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包括:一车架,包括主架部、着地架、椅座架及车头架;一踩踏曲柄组,旋设于车架之主架部,包括左、右侧曲柄踏板及带动轴;一转轮,藉轮轴旋设于车架之主架部,构成转轮与踩踏曲柄组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传动机构,藉以连接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与转轮的轮轴;一内变速型调阻器,包括壳体、容设于壳体内之内变速器、设于壳体外部藉以控制内变速器变速状态的致动构件,内变速型调阻器设于转轮之轮轴、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任其中一者对应处,以通过内变速型调阻器调整健身车阻尼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健身车产品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内变速型调阻尼功能之创新健身车。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可见的运动健身器材形态至为众多,举凡健身车、踏步机、划船器、跑步机、拉力健身机等等;而本技术所欲针对探讨的运动健身器材,特别针对其中的健身车结构形态而言。健身车结构设计上,为了达到较佳运动健身效果,通常会将其脚踏曲柄组与一阻尼装置相连接同动,以令使用者踩踏时产生阻力,所述阻尼装置可为一飞轮搭配磁力调控模块的形态,亦可为叶轮组的形态。目前健身车结构于广泛使用经验中发现仍旧存在一些缺憾与问题点,举例而言,健身车虽设有阻尼装置可达到阻力效果,但就踩踏的速度感部份而言,其实仍是单一转速比的传动模式而欠缺可调控变速的灵活选择性;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可直接将一般自行车所采用的多段变速齿轮组应用设置于运动健身器材上即可达到变速调整功能,然而,此种多段变速齿轮组整合至运动健身器材结构上仍有其不妥之处,概因,自行车所采用的多段变速齿轮组其设置上是完全裸露在轮毂一端之形态,所占体积庞大,故应用至运动健身器材结构上时,对产品外观的设计影响颇大;另一个问题点,则是在于自行车所采用的多段变速齿轮组其变速器动作的达成也需要较大的配置空间,此部份对于健身车而言,由于其结构体积通常较自行车小巧许多,因此可能腾挪不出足够的空间来装设所述多段变速齿轮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包括:一车架,包括一主架部、设于主架部底部之着地架、设于主架部上的椅座架及车头架;一踩踏曲柄组,旋设于车架之主架部一处,踩踏曲柄组包括左侧曲柄踏板、右侧曲柄踏板及连设于左侧曲柄踏板与右侧曲柄踏板之间的带动轴;一转轮,藉轮轴旋设于车架之主架部另一处,构成转轮与踩踏曲柄组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传动机构,藉以连接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与转轮的轮轴;一内变速型调阻器,包括一壳体、容设于壳体内部之内变速器、设于壳体外部藉以控制内变速器变速状态的致动构件,内变速型调阻器设于转轮之轮轴、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藉以通过内变速型调阻器之调整达到改变健身车阻尼大小的功能。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技术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可通过所述内变速型调阻器的设置,令健身车的传动转速比具有可调控变速的灵活选择性,达到大幅提升健身车使用效果之实用进步性,且兼具有节省配置体积空间,增进产品美观与质量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健身车结构较佳实施例之组合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之局部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之局部结构平面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之内变速型调阻器形态较佳实施例之立体外观图。图5为本技术之内变速型调阻器形态较佳实施例之平面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之内变速型调阻器设置位置另一实施例图。图7为本技术之内变速型调阻器设置位置又一实施例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5所示,本技术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A包括下述构成:一车架10,包括一主架部11、设于该主架部11底部之至少一着地架12、设于该主架部11上的一椅座架13及一车头架14;一踩踏曲柄组20,旋设于该车架10之主架部11一处,该踩踏曲柄组20包括一左侧曲柄踏板21、一右侧曲柄踏板22以及连设于该左侧曲柄踏板21与右侧曲柄踏板22之间的一带动轴23;一转轮30,通过一轮轴31旋设于该车架10之主架部11另一处,构成该转轮30与该踩踏曲柄组20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传动机构40,藉以连接该踩踏曲柄组20的带动轴23与该转轮30的轮轴31;一内变速型调阻器50,包括一壳体51、容设于该壳体51内部之一内变速器52(仅标示于图5)、设于该壳体51外部藉以控制该内变速器52变速状态之一致动构件53,该内变速型调阻器50设于该转轮30之轮轴31(如图3所示)、踩踏曲柄组20的带动轴23(如图6所示)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藉此以通过该内变速型调阻器50之调整而达到改变健身车A阻尼大小的功能。