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气体入口、气泡流出口和气液混合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腔的气液交界面处设有具有角结构的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角结构的尖端指向液体流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微气泡发生装置向液体中鼓入气体时,在气液交界面上,由于一侧的液体快速流动,从透气孔中穿过的气体在透气孔角结构的尖端被剪切成微小气泡,由于角结构的尖端处气体通道的等效直径沿液体流向趋向于无穷小,因此产生的气泡具有极小直径,在液相中的停滞时间大幅度延长,使气液的传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在气泡流出口进一步设置齿尖结构,可将在流动中聚集成大气泡的微气泡再次分散,保证气液混合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化工
,具体为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已有的微气泡扩散器排出的气泡大小约为数毫米至数十毫米,气泡与液体的总接触面小,在水中的滞留时间短,导致气液两相的传质效率不高。增强气液传质的有效方法是产生更为细小的气泡,然而,现有的装置要产生微米级的气泡通常面临着能耗大、鼓气量小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耗较低、鼓气量大、气液混合效果好的微气泡发生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气体入口、气泡流出口和气液混合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腔的气液交界面处设有具有角结构的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角结构的尖端指向液体流向。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方案一:所述透气孔设置在微气泡发生板上,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气液混合腔内的汇气室,所述汇气室的内腔与所述气体入口连通,汇气室上与液体接触且与液体流向平行的壁面上开有一个以上的透气窗口,所述微气泡发生板封装在所述透气窗口处。进一步的,所述汇气室的横截面呈U型,汇气室两侧壁与气液混合腔两侧腔壁之间对称地设有容液体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与液体流向同向,所述透气窗安装在汇气室两侧的壁面上。方案二:所述气液混合腔中设有汇气室,所述汇气室通过内外双层套管结构形成环形内腔,所述环形内腔与气体入口连通,液体从所述套管结构内层管的管腔中穿过,所述透气孔开在所述内层管的管壁上。所述内外双层套管结构的内层管与外层管同轴或局部贴合。方案三:所述气液混合腔由一段液体管路和附着在该液体管路外侧的进气管腔构成,进气管腔与所述气体入口连接,所述气液交界面即为所述进气管腔连接液体管路的附着面,透气孔设置在所述附着面上。在上述方案中:在气液交界面的两侧,气体流向与液体流向相垂直。所述气泡流出口的管口边沿设有锯齿状切口,在气泡流出口设置齿尖结构,可将在流动中聚集成大气泡的微气泡再次分散,保证气液混合效果。所述气泡流出口水平设置时,采用宽度方向渐扩、高度方向渐缩的扁平管口,所述锯齿状切口优选设置在所述扁平管口的上沿。所述气泡流出口的管口朝上时,管口内设有多层同心同轴的锥形挡圈,锥形挡圈出口沿亦设有锯齿状切口,内外相邻挡圈之间留有过流间隙,在轴向方向上外层挡圈的投影挡住所述过流间隙。所述气泡流出口的管口向下时,所述气泡流出口采用沿液体流向直径渐缩的锥形管口。有益效果:本技术微气泡发生装置向液体中鼓入气体时,在气液交界面上,由于一侧的液体快速流动,从透气孔中穿过的气体在透气孔角结构的尖端被剪切成微小气泡,由于角结构的尖端处气体通道的等效直径沿液体流向趋向于无穷小,因此产生的气泡具有极小直径,在液相中的停滞时间大幅度延长,气液的传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在气泡流出口进一步设置齿尖结构,可将在流动中聚集成大气泡的微气泡再次分散,保证气液混合效果,且本技术微气泡发生装置具有能耗较低、鼓气量大、气液混合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的主视透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4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5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6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实施例6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实施例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101、气体入口104、气泡流出口103、气液混合腔102、微气泡发生板108和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106,所述微气泡发生板108上设有多个规则排列的透气孔组成的阵列,所述透气孔为具有角结构的形状,如矩形、三角形、菱形、水滴形等,且所述角结构的尖端指向液体流向,所述气体入口104的进气方向与液体流向垂直。