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主要包括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均分别通过驾驶室支架和车架相连,所述前悬置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前加强杆以及对称布置在横向稳定杆和前悬加强杆两端的两组前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机构包括横梁和两组后悬置总成,两组后悬置总成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横梁的两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四个空气弹簧减振器作为弹性元件,提高了整车行驶平顺性与乘坐舒适性;采用三组高度调节机构调节空气弹簧减振器的气囊压力,保证在驾驶室质量发生变化时也可获得较稳定的固有频率,从而使车辆保持良好的减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属于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
技术介绍
机动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卡车行业,传统上意义上的底盘悬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辆的舒适性,缓解司机驾驶疲劳、缓冲路面传递的冲击保护驾驶室主体,在驾驶室和车架之间设置有一浮动连接装置,即驾驶室悬置。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机动车采用了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然而仍有很多企业仍采用的机械弹簧作为弹性元件,机械弹簧虽然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但其隔振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空气弹簧,空气弹簧作为弹性元件用在驾驶室悬置上面,虽能提高驾驶室的行驶平顺性与乘坐舒适性,但要兼顾驾驶室的横向稳定性,还需要配合悬置其他机构的设置,目前该结构并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隔音效果好、舒适度高的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主要包括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均分别通过驾驶室支架和车架相连,所述前悬置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前加强杆以及对称布置在横向稳定杆和前悬加强杆两端的两组前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机构包括横梁和两组后悬置总成,两组后悬置总成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横梁的两端相连。按上述方案,所述前悬置总成包括前上托架、前下托架、前下支架和前空气弹簧减振器,前上托架与前加强杆的一端相连,前上托架的上部与驾驶室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前上托架的下部通过销轴和橡胶衬套与前下托架铰接,前下托架与横向稳定杆的一端相连,前下托架的下端通过销轴与前下支架的上端转动连接,前下支架的下端与车架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前上托架和前下托架之间安设前空气弹簧减振器,前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上端与前上托架相连,前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下端与前下托架相连。按上述方案,所述后悬置总成包括后上托架、后下支架、液压锁、横摆臂、摆臂支架和后空气弹簧减振器,所述后上托架的上部与驾驶室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上托架的下部通过锁销与液压锁转动连接,液压锁的下部与横摆臂固定连接,横摆臂的外侧通过销轴与后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上端铰接,后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下端通过轴销与后下支架铰接,后下支架固定在车架的后端;所述横摆臂的内侧通过销轴与摆臂支架的上部转动连接,摆臂支架安装在横梁上。按上述方案,所述横向稳定杆和前加强杆通过两组前高度调节机构相连,两组前悬高度调节机构左右并排安装;在横梁上安装一组后高度调节机构,两组后悬置总成通过三通阀共用一组后悬高度调节机构。按上述方案,所述前高度调节机构和后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相同,后高度调节机构包括高度阀、连杆和摇臂,高度阀安装在高度阀支架上。按上述方案,所述液压锁包括锁块和锁体,锁体连通油管,所述锁体固定安装在横摆臂上,锁体通过球铰与连杆的上端相连;锁块将与后悬上支架固定连接的锁销锁止在锁轴孔上。按上述方案,用于连接横摆臂与摆臂支架的销轴其轴线中心与锁销轴的轴线重合;所述销轴上设有橡胶衬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采用四个空气弹簧减振器作为弹性元件,与驾驶室和车架柔性连接,提高了整车行驶平顺性与乘坐舒适性。2)、采用三组高度调节机构调节空气弹簧减振器的气囊压力,保证在驾驶室质量发生变化时也可获得较稳定的固有频率,从而使车辆保持良好的减震性能;高度调节机构还消除了驾驶室限位机构频繁工作的问题。3)、采用横摆臂并配有径向刚度较小的橡胶衬套,可以使车辆在较差的路面行驶、高速转弯时,获得更好的横向稳定性,且不会对减振器的减振性造成过大干涉。