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动盘组件,包括:至少一制动盘,该至少一制动盘设有一轴心、至少一环绕该轴心的摩擦面及复数沟槽,各摩擦面供与一来令片相互摩擦,各沟槽凹设于该摩擦面且径向地延伸贯通该制动盘的环周面,各沟槽设有与该摩擦面平行的底部及两侧部,各侧部连接该底部及该摩擦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制动盘组件,通过于摩擦面上设置复数沟槽,可于制动过程中有效地将粉末或其他粘附于制动盘上的物质,刮入沟槽并沿沟槽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脱离制动盘以保持良好的制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制动盘组件。
技术介绍
任何车辆,如脚踏车、摩托车或汽车,制动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之一,有良好的制动系统可以确保车辆于行进过程,能够依环境的不同来减缓进行速度、或可立即停止行进以反应突发事件(如避免车辆碰撞)。发展至今,制动系统种类众多,其中以碟盘式的制动方式最为常见,其利用来令片夹住制动盘,通过摩擦作用来将车轮的转速逐渐降低进而停止。然而,在此类制动盘组件中,制动盘与来令片相互高速摩擦过后,会产生大量粉末以及高温。可以理解的是,处于高温的环境下,粉末会逐渐变质(如:碳化)而粘附于制动盘上,进而导致制动效果不良;或是,于行进过程中经过泥泞地区等有粘附性物质时,飞溅起的物质亦极易粘附于制动盘上,同样地将导致制动效果不佳,故存在亟待改善的缺弊。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颖且具有进步性的制动盘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盘组件,通过于摩擦面上设置复数沟槽,可于制动过程中有效地将粉末或其他粘附于制动盘上的物质,刮入沟槽并沿沟槽的延伸方向移动,进而脱离制动盘以保持良好的制动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制动盘组件,包括至少一制动盘,该至少一制动盘设有一轴心、至少一环绕该轴心的摩擦面及复数沟槽,各摩擦面供与一来令片相互摩擦,各沟槽凹设于该摩擦面且径向地延伸贯通该制动盘的一环周面,各沟槽设有与该摩擦面平行的底部及两侧部,各侧部连接该底部及该摩擦面。进一步的,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所述两侧部分别呈弧线形,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一切线与所述侧部的中点相切并且会与所述摩擦面夹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锐角且角度范围介于35度至45度之间。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所述两侧部分别呈斜直线,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侧部与摩擦面所处的平面夹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锐角且角度范围介于60度至80度之间。于所述摩擦面所处平面上,各沟槽的宽度在2.5mm至5mm之间。所述底部至摩擦面的距离在0.8mm至1.6mm之间。所述底部的宽度在0.5mm至2.2mm之间。该制动盘组件包含有一所述制动盘,该制动盘的厚度在10mm至12mm之间,该制动盘的厚度随制动盘的直径大小改变,该制动盘设有相对的两摩擦面,该制动盘的直径为240mm,该制动盘的厚度为11mm,沟槽的数量为六个,复数沟槽等间隔地呈辐射状地设于摩擦面上,并且于两两沟槽之间配置有两穿孔组,各穿孔组设有三个沿斜直线排列的穿孔;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所述两侧部分别呈弧线形;一切线与该侧部的中点相切并且会与摩擦面夹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锐角且角度为42度;于该摩擦面所处平面上,各沟槽的宽度为4mm;所述底部至摩擦面的距离为1.5mm;所述底部的宽度为0.6mm。该制动盘组件包含有两个所述制动盘,各制动盘的厚度为5mm至10mm之间,各制动盘的厚度随各制动盘的直径大小改变,各制动盘的直径小于230mm时,各制动盘的厚度最小为5mm;各制动盘的直径为230mm时,各制动盘的厚度为6mm;各制动盘的直径在25mm至300mm之间时,各制动盘的厚度为7mm;各制动盘的直径为350mm时,各制动盘的厚度在8.5mm至9mm之间;各制动盘的直径大于230mm时,各制动盘的厚度最大为10mm。所述两制动盘同轴配置连结并分别设有一摩擦面,两摩擦面呈反向配置,各制动盘的直径为230mm,各制动盘的厚度为6mm;沟槽的数量为六个,复数沟槽等间隔地呈辐射状地设于该摩擦面;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两侧部分别呈斜直线;该侧部与摩擦面所处的平面夹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锐角且角度为73度;于摩擦面所处平面上,各沟槽的宽度为3mm;所述底部至摩擦面的距离为1.6mm;所述底部的宽度为2mm。所述两制动盘同轴配置连结并分别设有一摩擦面,两摩擦面呈反向配置,各制动盘的直径为230mm,各制动盘的厚度为6mm;沟槽的数量为六个,复数沟槽等间隔地呈辐射状地设于该摩擦面,并且于两两沟槽之间配置有两穿孔组,各穿孔组设有三个沿斜直线排列的穿孔;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两侧部分别呈弧线形;一切线与该侧部的中点相切并且会与摩擦面夹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锐角且角度为42度;于摩擦面所处平面上,各沟槽的宽度为4mm;所述底部至摩擦面的距离为1.5mm;所述底部的宽度为0.6mm。