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43953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5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其包括第一储液瓶、蠕动泵、第一培养室、第二培养室和第二储液瓶。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内均设有微孔滤膜,微孔滤膜的孔径能够阻隔细胞直接通过,又能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以及可溶性分子通过。其有益效果是,第一培养室、第二培养室被微孔滤膜隔开后,相当于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这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同一培养室内的两个独立区域分别放置不同的细胞,当培养液从第一培养室流向第二培养室后,第一培养室的细胞分泌外泌体、因子等到第二培养室直接作用于第二培养室的细胞,形成一个间接共培养的自动装置,方便进行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同时,通过蠕动泵的工作,从而在第一培养室、第二培养室内形成一个动态的培养模式,定时定量地更换两室的培养基,从而可以模拟体内体液循环的内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学实验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实体肿瘤不仅包含肿瘤细胞还包含多种类型肿瘤间质细胞。肿瘤细胞与肿瘤间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肿瘤发生、进展和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点。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各自分泌细胞因子、外泌体和其他可溶性物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肿瘤进展。然而,如何独立实时的研究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关系是个难题。目前基于共培养装置的应用为肿瘤-间质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提供理想平台。基于共培养的装置各种各样,最为典型的就是transwell小室模型,一种细胞种植在小室上层,一种细胞种植在小室下层,中间通过一层不同孔径的膜隔开,膜的表面还可以铺一层基质胶模拟生物基质的结构。但是,这个模型并不是最佳模型,因为它是一个静态培养模式,静态模式不利于上下两个小室的培养上清的交换,并不能真正的模拟体内循环的内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其包括第一储液瓶、蠕动泵、第一培养室、第二培养室和第二储液瓶。蠕动泵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瓶通过入口管路连接,蠕动泵的另一端连接到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入口端上,第一培养室设置于第一连接管上,第二培养室设置于第二连接管上;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出口端汇集到一起后通过出口管路连接到第二储液瓶上;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内均设有微孔滤膜,微孔滤膜将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均分隔成两部分,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内均设有培养细胞的培养基,微孔滤膜的孔径能够阻隔细胞直接通过,又能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其有益效果是,第一培养室、第二培养室被微孔滤膜隔开后,相当于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这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同一培养室内的两个独立区域分别放置不同的细胞,一个放置肿瘤细胞,一个放置肿瘤间质细胞,两个培养室内的细胞可以同向放置,也可以反向放置,方便进行横向比较或者纵向比较。当培养液从第一培养室流向第二培养室后,第一培养室的细胞分泌外泌体、因子等到第二培养室直接作用于第二培养室的细胞,形成一个间接共培养的自动装置,方便进行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同时,通过蠕动泵的工作,从而在第一培养室、第二培养室内形成一个动态的培养模式,定时定量地更换两室的培养基,从而可以模拟体内体液循环的内环境。同时,设置微孔滤膜后,既可以阻隔肿瘤细胞或者肿瘤间质细胞直接通过,相互混合;同时又可以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从而达到间接共培养的效果。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微孔滤膜的孔径为0.22μm。其有益效果是,孔径为0.22μm时,刚好可以阻隔细胞通过,但是可以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从而可以模拟真实的环境。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蠕动泵的出口端上设有压力表。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压力表后,可以实时的测量到整个培养装置的内部压力情况,防止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当压力过大时,可以相应的调节蠕动泵的工作速度,从而调节内部压力的大小。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入口管路上设有过滤器和单向阀。其有益效果是,设置过滤器可以防止培养基当中带入的杂质进入到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当中。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入口管路上设有氧合器。其有益效果是,设置氧合器,可以有效的除去循环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氧气,供给两个培养室当中的细胞,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的液体流向后方均设有取样孔。其有益效果是,设置取样孔后,方便提取相应的液体进行实验或者检测。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出口管路上设有调压阀。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调压阀的调节,可以相应的调节整个培养装置内部的压力大小,保证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养室为底座上内陷出的两个椭圆形凹槽,凹槽的底部设有培养基进出口,凹槽的顶部设有顶盖。其有益效果是,做成椭圆形而不是方形,是为了防止培养基更新的死角,方形有些地方会产生涡流,因为涡流的原因无法达到是前一个独立区域内的培养基上清(即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都能更新并流到下一个独立区域的目的。