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70152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02:10
一种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在坐垫的底部结合一对复合吸振单体,每个复合吸振单体包括外覆筒与内置弹性件,其中,该内置弹性件系容置在该外覆筒的内部空间中。当坐垫承受压力时,由内置弹性件吸收该压力的一部分,同时由外覆筒吸收该压力的另一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坐垫的吸振结构设计,特别是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运动目前已相当普及,而各项附属装备也被广为使用且更加专业化。传统的自行车坐垫结构设计中,为了要让使用者在骑自行车时不会承受太大振动,大多在坐垫底部设置一对螺旋圈状弹簧作为主要的吸振组件。但这种设计在组件组装时并不方便,需依赖大量人工,且在实际使用时,该螺旋圈状弹簧由于在受压伸张时会在螺旋圈状弹簧呈现较大间距,可能出现夹伤手指的问题。另外,该螺旋圈状弹簧是外露的,故很容易沾附灰尘。为了要改善传统圈状螺旋弹簧的问题,人们以例如橡胶材料或塑化材料制成的吸振块安装在坐垫底部作为吸振组件。虽然简化了组件的组装问题及夹伤手指的问题,但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其吸振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鉴于现有自行车坐垫吸振结构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以提供自行车使用者较佳的吸振效果。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包括坐垫、承架,其中该坐垫具有乘坐面及底面,该承架的前端系结合在该坐垫的底部前端,而该承架的后端结合有托持座,并在该托持座与该坐垫的底部后端之间结合一对复合吸振单体,其特征是,每一个复合吸振单体包括:外覆筒,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开放端、第二开放端,其中该第一开放端与该第二开放端之间包括承压方向,该第一开放端顶靠定位于该坐垫的底部后端所形成的顶靠区,该第二开放端则定位于该托持座;内置弹性件,容置在该外覆筒的内部空间中;其中,该坐垫的乘坐面承受该承压方向的压力时,由该内置弹性件吸收该压力的一部分,同时由该外覆筒吸收该压力的另一部分。另外,坐垫的顶靠区包括:内环壁;外环壁,形成在内环壁的外环处,并与内环壁之间形成定位环槽,内置弹性件的一端承置定位在定位环槽中,而外覆筒的一端顶靠定位外环壁的外环处。另外,复合吸振单体借由定位组件定位在坐垫的顶靠区与托持座之间,该定位组件包括:凸柱,凸伸形成在坐垫的顶靠区并在该凸柱形成有螺孔;贯通孔,形成在托持座并对应于凸柱;锁固件,通过贯通孔锁固在凸柱的螺孔,进而将复合吸振单体稳固定位在托持座与坐垫的顶靠区。另外,内置弹性件是螺旋圈状弹簧。另外,外覆筒的第二开放端结合有承压环板,内置弹性件顶靠在坐垫的顶靠区与承压环板之间。另外,外覆筒由橡胶材料或塑化材料制成。在效果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当坐垫承受压力时,由内置弹性件吸收该压力的一部分,同时由外覆筒吸收该压力的另一部分,以增加自行车骑乘者的舒适性。由于本技术使用螺旋圈状弹簧作为内置弹性件,该螺旋圈状弹簧被包覆在外覆筒中,外覆筒可作为防护组件,故用户不会触碰到内置弹性件,从而可避免被夹伤的问题。螺旋圈状弹簧也不会有沾附灰尘的问题。在视觉效果方面,外覆筒可被制成各种不同的颜色或造型,有利于增加其商品价值感。另外,在组装方面,螺旋圈状弹簧与外覆筒可整合为单一模块,故组装非常简便。附图说明本技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将通过下述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的后视立体图。图2示出本技术的仰视立体图。图3示出本技术的仰视立体分解图。图4示出本技术的复合吸振单体结合在托持座与坐垫之间的剖视图。图5示出本技术的复合吸振单体结合在自行车坐垫后再结合立杆时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3,所示的坐垫1具有乘坐面11及底面12。