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的制动盘组件,通过沟槽结构,于制动过程中,可利用来令片来将附着于摩擦面上的物质(如:碳化物、泥水),刮入沟槽中以保持摩擦面的整洁,同时保持较佳的制动效果;沟槽贯通制动盘的环周面,配合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可以确实地将附着物排至外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的前视图。图4为图1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的前视图。图8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为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9的前视图。图12为图9的局部剖视图。图13为图9的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通过较佳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其预期达成的功效,但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所欲保护的范畴,事先声明。请参考图1至图4,其显示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本技术的制动盘组件,包括:至少一制动盘1。制动盘1设有一轴心2、至少一环绕轴心2的摩擦面3及复数沟槽5,各摩擦面3供与一来令片相互摩擦,各沟槽5凹设于摩擦面3且径向地延伸贯通制动盘1的环周面31,各沟槽5设有与摩擦面3平行的底部51及两侧部52,各侧部52连接底部51及摩擦面3。该制动盘组件还设有一连接部6,连接部6与各制动盘1同轴配置且连接一制动盘1,连接部6供与车辆的轮轴相结合,使轮轴可带动制动盘1同转动。值得一提的是,于制动过程中,由于是两物体间(来令片及摩擦面3)进行高速摩擦的关系,故会产生许多粉尘及高温,于高温的环境下粉尘极易变质成碳化物而粘附于制动盘1的表面。此时,通过复数沟槽5的设计,来令片可将碳化物(或其他附着于制动盘1的物质,如灰尘、砂石)刮入沟槽5中,同时配合制动盘1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使碳化物沿着各沟槽5移动进而由环周面31确实地排出制动盘1,故不会有碳化物堆积于沟槽5的情况发生,能有效维持制动盘1的表面整洁,并保持较佳的制动效果。可以理解的是,除了沟槽5需要贯通环周面31以维持较佳排除碳化物功效之外,沟槽5本身的结构亦会影响排除碳化物的效果。较具体地说,较佳地,沿各沟槽5的延伸方向看,底部51呈直线,可使碳化物能较快速地沿底部51移动;并且,两侧部52分别呈弧线形,使碳化物可滑滚至底部51,而不易卡在侧部52上。更具体地说,沿沟槽5的延伸方向看,一切线与侧部52的中点相切并且会与摩擦面3夹一第一夹角θ1,较佳地,第一夹角θ1为锐角且角度范围介于35度至45度之间,使侧部52能提供有较良好的滑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沟槽5影响到整体制动盘1的结构强度,必须对沟槽5的规格做进一步的限制。较佳地,于摩擦面3所处平面上,各沟槽5的宽度在2.5mm至5mm之间,底部51至摩擦面3的距离在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制动盘,设有一轴心、至少一环绕该轴心的摩擦面及复数沟槽,各摩擦面供与一来令片相互摩擦,各沟槽凹设于该摩擦面且径向地延伸贯通该制动盘的一环周面,各沟槽设有与该摩擦面平行的底部及两侧部,各侧部连接该底部及该摩擦面。
【技术特征摘要】
1.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制动盘,设有一轴心、至少一环绕该轴心的摩擦面及复数沟槽,各摩擦面供与一来令片相互摩擦,各沟槽凹设于该摩擦面且径向地延伸贯通该制动盘的一环周面,各沟槽设有与该摩擦面平行的底部及两侧部,各侧部连接该底部及该摩擦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所述两侧部分别呈弧线形,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一切线与所述侧部的中点相切并且会与所述摩擦面夹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锐角且角度范围介于35度至45度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所述两侧部分别呈斜直线,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侧部与摩擦面所处的平面夹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为锐角且角度范围介于60度至80度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摩擦面所处平面上,各沟槽的宽度在2.5mm至5mm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至摩擦面的距离在0.8mm至1.6mm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的宽度在0.5mm至2.2mm之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所述制动盘,该制动盘的厚度在10mm至12mm之间,该制动盘的厚度随制动盘的直径大小改变,该制动盘设有相对的两摩擦面,该制动盘的直径为240mm,该制动盘的厚度为11mm,沟槽的数量为六个,复数沟槽等间隔地呈辐射状地设于摩擦面上,并且于两两沟槽之间配置有两穿孔组,各穿孔组设有三个沿斜直线排列的穿孔;沿各沟槽的延伸方向看,所述底部呈直线,所述两侧部分别呈弧线形;一切线与该侧部的中点相切并且会与摩擦面夹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锐角且角度为42度;于该摩擦面所处平面上,各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仁祥,
申请(专利权)人:林仁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