培养基进出口可以方便的进行加入或排出培养基的操作。顶盖可以设置成可开启的,通过开启顶盖,可以方便的进行细胞的铺板、消化传代等操作。在一些实施方式当中,第一储液瓶上还设有加料孔。其有益效果是,可以方便向第一储液瓶内添加液体培养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的第一培养室的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至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其包括第一储液瓶1、蠕动泵2、第一培养室3、第二培养室4和第二储液瓶5。蠕动泵2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瓶1通过入口管路6连接,蠕动泵2的另一端连接到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的入口端上,第一培养室3设置于第一连接管7上,第二培养室4设置于第二连接管8上;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的出口端汇集到一起后通过出口管路9连接到第二储液瓶5上;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内均设有微孔滤膜10,微孔滤膜10将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均分隔成两部分,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内均设有培养细胞的培养基,微孔滤膜10的孔径能够阻隔细胞直接通过,又能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第一培养室3、第二培养室4被微孔滤膜10隔开后,相当于具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这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同一培养室内的两个独立区域分别放置不同的细胞,一个放置肿瘤细胞,一个放置肿瘤间质细胞,两个培养室内的细胞可以同向放置,也可以反向放置,方便进行横向比较或者纵向比较。同时,通过蠕动泵2的工作,使得第一储液瓶1当中的培养基不断向第二储液瓶5流动,在运动的过程当中,会通过第一培养室3、第二培养室4,从而在第一培养室3、第二培养室4内形成一个动态的培养模式,从而可以真正的模拟体内循环的内环境。同时,设置微孔滤膜10后,既可以阻隔肿瘤细胞或者肿瘤间质细胞直接通过,相互混合;同时又可以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从而达到模拟的效果。本技术当中的微孔滤膜10的孔径为0.22μm。孔径为0.22μm时,刚好可以阻隔细胞通过,但是可以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从而可以模拟真实的环境。在蠕动泵2的出口端上设有压力表11。通过设置压力表11后,可以实时的测量到整个培养装置的内部压力情况,防止出现压力过大的情况,当压力过大时,可以相应的调节蠕动泵2的工作速度,从而调节内部压力的大小。同时,在入口管路6上设有过滤器12和单向阀13。设置过滤器12可以防止培养基当中带入的杂质进入到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当中。在入口管路6上设有氧合器14。设置氧合器14,可以有效的除去循环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氧气,供给两个培养室当中的细胞,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在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的液体流向后方均设有取样孔15。设置取样孔15后,方便提取相应的液体进行实验或者检测。在出口管路9上设有调压阀16。其有益效果是,通过调压阀16的调节,可以相应的调节整个培养装置内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

【技术保护点】
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液瓶(1)、蠕动泵(2)、第一培养室(3)、第二培养室(4)和第二储液瓶(5);所述蠕动泵(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瓶(1)通过入口管路(6)连接,所述蠕动泵(2)的另一端连接到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的入口端上,所述第一培养室(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7)上,所述第二培养室(4)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8)上;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的出口端汇集到一起后通过出口管路(9)连接到第二储液瓶(5)上;所述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内均设有微孔滤膜(10),所述微孔滤膜(10)将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均分隔成两部分,所述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内均设有培养细胞的培养基,所述微孔滤膜(10)的孔径能够阻隔细胞直接通过,又能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

【技术特征摘要】
1.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储液瓶(1)、蠕动泵(2)、第一培养室(3)、第二培养室(4)和第二储液瓶(5);所述蠕动泵(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瓶(1)通过入口管路(6)连接,所述蠕动泵(2)的另一端连接到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的入口端上,所述第一培养室(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7)上,所述第二培养室(4)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管(8)上;并列设置的第一连接管(7)和第二连接管(8)的出口端汇集到一起后通过出口管路(9)连接到第二储液瓶(5)上;所述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内均设有微孔滤膜(10),所述微孔滤膜(10)将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均分隔成两部分,所述第一培养室(3)和第二培养室(4)内均设有培养细胞的培养基,所述微孔滤膜(10)的孔径能够阻隔细胞直接通过,又能允许细胞分泌的囊泡外泌体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间接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10)的孔径为0.22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青代兴亮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