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和塔筒技术

技术编号:14485335 阅读:2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6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和塔筒。该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00、在待浇筑塔筒两侧分别设置外模和内模;步骤200、在所述内模的内部设置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步骤300、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之间浇注混凝土以形成塔筒;浇注混凝土的同时,向所述密封舱内注入流体,以使所述密封舱作用于所述内模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不小于混凝土作用于所述内模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该塔筒采用所述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和塔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塔筒浇筑施工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和塔筒
技术介绍
风能是当前清洁能源领域中技术最为成熟、最具大规模开发的新型可再生能源。近十年来全球风力发电领域突飞猛进,从之前1.5MW风机到目前2MW风机的普及,从6MW、8MW风机的投入运营,到10MW风机已经开始装机,风机技术快速进步。塔筒是整个风机的基础,在风力发电机组中主要起支撑作用,同时吸收机组震动。目前国内的风力发电机组中,大部分以传统钢质塔筒为主。随着发电功率的增大,塔筒载荷相应增大;为了保障塔筒的承载载荷,传统钢质塔筒厚度、直径也越来越大,其制造成本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混凝土塔筒以其优越的抗压性能,正在取代传统钢质塔筒,并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极大降低了传统钢质塔筒的制造成本。目前混凝土塔筒的施工均采用外模、内模的方式,固定好内外模后,再向内外模构成的空腔中浇筑混凝土。然而,目前该施工方法具有以下不足: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内模承受混凝土流体压力较大,存在内模失稳风险。为了降低该风险,在实际施工应用时,加厚内模板的厚度,从而导致塔筒的施工成本较高。另一种降低该风险的方式为,在内模上增加环向筋板,该环向筋板在浇筑时具有防止屈曲失稳的作用;然而在混凝土浇筑凝固后,环向筋板只具有径向承载力,没有轴向承载力,因而环向筋板基本不承担风电运行的载荷、基本失去作用;因而。环向筋板仅为浇筑施工所需,对塔筒本身的承载基本不起作用,增加了塔筒的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和塔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塔筒浇筑施工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00、在待浇筑塔筒两侧分别设置外模和内模;步骤200、在所述内模的内部设置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步骤300、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之间浇注混凝土以形成塔筒;浇注混凝土的同时,向所述密封舱内注入流体,以使所述密封舱作用于所述内模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不小于混凝土作用于所述内模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进一步地,该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400、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密封舱。进一步地,该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500、拆除所述外模和/或所述内模。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00中,所述流体为空气或者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00中,采用泵或者风机向所述密封舱内注入所述流体。进一步地,所述泵或者所述风机与所述密封舱通过连接管路连通;所述连接管路上设置有压力控制阀。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00中,所述密封舱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待浇筑塔筒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舱上设置有溢压组件;所述密封舱内压力超出预设气压阈值时,溢压组件开启并排出所述密封舱内气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塔筒,该塔筒采用所述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通过在内模的内部设置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以使在浇注的过程中,所述密封舱作用于所述内模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不小于混凝土作用于所述内模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以使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内模的内表面与外表面承受的力相互抵消,进而降低内模失稳的风险,保障了浇筑时内模的稳定性;该密封舱能够膨胀和收缩,以便于密封舱在内模内部放入与取出,以及密封舱内通过注入流体以确保密封舱作用于所述内模的作用力,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重复利用,且不易造成其他污染,进而使本浇筑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浇筑施工成本低等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塔筒,采用塔筒浇筑施工方法,通过设置在内模内部且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使其在浇筑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内模失稳的风险,具有施工方便、浇筑施工成本低等优点。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塔筒浇筑前的外模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塔筒浇筑过程中的外模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塔筒浇筑完成的外模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模;2-内模;3-密封舱;4-塔筒;5-溢压组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3所示,图1为塔筒浇筑前的外模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未放置密封舱;图2为塔筒浇筑过程中的外模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内模的内部已放置有密封舱,塔筒处于浇注一部分的状态,密封舱内具有与浇注的混凝土基本相同高度的流体;图3为塔筒浇筑完成的外模和内模的结构示意图,已拆除密封舱。其中图2、图3的斜剖面线显示为混凝土浇筑的塔筒。参见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00、在待浇筑塔筒两侧分别设置外模1和内模2。需要说明的是,内模2设置在外模1的内部,外模1与内模2之间的宽度为塔筒4的筒壁的厚度;为了便于浇筑塔筒4,优选地,令外模1与内模2的高度均高于待浇筑塔筒的高度。步骤200、在内模2的内部设置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3;膨胀密封舱3,以使密封舱3的外壁与内模2接触。优选地,密封舱3的高度不低于待浇筑塔筒的高度,以便于在浇注塔筒4时,密封舱3能够给内模2提供作用力。步骤300、在外模1和内模2之间浇注混凝土以形成塔筒4;浇注混凝土的同时,向密封舱3内注入流体,以使密封舱3作用于内模2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不小于混凝土作用于内模2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优选地,密封舱3作用于内模2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等于或者略大于混凝土作用于内模2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以使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内模2的内表面与外表面承受的作用力能够相互抵消,进而降低内模2失稳的风险。其中,密封舱3内的流体可根据施工现场环境选择;优选地,流体的密度与浇注的混凝土的密度相同或者相近,以便在浇筑混凝土的同时,向密封腔内注入相同高度的流体,便于控制流体的高度,进而便于控制密封舱3作用于内模2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与混凝土作用于内模2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相等或者基本相等。出于经济性的考虑,优选地,流体为空气或者水,以降低塔筒4浇筑施工成本。进一步地,流体为水;通过在密封舱3内注入水,以使与水接触的内模2承受来自于水的作用力大于不与水接触的内模2承受来自于密封舱3内压力的作用力,也即,可以实现同时间作用于内模2上下部分不同的压力;进而便于在浇筑过程中,水作用于内模2内表面的作用力与混凝土作用于内模2外表面的作用力能够相互抵消,以及减少没有与混凝土浇筑的内模2部分来自于密封舱3内压力的作用力较小,以提高内模2在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选地,浇注混凝土之前,在外模1和内模2之间设置多根钢筋。该钢筋例如可以为令浇注后的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中预埋的钢筋,也可以为增加混凝土的强度而预埋的钢筋,或者其他。优选地,多根钢筋形成钢筋笼,以使浇筑的塔筒4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优选地,所述塔筒浇筑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和塔筒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00、在待浇筑塔筒两侧分别设置外模(1)和内模(2);步骤200、在所述内模(2)的内部设置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3);步骤300、在所述外模(1)和所述内模(2)之间浇注混凝土以形成塔筒(4);浇注混凝土的同时,向所述密封舱(3)内注入流体,以使所述密封舱(3)作用于所述内模(2)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不小于混凝土作用于所述内模(2)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00、在待浇筑塔筒两侧分别设置外模(1)和内模(2);步骤200、在所述内模(2)的内部设置能够膨胀和收缩的密封舱(3);步骤300、在所述外模(1)和所述内模(2)之间浇注混凝土以形成塔筒(4);浇注混凝土的同时,向所述密封舱(3)内注入流体,以使所述密封舱(3)作用于所述内模(2)内表面的第一作用力不小于混凝土作用于所述内模(2)外表面的第二作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400、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拆除所述密封舱(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施工方法还包括:步骤500、拆除所述外模(1)和/或所述内模(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筒浇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治平黄加佳潘勇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