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臧琳琳专利>正文

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07711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31 1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包括外管、内杆和针头,外管的内侧顶端位置设置有长方形棱,外管的内侧前端设置有三棱锥侧棱,内杆的前端设置有伞形突起和内杆前端麻面,伞形突起的顶端部位固定安装有凹台塞,凹台塞的内部底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颗粒,针头包括针梗和针柄,针梗的一端设置有主针口,针梗的另一端与针柄相连,在距离主针口10mm的针梗的表面设置有辅助针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内置的塑料颗粒能促使红血球、血小板加速凝结,并且通过弯钩和槽孔可使器械相互咬合在一起,使器械呈相同竖直向上方向,另外,当主针口扎穿血管或被堵时,辅助针口可与血管对接,减少对采血者反复扎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相关
,具体是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血液在临床上常用于检测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以此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或疾病的病因,是医学上诊断疾病常用而且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血样的采集是进行血液分析的第一步,准确、快速的采集血液决定了后续的化验工作顺利开展。国内现行血清采血方式及化验流程为:使用注射器抽吸采血,采血完后将血液注入另一支试管内,试管经离心机高速离心运转,使血清分离出来,再以滴管吸取血清进行检测。但是传统的血清采集装置采血效率低下,玻璃试管易破裂,塑料试管多为软质且管壁单薄也易破损且拿取存放不便,若试管破损需重取血样往往造成病人不便及不悦。并且使用普通注射器采集血样,对于血样采集者技术要求非常高,普通采血员操作困难,效率低下,尤其集中大规模采集血样时,采血人员紧张,会出现一些反复扎针,引起采血者抱怨,采血效果不好,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包括外管、内杆和针头,所述外管与内杆套装密封在一起,所述外管的外侧前端中部设置有乳头,所述外管的内侧顶端位置设置有长方形棱,所述外管的内侧前端设置有三棱锥侧棱,所述内杆的前端设置有伞形突起和内杆前端麻面,所述伞形突起的顶端部位固定安装有凹台塞,所述凹台塞的内部底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颗粒,所述内杆的后端还设置有内杆手柄;所述针头包括针梗和针柄,所述针梗的一端设置有主针口,所述针梗的另一端与针柄相连,在距离主针口10mm的针梗的表面设置有辅助针口。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管的外侧前端设置有弯曲钩和槽孔。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针头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辅助针口设置有10个,10个辅助针口呈均匀分布,辅助针口的直径为0.3mm,相邻两个辅助针口之间的孔距设置为1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凹台塞的内部底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颗粒,内置塑料颗粒的目的,是通过塑料颗粒起到类似“晶种”的作用,促使红血球、血小板加速凝结,有利于血浆中血清与其他成分的快速分离;并且外管前端设计有弯曲钩和槽孔,通过弯钩和槽孔可使大量该种器械相互咬合在一起,或挂到其它物体上,使器械呈相同竖直向上方向,且针头在上;外管内侧壁前端三分之一设计有三棱锥侧棱,前宽后窄,当向内推动内杆时,起到分离吸附到外管内壁的凝固血栓作用,三棱锥侧棱的作用还在于向外拉动内杆时,由于弹性的作用,弹回血栓;外管内侧顶壁设计有长方形棱,防止推动内管采集血清时,血栓脱落阻塞中空短管,无法推出血清;另外,针头能提高针头的针口接入血管的效率,当主针口扎穿血管或被堵时,辅助针口可与血管对接,减少对采血者反复扎针,确保血样更高效被采集入注射器管内。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中外管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管、2-内杆、3-乳头、4-三棱锥侧棱、5-长方形棱、6-弯曲钩、7-槽孔、8-凹台塞、9-伞形突起、10-内杆前端麻面、11-内杆手柄、12-塑料颗粒、13-针梗、14-针柄、15-主针口、16-辅助针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包括外管1、内杆2和针头,所述外管1与内杆2套装密封在一起,所述外管1的外侧前端中部设置有乳头3,所述外管1的内侧顶端位置设置有长方形棱5,所述外管1的内侧前端设置有三棱锥侧棱4,内杆2可推到三棱锥侧棱4的边缘,所述外管1的外侧前端设置有弯曲钩6和槽孔7。所述内杆2的前端设置有伞形突起9和内杆前端麻面10,所述伞形突起9的顶端部位固定安装有凹台塞8,所述凹台塞8的内部底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颗粒12,所述内杆2的后端还设置有内杆手柄11。所述针头包括针梗13和针柄14,所述针梗13的一端为用于血样采集的主针口15,所述针梗13的另一端与针柄14相连,在距离主针口10mm的针梗13的表面设置有辅助针口16,所述辅助针口16设置有10个,10个辅助针口16呈均匀分布,所述辅助针口16的直径为0.3mm,相邻两个辅助针口16之间的孔距设置为1mm,整个针头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要求韧性强。当主针口15扎穿血管或被堵时,辅助针口16可与血管对接,减少对采血者反复扎针,确保血样更高效被采集入注射器管内。使用时,医务工作者首先将内杆2推到三棱锥侧棱4的边缘,把针头安装在乳头3上,针头进入人体血管后,向外轻拉内杆2,血液缓缓进入外管1内,待采集到需要量后,用弯曲钩6把采集装置挂到一直立稳固的薄片立面处,待其它管采完后,可用弯曲钩6把采集装置挂到前一管的槽孔7中或稳固的薄片立面处,待血液凝固后,取下采集装置,轻推内杆2,使凝固的血栓经过三棱锥侧棱4,于是与外管壁相吸附的血栓就与外管壁分离开来,再拉回内杆2,此时血栓在内杆伞形突起9、内杆前端麻面10和三棱锥侧棱4的协同作用下,和内杆2一起回到外管1的底部;放置一小时后,即可析出清亮的血清,再轻推内杆2,血清即通过外管内侧顶壁部长方形棱5的间隙流入U型管中,完成血液采集和血清分离工作;其中,内置塑料颗粒12的目的,是通过塑料颗粒起到类似“晶种”的作用,促使红血球、血小板加速凝结,有利于血浆中血清与其他成分的快速分离。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包括外管(1)、内杆(2)和针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与内杆(2)套装密封在一起,所述外管(1)的外侧前端中部设置有乳头(3),所述外管(1)的内侧顶端位置设置有长方形棱(5),所述外管(1)的内侧前端设置有三棱锥侧棱(4),所述内杆(2)的前端设置有伞形突起(9)和内杆前端麻面(10),所述伞形突起(9)的顶端部位固定安装有凹台塞(8),所述凹台塞(8)的内部底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颗粒(12),所述内杆(2)的后端还设置有内杆手柄(11);所述针头包括针梗(13)和针柄(14),所述针梗(13)的一端设置有主针口(15),所述针梗(13)的另一端与针柄(14)相连,在距离主针口10mm的针梗(13)的表面设置有辅助针口(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血清采集装置,包括外管(1)、内杆(2)和针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与内杆(2)套装密封在一起,所述外管(1)的外侧前端中部设置有乳头(3),所述外管(1)的内侧顶端位置设置有长方形棱(5),所述外管(1)的内侧前端设置有三棱锥侧棱(4),所述内杆(2)的前端设置有伞形突起(9)和内杆前端麻面(10),所述伞形突起(9)的顶端部位固定安装有凹台塞(8),所述凹台塞(8)的内部底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塑料颗粒(12),所述内杆(2)的后端还设置有内杆手柄(11);所述针头包括针梗(13)和针柄(14),所述针梗(13)的一端设置有主针口(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琳琳
申请(专利权)人:臧琳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