须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其中所述内变速器52的具体实现形态属现有技术,且目前已有多种结构形态可供采用,故此部份非属本案所欲保护界定的范畴,即不详述;但将内变速器结构应用整合于前述健身车A架构中使用,则诚属本技术首创者。其中,该转轮30可选用重力轮、叶片轮、磁阻调控轮任一者;此部份如图1所揭之转轮30,即为采用叶片轮所构成之实施形态者。其中,该内变速型调阻器50之致动构件53可选用拉索、链条、拨杆、摆片、电路控制任一者。此部份如图4、5中所揭示的致动构件53,即是设成一摆片形态。如图2、3所示,其中该传动机构40可包括一带动齿轮41、一变速齿盘42、一受动齿轮43、一第一链条44以及一第二链条45,其中该带动齿轮41组设定位于该踩踏曲柄组20的带动轴23,该受动齿轮43组设定位于该转轮30的轮轴31,该变速齿盘42则通过一中置轴46旋设于该踩踏曲柄组20的带动轴23与转轮30的轮轴31之间一处,且该变速齿盘42包括一大齿轮421及一小齿轮422,该第一链条44连接于该带动齿轮41与变速齿盘42的小齿轮422之间,该第二链条45则连接于该变速齿盘42的大齿轮421与受动齿轮43之间;以使该内变速型调阻器50设于该转轮30之轮轴31(如图3所示)、踩踏曲柄组20的带动轴23(如图6所示)、中置轴46(如图7所示)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如图1所示,其中该车架10的车头架14更枢设有间隔配置的一左侧摆动把手61以及一右侧摆动把手62,且该左侧摆动把手61及右侧摆动把手62的底段分别通过一连杆63、64与该踩踏曲柄组20的左侧曲柄踏板21及右侧曲柄踏板22连接传动。本例所揭形态中,该左侧摆动把手61及右侧摆动把手62可通过该连杆63、64的传动,而能在踩踏曲柄组20转动过程中同步产生前后往复摆动,让使用者的双手同时获得运动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组成形态与技术特征,本技术健身车A使用作动上有别于现有技术之处,主要在于该踩踏曲柄组20的左侧曲柄踏板21及右侧曲柄踏板22进行踩踏过程中,可通过该转轮30之轮轴31(如图3所示)、踩踏曲柄组20的带动轴23(如图6所示)等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所设内变速型调阻器50的设置,达到可供使用者调整改变转速比的变速功能,这样的转速比改变,可以使健身车A的用户任意地改变负载的阻力段位,以寻求适合用户本身体能负荷的较佳荷重状态,如此相较于现有健身车为固定转速比传动模式,仅在其负载的荷重上进行阻力大小改变的形态而言,本技术所揭设有内变速型调阻器50的健身车A,可以在阻力与转速比等方面均达到可灵活变化性提供使用者做出更细腻、更精准的选择;除此之外,所述内变速型调阻器50在设置上相当节省空间,仅需在一个类似自行车轮毂大小空间中即可满足其装设空间需求,这对于构件组设空间相当有限的健身车A产品结构而言,显然是一个相当理想妥适的结构组配整合形态,且藉此对于健身车A产品美观性及高质量相关的设计而言,无疑是一大帮助。功效说明:本技术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主要通过所述转轮之轮轴、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设有所述内变速型调阻器,其包括壳体、内变速器及致动构件所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架,包括一主架部、设于该主架部底部之至少一着地架、设于该主架部上的一椅座架及一车头架;一踩踏曲柄组,旋设于该车架之主架部一处,该踩踏曲柄组包括一左侧曲柄踏板、一右侧曲柄踏板以及连设于该左侧曲柄踏板与右侧曲柄踏板之间的一带动轴;一转轮,通过一轮轴旋设于该车架之主架部另一处,构成该转轮与踩踏曲柄组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传动机构,连接该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与该转轮的轮轴;一内变速型调阻器,包括一壳体、容设于该壳体内部之一内变速器、设于该壳体外部以控制该内变速器变速状态之一致动构件,该内变速型调阻器系设于该转轮之轮轴、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架,包括一主架部、设于该主架部底部之至少一着地架、设于该主架部上的一椅座架及一车头架;一踩踏曲柄组,旋设于该车架之主架部一处,该踩踏曲柄组包括一左侧曲柄踏板、一右侧曲柄踏板以及连设于该左侧曲柄踏板与右侧曲柄踏板之间的一带动轴;一转轮,通过一轮轴旋设于该车架之主架部另一处,构成该转轮与踩踏曲柄组呈间隔配置关系;一传动机构,连接该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与该转轮的轮轴;一内变速型调阻器,包括一壳体、容设于该壳体内部之一内变速器、设于该壳体外部以控制该内变速器变速状态之一致动构件,该内变速型调阻器系设于该转轮之轮轴、踩踏曲柄组的带动轴任其中一者对应位置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其特征在于该转轮选用自重力轮、叶片轮、磁阻调控轮任一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具有内变速调阻尼功能之健身车,其特征在于该内变速型调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雅琪,
申请(专利权)人:陈雅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