承架2的前端21结合在坐垫1的底部前端13,而承架2的后端22结合有托持座3,并且在托持座3与坐垫1的底部后端14之间结合一对复合吸振单体4。每个复合吸振单体4包括外覆筒41及内置弹性件44,其中,内置弹性件44容置在外覆筒41中。外覆筒41由橡胶材料或塑化材料制成。内置弹性件44可采用螺旋圈状弹簧。内置弹性件44与外覆筒41在制造时可整合为单一模块型的复合吸振单体4以利于组装,也可以独立的组件经过组装后构成该复合吸振单体4。参考图4,外覆筒41具有内部空间42、第一开放端411、第二开放端412。内置弹性件44容置在外覆筒41的内部空间42中。外覆筒41的第一开放端411与第二开放端412之间包括承压方向P,第一开放端411顶靠定位于坐垫1的底部后端14所形成的顶靠区15,第二开放端412则定位于托持座3。坐垫1的顶靠区15包括内环壁151和外环壁152,该外环壁形成在内环壁151的外环处并与内环壁151之间形成定位环槽153,内置弹性件44的一端(顶端)靠置定位在定位环槽153中,而外覆筒41的一端(顶端)顶靠定位于外环壁152的外环处。复合吸振单体4借由定位组件43定位在坐垫1的顶靠区15与托持座3之间,定位组件43包括:凸柱431,向下凸伸形成在坐垫1的顶靠区15,并在凸柱431形成有螺孔432;贯通孔433,形成在托持座3并对应于凸柱431;锁固件434,通过贯通孔433锁固在凸柱431的螺孔432,从而将复合吸振单体4稳固定位在托持座3与坐垫1的顶靠区15。在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外覆筒41的第二开放端412结合有承压环板413,内置弹性件44顶靠于坐垫1的顶靠区15与承压环板413之间。参考图5,其示出本技术的复合吸振单体4结合在自行车坐垫1后再结合在自行车的立杆5时的侧视示意图。当坐垫1的乘坐面11承受承压方向P的压力时,由内置弹性件44吸收该压力的一部分,同时由外覆筒41吸收该压力的另一部分。在实际使用时,内置弹性件44所能吸收的振动力可以设计成相同、大于或小于外覆筒41所能吸收的振动力。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其它未脱离本技术所公开的精神下而完成的等效修改或替换,均应包含于在后述的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附图标记说明1坐垫11乘坐面12底面13底部前端14底部后端15顶靠区151内环壁152外环壁153定位环槽2承架21前端22后端3托持座4复合吸振单体41外覆筒411第一开放端412第二开放端413承压环板42内部空间43定位组件431凸柱432螺孔433贯通孔434锁固件44内置弹性件5立杆P承压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包括坐垫、承架,其中该坐垫具有乘坐面及底面,该承架的前端系结合在该坐垫的底部前端,而该承架的后端结合有托持座,并在该托持座与该坐垫的底部后端之间结合一对复合吸振单体,其特征是,每一个复合吸振单体包括:外覆筒,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开放端、第二开放端,其中该第一开放端与该第二开放端之间包括承压方向,该第一开放端顶靠定位于该坐垫的底部后端所形成的顶靠区,该第二开放端则定位于该托持座;内置弹性件,容置在该外覆筒的内部空间中;其中,该坐垫的乘坐面承受该承压方向的压力时,由该内置弹性件吸收该压力的一部分,同时由该外覆筒吸收该压力的另一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包括坐垫、承架,其中该坐垫具有乘坐面及底面,该承架的前端系结合在该坐垫的底部前端,而该承架的后端结合有托持座,并在该托持座与该坐垫的底部后端之间结合一对复合吸振单体,其特征是,每一个复合吸振单体包括:外覆筒,具有内部空间、第一开放端、第二开放端,其中该第一开放端与该第二开放端之间包括承压方向,该第一开放端顶靠定位于该坐垫的底部后端所形成的顶靠区,该第二开放端则定位于该托持座;内置弹性件,容置在该外覆筒的内部空间中;其中,该坐垫的乘坐面承受该承压方向的压力时,由该内置弹性件吸收该压力的一部分,同时由该外覆筒吸收该压力的另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坐垫的复合吸振结构,其特征是,该坐垫的顶靠区包括:内环壁;外环壁,形成在该内环壁的外环处,并与该内环壁之间形成定位环槽,该内置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盈娇
申请(专利权)人:汶莱商典盈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