所述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106包括设置在气液混合腔102内的汇气室109,汇气室109内腔的横截面呈U型,其上端开口与所述气体入口104连通,汇气室106前后两端设有挡板,两侧壁与气液混合腔两侧腔壁之间对称地设有容液体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与液体流向同向。汇气室109两侧壁上各自设有两片透气窗107,所述微气泡发生板108封装在所述透气窗107中。所述气液混合腔102的上部开口,并在开口的上方设有矩形板安装座,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106包括一封盖汇气室开口与气液混合腔开口的矩形盖板105,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矩形板安装座上,设有气体入口104的进气管连接在所述盖板105上。所述气泡流出口103水平设置,采用宽度方向渐扩、高度方向渐缩的扁平管口,所述扁平管口的上沿设有锯齿状切口。本实施例中,所述微气泡发生板也可采用合适的具有透气孔的编制材料代替。实施例2:如图6至图8所示,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201、气体入口204、气泡流出口203与气液混合腔202,所述气体入口204的进气方向与液体流向垂直。所述气液混合腔中设有汇气室205,所述汇气室205通过同轴的内外双层套管结构形成环形的内腔,所述环形内腔与气体入口204连通,液体从所述套管结构内层管206的管腔中穿过,所述内层管206的管壁上设有由规则排列的透气孔组成的透气孔阵列。所述透气孔亦为具有角结构的形状,如三角形、菱形、水滴形等,且所述角结构的尖端指向液体流向。所述气泡流出口203与实施例1气泡流出口103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案。实施例3:如图9、图10所示,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主体结构同实施例1,设有液体入口301、气体入口304、气泡流出口303、气液混合腔302、微气泡发生板和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等组成部分。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液体入口301的管口朝下,气泡流出口303的管口朝上设置。气泡流出口303为直径递减的锥形管口,所述气泡流出口303的管口沿设有一圈锯齿状切口,气泡流出口303的管口内还设有多层与气泡流出口303同心同轴的锥形挡圈,所述挡圈的出口沿亦设有锯齿状切口,内外相邻挡圈之间留有过流间隙,所述锥形挡圈直径沿液体流向递减,在轴向方向上外层挡圈的投影挡住所述过流间隙。实施例4:如图11所示,其设计方案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区别之处在于,其液体入口的管口朝上,气泡流出口的管口朝下,但不设置锥形挡圈。实施例5: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将所述内外双层套管结构改为底部贴合的形式,如图12、图13所示,内层管502与外层管501在底部贴合,所述内层管502整体或顶部的管壁上均布透气孔。实施例6:如图13、14所示,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604、气体入口603、气泡流出口和气液混合腔。所述气液混合腔由一段液体管路602和附着在该液体管路602外侧的进气管腔601构成,进气管腔601与所述气体入口603连接,所述气液交界面即为所述进气管腔601连接液体管路602的附着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气体入口、气泡流出口和气液混合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腔的气液交界面处设有具有角结构的透气孔,所述角结构的尖端指向液体流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液体入口、气体入口、气泡流出口和气液混合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腔的气液交界面处设有具有角结构的透气孔,所述角结构的尖端指向液体流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设置在微气泡发生板上,所述微气泡发生装置设有微气泡发生板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气液混合腔内的一个或多个汇气室,所述汇气室的内腔与所述气体入口连通,汇气室与液体接触且与液体流向平行的壁面上开有一个以上的透气窗口,所述微气泡发生板封装在所述透气窗口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气室的横截面呈U型,汇气室两侧壁与气液混合腔两侧腔壁之间设有容液体穿过的通道,所述通道与液体流向同向,所述透气窗安装在汇气室两侧的壁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腔中设有汇气室,所述汇气室通过内外双层套管结构形成环形内腔,所述环形内腔与气体入口连通,液体从所述套管结构内层管的管腔中穿过,所述透气孔开在所述内层管的管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微气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江宁,赵云清,凌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揽山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