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6700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0 19: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蜗壳部分(2)和出风部分(3),所述出风部分(3)为环形的结构形式,且所述蜗壳部分(2)包括设置于其一侧的第一进风口(21)和设置于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进风口(22),所述出风部分(3)上设置有出风口(31)。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具有较大风量输出及空气放大倍数,出风更加均匀,规避了常规风扇出风对人强烈冲击感,其出风令人倍感到舒适柔,适合老人、小孩降暑,久吹不倦,且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风扇
,具体涉及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无叶片风扇,多数呈纵向柱状,例如专利号为CN201220499032.7公开了一种无叶制冷风扇,包括无叶制冷风扇主体,及设置在无叶制冷风扇主体上方的扇头,及设置在无叶制冷风扇主体下方的基座,及设置在基座内部的冰柜,所述无叶制冷风扇主体表面设置有控制开关,所述无叶制冷风扇主体上设置有连接电源的电源线,通过设置在无叶制冷风扇主体上方的扇头将冰柜内的冷气排出,及CN201220141573.2的专利也公开一种无叶冷风扇,该无叶冷风扇通过风扇前壳与风扇后壳相卡接形成壳体,所述的壳体上部为呈圆环状的喷嘴,壳体的下部空腔内固定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转轴上安装有向喷嘴方向输送气体的叶轮,驱动电机下方的底盖上设有冰晶盒,位于驱动电机下方的壳体上开设有若干进风口。但是上述无叶风扇存在风量小、空气放大倍数较小、且出风不均、送风距离短等问题。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无叶片风扇存在出风风量小等技术问题,因此本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无叶片风扇存在出风风量小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本技术提供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蜗壳部分和出风部分,所述出风部分为环形的结构形式,且所述蜗壳部分包括设置于其一侧的第一进风口和设置于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出风部分上设置有出风口。优选地,所述蜗壳部分的内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离心风轮、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离心风轮。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之间为对称地设置。优选地,所述蜗壳部分内部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的排气口气流后方的位置共同地形成有导流风道。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隔离二者的隔板。优选地,所述出风部分具有中心轴线,且在其中部沿该中心轴线贯通延伸地设置成空心的结构、形成所述出风部分的出风通道。优选地,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通道相连通、使得气流通过所述出风口流向所述出风通道中,并且气流在所述出风口处沿着所述中心轴线方向朝两侧对称地出风。优选地,在所述外壳内部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处的位置还设置有湿帘。优选地,在所述外壳内部还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内部设置有用于将其内部的水输送至所述湿帘位置处的水泵。优选地,在所述外壳内部还设置有将从所述水泵中泵送而来的水进行引导并配送至所述湿帘中的分水盒。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采用底部两侧进风、上部出风的结构形式,将气流从底部两侧吸入并从上部的圆形风环送出,能够使得整个风道空间大,狭长,有利于流体的流通,使得流体流动更顺畅,具有较大风量输出及空气放大倍数,出风更加均匀,规避了常规风扇出风对人强烈冲击感,其出风令人倍感到舒适柔,适合老人、小孩降暑,久吹不倦,且安全可靠;2.通过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采用双离心风轮的结构形式,其送风距离大大延长、出风速度大,运行状态更为平稳、稳定性能更高;3.通过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采用两侧对称出风的结构形式,使得整个出风风道被分成两部分,使得扫风面积更大、出风效果更好。4.通过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采用湿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降温和加湿作用,同时配合水泵的方式能够解决水箱容量不足的问题,增大泵水的功率,提高水的流量,提高加湿降温的作用,并配合分水盒的方式,能够起到引导和分配来水的作用和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的正面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的风环出口风速。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外壳,2—蜗壳部分,21—第一进风口,22—第二进风口,3—出风部分,31—出风口,32—出风通道,4—第一离心风轮,5—第二离心风轮,6—导流风道,7—隔板,8—湿帘,9—水箱,10—水泵,11—分水盒,12—电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位于下方的蜗壳部分2和设置于所述蜗壳部分2上端的出风部分3,所述出风部分3为圆环形状的结构形式,且所述蜗壳部分2包括设置于其下部一侧的第一进风口21和设置于所述蜗壳部分2下部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进风口22,位于上方的所述出风部分3上设置有出风口31。