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体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和车辆,所述发动机缸体包括至少两条通道,各所述通道沿发动机缸体的第一方向分别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两侧;所述通道具有回油入口、回油出口、油气分离入口和遮挡部,所述回油出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底部,所述回油入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顶部,与曲轴箱连通的所述油气分离入口设在所述回油入口和回油出口之间,所述遮挡部以能够阻挡从所述回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通道的液态回油落入到所述油气分离入口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油气分离入口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安装布置的局限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及具有其的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伴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汽车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发动机的油气分离系统的好坏对汽车的排放有很大影响。油气分离系统中的油气分离器通常安装在发动机缸体的顶部,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缸体的底部。发动机缸体的两侧分别内置有油气分离通道和通道,油气分离通道的入口位于曲轴箱的顶部,并与曲轴箱连接并相通(简称为“连通”)。油气分离通道的出口位于发动机缸体的顶端,并与油气分离器的入口相通。通道的入口与油气分离器的回油口相通。通道的出口位于发动机缸体的底部,并与油底壳相连通。工作时,曲轴箱内的具有压力的油气混合体(含有大量的雾化机油、部分水蒸汽、二氧化碳和碳化氢等)由油气分离通道的入口进入油气分离通道,再由油气分离通道的出口进入到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对曲轴箱内的油气混合体进行有效地分离,并且分离出来的液态回油经由油气分离器底部的回油口进入发动机缸体内部的通道,最后流入到发动机缸体底部的油底壳中。由于发动机安装时有一定倾斜角,为了便于回油,只能将发动机朝通道的一侧倾斜,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包括至少两条通道,各所述通道沿发动机缸体的第一方向分别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两侧;所述通道具有回油入口、回油出口、油气分离入口和遮挡部,所述回油出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底部,所述回油入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顶部,与曲轴箱连通的所述油气分离入口设在所述回油入口和回油出口之间,所述遮挡部以能够阻挡从所述回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通道的液态回油落入到所述油气分离入口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油气分离入口上方。进一步地,所述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入口段、汇合段和出口段,所述入口段连接所述回油入口,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回油出口,所述遮挡部和油气分离入口均设在所述汇合段。进一步地,所述入口段和出口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并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二方向分别布置在所述遮挡部和油气分离入口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具有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二通道具有具有第二遮挡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中,第一所述出口段与第一汇合段的连接处设置成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进一步地,第一所述入口段设置成L型,具有缓冲坡子段和下泄子段,所述缓冲坡子段连接第一所述回油入口,所述下泄子段连接所述第一汇合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道中,第二所述汇合段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侧翼结构,第二所述遮挡部形成在所述侧翼结构的顶壁,第二所述油气分离入口开设在所述侧翼结构的下壁。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遮挡部设置成倒置的V或L型,具有水平遮挡壁及自上而下逐渐朝所述第二通道的中心线倾斜的引流壁,所述引流壁相比于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入口更临近所述第二通道中心线设置,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入口的出气方向倾斜向上。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为如上所述的发动机缸体。进一步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为如上所述的发动机。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缸体两侧均设有通道,而且通道既能够实现回油,还能够作为油气分离通道使用,因此,本技术发动机安装时,发动机缸体的倾斜安装,无论发动机缸体左倾斜还是右倾斜,均有一侧通道满足要求,能够正常使用,从而不影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功能和回油功能,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安装布置的局限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发动机缸体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出来了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位置关系。图2为图1中第一通道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构造示意图,其中示意出来了混合油气体A和液态回油B。图3为图2中第一通道的构造示意图。图4为图1中第二通道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构造示意图,其中示意出来了油气混合体A和液态回油B。图5为图4中第二通道的构造示意图。附图标记: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缸体1包括至少两条通道,各通道内置于缸体壁中,各通道直接从发动机缸体1顶部通到缸体底部。沿着“第一方向”,发动机缸体1具有左侧和右侧,该左侧和右侧即为下文提及的发动机缸体1的两侧。所述通道包括如图1示出的第一通道2和/或第二通道3,图1中也仅仅是为了示意在发动机缸体1的两侧设置了通道,而并不表示只有两条通道,实质上两条以上的通道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各通道沿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方向分别布置在发动机缸体1两侧,类似于图1示出的第一通道2和第二通道3沿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方向分别布置在发动机缸体1两侧。所述通道具有回油入口、回油出口及油气分离入口,如图1示出的第一通道2具有第一回油入口21、第一回油出口22及第一油气分离入口6,第二通道3具有第二回油入口31、第二回油出口32及第二油气分离入口8。所述通道的回油出口设在发动机缸体1的底部,与油底壳(图中未示出)相连通,来自所述通道的液态回油经由所述通道的回油出口,流入到油底壳。所述通道的回油入口设在发动机缸体1的顶部,与发动机缸体1顶部的油气分离器(图中未示出)相连通,经由油气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液态回油经由回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通道。所述油气分离入口与曲轴箱4连通,并且所述油气分离入口设在所述回油入口和回油出口之间。曲轴箱4内的具有压力的油气混合体由油气分离入口进入到油气分离器,由油气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处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缸体两侧均设有通道,而且通道既能够实现回油,还能够作为油气分离通道使用,因此,发动机安装时,发动机缸体的倾斜安装,无论发动机缸体左倾斜还是右倾斜,均有一侧通道满足要求,能够正常使用,从而不影响发动机的油气分离功能和回油功能,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安装布置的局限性的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还具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布置在所述油气分离入口上方,这种方式能够阻挡从所述回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通道的油液落入到所述油气分离入口的方式。如图2和图3中的第一遮挡部5,又如图4和图5中的第二遮挡部7,由于第一遮挡部5布置在所述第一油气分离入口6的上方,第二遮挡部7布置在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入口8的上方,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液态回油B经由油气分离入口落入到曲轴箱4中,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曲轴箱4中的曲轴的旋转将甩出的小油滴经由油气分离入口甩入,给油气分离带来不利影响。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入口段、汇合段和出口段,所述入口段连接所述回油入口,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回油出口,所述遮挡部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条通道,各所述通道沿发动机缸体的第一方向分别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两侧;所述通道具有回油入口、回油出口、油气分离入口和遮挡部,所述回油出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底部,所述回油入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顶部,与曲轴箱连通的所述油气分离入口设在所述回油入口和回油出口之间,所述遮挡部以能够阻挡从所述回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通道的液态回油落入到所述油气分离入口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油气分离入口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条通道,各所述通道沿发动机缸体的第一方向分别布置在所述发动机缸体两侧;所述通道具有回油入口、回油出口、油气分离入口和遮挡部,所述回油出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底部,所述回油入口设在发动机缸体的顶部,与曲轴箱连通的所述油气分离入口设在所述回油入口和回油出口之间,所述遮挡部以能够阻挡从所述回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通道的液态回油落入到所述油气分离入口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油气分离入口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入口段、汇合段和出口段,所述入口段连接所述回油入口,所述出口段连接所述回油出口,所述遮挡部和油气分离入口均设在所述汇合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段和出口段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并沿所述发动机缸体的第二方向分别布置在所述遮挡部和油气分离入口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或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具有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二通道具有具有第二遮挡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出口段和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德兰,张文德,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