效的提高鲥鱼仔鱼的生长率与存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美洲鲥仔鱼存活率的养殖方法,从而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饵料转化阶段第一阶段:对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用裂壶藻强化的淡水轮虫;第二阶段:对12-20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第三阶段:对20-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并在30日龄以后,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也开始投喂微颗粒饲料;第四阶段:对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完全转化为微颗粒饲料喂养;调节饵料期间养殖水体的温度为20℃,水体为淡水;所述的淡水轮虫优选为萼花臂尾轮虫;2)养成阶段在仔鱼颗粒饵料喂养转化完成以后,以3-4‰/天的速度调整水体盐度直至达到7-21‰,然后按照养殖水温20-24℃,pH值8.3-8.5,溶氧不少于6.5mg/L的条件进行养殖;优选盐度调节为14-20‰;其中养成阶段的光照采用日常光照;饵料每日投喂两次,每日换水量为10%。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使美洲鲥仔鱼的存活率、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以及饵料系数较淡水养殖都有显著的提高;肌肉成分检测分析表明,咸水养殖有效的提高了肌肉中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肌肉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EPA及DHA的含量。附图说明图1:不同盐度下美洲鲥仔鱼消化酶活性图;其中各项数据用方差表示,不同字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epsinactivity:胃蛋白酶活性;Trypsinactivity:胰蛋白酶活性;Chymotrypsinactivity:糜蛋白酶活性;Lipaseactivity:脂肪酶活性;Amylaseactivity:淀粉酶活性。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根据美洲鲥初孵仔鱼的生理特性,从适口的开口饵料选择开始,包括投喂品种、投喂节点、养殖水体盐度调节以及管理等步骤,颠覆传统的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仔鱼淡水养殖方式,养殖的美洲鲥仔鱼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EPA及DHA含量高等优点。申请人在长期的养殖中发现,美洲鲥从受精卵孵化出膜即进入仔鱼期。0-2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吸收卵黄囊营养;3-5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仔鱼在吸收卵黄囊营养的同时开始吸取外界营养;6日龄以后,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仔鱼进入外源营养期。根据美洲鲥初孵仔鱼消化组织器官及运动器官发育情况,采取分阶段投喂策略;并通过温度、盐度的调节,从而有效提高了美洲鲥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1)实验所用美洲鲥为美国西部俄勒冈州的河流引种的受精卵,孵化的仔鱼在室内水泥池养成,直到性成熟。挑选二龄以上体质健康、无伤病的成鱼放入到700m3室内产卵池中,水温控制在19-20℃,在自然光照下,自然产卵。收集的受精卵转移到400L锥形孵化缸中进行流水孵化,水流速为15-25L/min,孵化水温为20.5-21.5℃,溶解氧在6.8-8.2mg/L,微充气。孵化用水为曝气的深井水。孵化70h15min,卵膜破裂,仔鱼头部最先出膜,仔鱼大量出膜。实验跟踪研究了美洲鲥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内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外源营养期)的器官发生的主要组织学特性,结果表明:3日龄,美洲鲥仔鱼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4部分:口咽腔、食道、原始胃和肠,此时仔鱼口和肛门开通,开始摄食;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美洲鲥仔鱼消化组织器官分化明显,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极性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桡足类和枝角类等大型浮游动物被添加作为仔鱼的主要食物;30日龄后消化组织器官结构和组织发育分化暗示了仔鱼消化道逐渐发育成熟,使仔鱼获得了更加效率的消耗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在此阶段对美洲鲥进行饵料系列的转换是非常合适的。根据美洲鲥仔鱼的发育规律,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营养管理方案。3-5日龄仔鱼投喂裂壶藻强化的淡水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12-15个/ml;12-20日龄投喂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15-20个/ml;20-35日龄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8-10个/ml;30日龄以后陆续开始投喂人工微颗粒饲料(山东升索饲料,粒径100-200μm,粗蛋白≥50%,粗脂肪≥8%,粗纤维≤3%,粗灰分≥16.5%,赖氨酸≥2%,磷≥1%,钙≥5%,水分≤12%,),35日龄之后完全转化为微颗粒饲料喂养。上述的微颗粒饲料还可以选用目前使用的其它类美洲鲥(2)设定0、7、14、21、28‰五个仔鱼饲养盐度,饲养周期2个月,记录不同盐度下仔鱼的存活率、全长、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饵料系数、肝脏系数、肌肉成分、肌肉脂肪酸以及消化酶的变化,根据试验结果总结适合美洲鲥仔鱼生长的高效养殖方法。4500尾美洲鲥仔鱼(35日龄)随机平均分配到15个200L养殖水槽中。设定盐度0、7、14、21、28‰五个试验组,每组含三个平行。养殖用水为曝气过滤的地下淡水与海水素调配而成,以3-4‰/天的速度调整水体盐度直至达到试验要求。养殖水温20℃,自然光照,投喂颗粒饵料,每日换水20%清粪便,试验周期60天。试验结束后,从每个养殖水槽中随机选取50尾鱼,以MS222麻醉后,称量体重、全长、内脏重。内脏团、背部肌肉分别保存在-80℃、-20℃冰箱中,以便后期开展消化酶活与肌肉成分、脂肪酸等项目的检测。相关计算公式如下:Specificgrowthrate(SGR)=[(lnWf-lnWi)/T]×100,Conditionfactor(CF)=(体重/全长3)×100Feedconversionratio(FCR)=(摄食量/总投饵量)×100Viscerosomaticindex(VSI)=(内脏重/体重)×100SGR:特定生长率;Wf:最终体重;Wi:初始体重;T:试验周期;CF:肥满度;FCR:饵料系数;VSI:肝脏系数表1.美洲鲥仔鱼不同盐度下的生长及摄食参数各项数据用方差表示(n=50),不同字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2盐度对美洲鲥仔鱼肌肉成分的影响各项数据用方差表示(n=50),同行数字上标注的不同字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3不同盐度下美洲鲥仔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美洲鲥仔鱼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饵料转化阶段的培养第一阶段:对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用裂壶藻强化的淡水轮虫;第二阶段:对12‑20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第三阶段:对20‑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并在30日龄以后,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也开始投喂微颗粒饲料;第四阶段:对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完全转化为微颗粒饲料喂养;2)养成阶段在仔鱼颗粒饵料喂养转化完成以后,以3‑4‰/天的速度调整水体盐度直至达到7‑21‰,然后按照养殖水温20‑24℃,pH值8.3‑8.5,溶氧不少于6.5mg/L的条件进行养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美洲鲥仔鱼存活率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1)饵料转化阶段的培养第一阶段:对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用裂壶藻强化的淡水轮虫;第二阶段:对12-20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第三阶段:对20-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并在30日龄以后,投喂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也开始投喂微颗粒饲料;第四阶段:对35日龄的美洲鲥仔鱼完全转化为微颗粒饲料喂养;2)养成阶段在仔鱼颗粒饵料喂养转化完成以后,以3-4‰/天的速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磊,刘志峰,钱晓明,高小强,于久翔,黄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