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加压蒸煮装置中使用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通过高效地排出冷媒,并且将冷媒的排出部做成不产生磨耗的构成,从而不产生生产性的降低或费用方面的负担。在加压蒸煮装置中使用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30),具备:转子;转子的旋转轴(7);冷媒的流路(21)、(22),形成在旋转轴(7)内;冷媒的排出口(23),形成于旋转轴(7);壳体(25),覆盖排出口(23);排出路(26),将从所述排出口(23)排出的冷媒排出至壳体(25)的外部;间隙(28),形成在壳体(25)与旋转轴(7)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在加压蒸煮装置中使用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
技术介绍
在蒸煮原料的加压蒸煮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将原料投入加压蒸煮罐内的投入口,使用旋转阀进行原料向投入口的移送。此外,在加压蒸煮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将原料从加压蒸煮罐内排出的排出口,也使用旋转阀进行蒸煮后的原料向排出口的移送。因为旋转阀气密性高,所以能够一边维持加压蒸煮罐内的压力,一边将原料向投入口移送,并且能够将蒸煮后的原料向排出口排出。另一方面,在将原料投入至加压蒸煮罐内时以及将蒸煮后的原料从加压蒸煮罐内排出时的任一时刻,旋转阀的转子都处于向加压蒸煮罐的内部开口的状态,因此转子的内壁面被蒸汽加热,原料变得容易附着。为了防止这样的原料附着,提出了一种结构,使冷媒在转子的旋转轴与转子的叶片的内部流动,并且在转子的旋转轴的表面与转子的叶片的内壁面产生结露(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根据该结构,在由转子形成的各隔室的壁面上产生结露,能够防止原料的附着,因此能够实现顺畅的原料连续供给以及连续排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注册技术第30155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如前所述的以往的卧式旋转阀中,构成为冷媒从转子的旋转轴的一端供给并从另一端排出。在该构成中,通过使用旋转接头(参照图2的附图标记33),能够向旋转的转子的旋转轴供给冷媒。另一方面,因为转子的旋转轴的冷媒的排出侧配置有转子的前后移动装置(参照图2的附图标记29),所以不能使冷媒的流路在转子的旋转轴中直线状地贯通,并且不能使用旋转接头。因此,冷媒的排出结构一般采用如下的构成:经由O形环等密封结构从设置在转子的旋转轴的侧部上的排出孔排出冷媒。但是,在该构成中,若密封材料或与密封材料接触的部分的旋转轴发生磨耗,则会产生冷媒泄漏,因此有必要定期地进行翻修,并更换密封材料或旋转轴。这样的更换需要大规模的工程,由于装置的停止而使生产性降低,并且也产生了费用方面的负担。特别是,与密封材料的更换相比,旋转轴的更换从更换所需的费用以及工夫来说都成为了较大的负担。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以往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加压蒸煮装置中使用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通过高效地排出冷媒,并且将冷媒的排出部做成不产生磨耗的构成,能够抑制生产性的降低或费用方面的负担。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为用于加压蒸煮装置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转子;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冷媒的流路,形成在所述旋转轴内;所述冷媒的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旋转轴;壳体,覆盖所述排出口;排出路,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冷媒排出至所述壳体的外部;间隙,形成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旋转轴之间。根据所述本技术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因为具备了覆盖排出口的壳体,所以在冷媒流量较多的情况下,该壳体承接冷媒,由此能够防止冷媒无限制地飞散,并且也作为将冷媒向排出路引导的导向件起作用。此外,通过在壳体与旋转轴之间形成间隙,没有伴随旋转轴的旋转而产生磨耗的部分,所以不需要由磨耗导致的零件更换或修理,能够实现防止生产性的降低,并且也能够实现防止由零件更换导致的费用方面的负担。在本技术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中,优选是具备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对来自所述排出口的冷媒进行引导的排出导向件。根据该构成,因为具备了引导来自排出口的冷媒的排出导向件,所以从排出口排出的冷媒的流动方向被限制,冷媒的引导变得可靠。此外,所述排出导向件优选是由一对板构成,并且构成为将所述冷媒引导至所述一对板之间的空间内。根据该构成,从排出口排出的冷媒的流动方向进一步被限制,冷媒的引导变得更可靠。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因为具备覆盖排出口的壳体,所以在冷媒流量较多的情况下,该壳体承接冷媒,由此能够防止冷媒无限制地飞散,并且也作为将冷媒向排出路引导的导向件起作用。