通过本技术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采用底部两侧进风、上部出风的结构形式,将气流从底部两侧吸入并从上部的圆形风环送出,能够使得整个风道空间大,狭长,有利于流体的流通,使得流体流动更顺畅,具有较大风量输出及空气放大倍数;送风距离大大延长、出风速度大且均匀,规避了常规风扇出风对人强烈冲击感,其出风令人倍感到舒适柔,适合老人、小孩降暑,久吹不倦,且安全可靠。双风进风式的叶轮布置相对于单进风叶轮的结构而言,结构紧凑,且风轮需要与蜗壳及出风环进行匹配,即需要对蜗壳及出风环进行多次匹配优化修改,在保证出风的风量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也需要满足用户在对其体验时对噪音要求,因此对该无叶冷风扇内部整个风道持续优化,最终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优良风道,是该无叶冷风扇的关键核心,而并非是简单的对两个风轮进行的组合装配。优选地,所述蜗壳部分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离心风轮4、与所述第二进风口2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离心风轮5。通过采用双离心风轮的结构形式,使得本技术的无叶风扇结构的整机运行稳定性更高,风速大,流量大,送风距离远,有效地提高了无叶风扇结构的工作性能。优选地,所述第一离心风轮4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5之间为对称地设置。这是两个离心风轮彼此之间的优选设置形式和布置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使得无叶风扇底部从两侧对称地实现进风、增大了进风量和提高了进风速度和均匀程度,且这样的设置方式有效地节省了空间,使得结构布置更为紧凑,减小了无叶风扇的整体占地空间。优选地,所述蜗壳部分2内部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4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5的排气口气流后方的位置共同地形成有导流风道6。通过在蜗壳部分内部在第一、第二离心风轮排气后方共同形成导流风道的结构形式,能够使得从两个离心风轮经过增压增速后的气流通过导流风道共同地导入至无叶风扇的出风部分中,完成风体或气流的有效传递作用,还可以使得整个风道与外壳紧密贴合,以达到美观效果。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4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5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隔离二者的隔板7。通过采用隔离第一和第二离心风轮之间的隔板的结构形式,有效地将蜗壳部分中的两个离心风轮之间分隔开来,防止两个离心风轮在工作过程当中发生干扰或共振等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小振动和噪声,并且通过设置隔板的结构形式而且还能起到支撑电机的作用。优选地,所述出风部分3具有中心轴线,且在其中部沿该中心轴线贯通延伸地设置成空心的结构、形成所述出风部分3的出风通道32。这是形成无叶风扇的具体结构和实施方式,能够实现从空心结构的出风通道中沿着中心轴线通过柯恩达效应进行出风,达到无叶出风的效果。优选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蜗壳部分(2)和出风部分(3),所述出风部分(3)为环形的结构形式,且所述蜗壳部分(2)包括设置于其一侧的第一进风口(21)和设置于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进风口(22),所述出风部分(3)上设置有出风口(3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蜗壳部分(2)和出风部分(3),所述出风部分(3)为环形的结构形式,且所述蜗壳部分(2)包括设置于其一侧的第一进风口(21)和设置于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进风口(22),所述出风部分(3)上设置有出风口(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部分(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进风口(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离心风轮(4)、与所述第二进风口(2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离心风轮(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心风轮(4)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5)之间为对称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3之一所述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部分(2)内部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4)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5)的排气口气流后方的位置共同地形成有导流风道(6)。5.根据权利要求2-3之一所述的两侧进风式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离心风轮(4)和所述第二离心风轮(5)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隔离二者的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勇李曙光李春宏贾铌柳州刘伟龙梁浩覃平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