此外,通过在壳体与旋转轴之间形成间隙,没有伴随旋转轴的旋转而产生磨耗的部分,所以不需要由磨耗导致的零件更换或修理,能够实现防止生产性的降低,并且也能够实现防止由零件更换导致的费用方面的负担。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旋转阀的加压蒸煮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旋转阀的横剖视图。图3是图2中示出的卧式旋转阀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中示出的冷媒排出结构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图4中示出的冷媒排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冷媒的流动而示出冷媒排出结构的要部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旋转阀1的加压蒸煮装置40的概略构成图。加压蒸煮装置40是在水蒸气气体环境中蒸煮处理原料50的装置。作为原料50,可列举例如圆大豆、切碎大豆、脱脂大豆、压片大豆、糠麸、米、麦等的谷物原料。在图1中,原料50利用加压蒸煮罐43的上部的卧式旋转阀1的转子3的旋转被朝向投入口41移送,并且通过投入口41被投入到加压蒸煮罐43内的传送带44上。传送带44上的原料50被输送、投入至排出口42后,利用加压蒸煮罐43的下部的旋转阀31的转子32的旋转从加压蒸煮罐43排出。在加压蒸煮罐43内,在由从蒸煮喷嘴46喷射的蒸汽所形成的水蒸气气体环境中加压蒸煮原料50。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卧式旋转阀1,以设置在加压蒸煮罐43的上部的原料50投入用的卧式旋转阀1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该说明也同样适用于设置在加压蒸煮罐43的下部的原料50排出用的卧式旋转阀31。图2是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旋转阀1的横剖视图,图3是图2中示出的卧式旋转阀1的纵剖视图。图2以及图3概略地图示了卧式旋转阀1的结构的要部。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卧式旋转阀1在主体壳体4内内置有转子3。在主体壳体4安装有原料50(参照图1)的供给口5以及原料50的排出口6。如图2所示,转子3以旋转轴7为中心旋转,旋转轴7的两端分别被轴壳16、17覆盖。在图3中,转子3以右旋的方式旋转。转子3中,多个叶片部9从轴部8呈放射状地延伸。在叶片部9之间形成有空腔10。空腔10在供给口5的位置开口,从供给口5向开口的空腔10供给原料50,并朝向排出口6移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在转子3中设置冷媒的流路从而能够冷却转子3的结构。在图2以及图3中,在转子3的轴部8内置有旋转轴7。在转子3的配置部分,旋转轴7形成为具有中空部12的圆筒状,并且在旋转轴7的圆周壁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3。如图2所示,在旋转轴7的两侧部15形成有供给冷媒的流路20、排出冷媒的流路21以及流路22。在图2中,流路20经由旋转接头33与冷媒供给源(未图示)连接,能够对旋转中的旋转轴7供给冷媒。流经流路20的冷媒流入中空部12内。冷媒例如为水。在图3中,中空部12内供给的冷媒流经贯通孔13后流入叶片部9的中空部14内。在中空部14内流动的冷媒流经其他的贯通孔13后返回中空部12内,流经流路21以及流路22(参照图2)后被排出。在旋转轴7的冷媒的排出侧配置有使转子3在轴向的前后移动的前后移动装置29(简略化地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加压蒸煮装置中使用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具备:转子;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冷媒的流路,形成在所述旋转轴内;所述冷媒的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旋转轴;壳体,覆盖所述排出口;排出路,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冷媒排出至所述壳体的外部;间隙,形成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旋转轴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在加压蒸煮装置中使用的卧式旋转阀的冷媒排出结构,具备:转子;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冷媒的流路,形成在所述旋转轴内;所述冷媒的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旋转轴;壳体,覆盖所述排出口;排出路,将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冷媒排出至所述壳体的外部;间隙,形成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旋转轴之间。2.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利雄,狩山昌弘,藤原惠子,
申请(专利权)人:藤原酿造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