4)、前悬置总成采用下支架和托架结构,后悬置总成采用横摆臂结构,当空气弹簧减振器的气囊损坏时,前悬置总成的前下支架和后悬置总成的横摆臂仍然能迫使驾驶室连接在车架上,避免其他连接件损坏,防止驾驶室完全脱落,引发安全事故;前加强杆也增大了驾驶室的刚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前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后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后悬置总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液压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悬置总成;1.1、前上托架;1.2、前下托架;1.3、前下支架;1.4、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5、前高度调节机构;2、横向稳定杆;3、前加强杆;1.4、空气弹簧减振器;4、后悬置总成;4.1、后上托架;4.2、液压锁;4.21、锁体;4.22、锁块;4.3、横摆臂;4.4、后悬下支架;4.5、摆臂支架;4.6、后空气弹簧减振器;4.7、后高度调节机构;5、横梁;6、车架;7、驾驶室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如图1所述的一种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主要包括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均分别通过驾驶室支架和车架相连,其中,前悬置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2、前加强杆3以及对称布置在横向稳定杆2和前悬加强杆3两端的两组前悬置总成1。如图2所示,前悬置总成1包括前上托架1.1、前下托架1.2、前下支架1.3和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4,前上托架1.1与前加强杆3的一端相连,前上托架1.1的上部通过螺栓与驾驶室支架7的前端固定连接,前上托架1.1的下部通过销轴和橡胶衬套与前下托架1.2铰接,前下托架1.2与横向稳定杆2的一端相连,前下托架2的下端通过销轴与前下支架1.3的上端转动连接,前下支架1.3的下端通过螺栓与车架6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前上托架1.1和前下托架1.2之间安设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4,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4的上端与前上托架1.1刚性连接,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4的下端与前下托架1.2刚性连接(与铰接相比,可节约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4的安装空间)。后悬置机构包括横梁5和两组后悬置总成4,两组后悬置总成4分别位于横梁5的两端,分别与横梁5的两端相连。如图3所示,后悬置总成4包括后上托架4.1、后下支架4.4、液压锁4.2、横摆臂4.3、摆臂支架4.5和后空气弹簧减振器4.6,所述后上托架4.1的上部通过螺栓与驾驶室支架7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上托架4.1的下部通过锁销与液压锁4.2转动连接,液压锁4.2的下部与横摆臂4.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横摆臂4.3的外侧通过销轴与后空气弹簧减振器4.6的上端铰接(横摆臂4.3与传统的横向减震器结构相比,提高了驾驶室的侧倾稳定性),后空气弹簧减振器4.6的下端通过轴销与后下支架铰接4.4,后下支架4.4固定在车架6的后端;所述横摆臂4.3的内侧通过销轴与摆臂支架4.5的上部转动连接,摆臂支架4.5安装在横梁5上;后空气弹簧减振器4.6竖向布置。如图5所示,液压锁4.2包括锁块4.21和锁体4.22,锁体4.22连通油管4.23,其中,液压锁4.2的锁体4.22固定安装在横摆臂4.3上,液压锁4.2的锁块4.21将与后悬上支架4.1固定连接的锁销锁止在锁轴孔上。前空气弹簧减振器1.4和后空气弹簧减振器4.6结构相同,均分别包括空气弹簧、减振器,空气弹簧和减振器一体化设计,可通过空气阀来改变空气气囊内的气压。前高度调节机构1.5与后高度调节机构4.7相同,均包括高度阀、连杆和摇臂,高度阀通过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均分别通过驾驶室支架和车架相连,所述前悬置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前加强杆以及对称布置在横向稳定杆和前悬加强杆两端的两组前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机构包括横梁和两组后悬置总成,两组后悬置总成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横梁的两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前悬置机构和后悬置机构均分别通过驾驶室支架和车架相连,所述前悬置机构包括横向稳定杆、前加强杆以及对称布置在横向稳定杆和前悬加强杆两端的两组前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机构包括横梁和两组后悬置总成,两组后悬置总成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横梁的两端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悬置总成包括前上托架、前下托架、前下支架和前空气弹簧减振器,前上托架与前加强杆的一端相连,前上托架的上部与驾驶室支架的前端固定连接,前上托架的下部通过销轴和橡胶衬套与前下托架铰接,前下托架与横向稳定杆的一端相连,前下托架的下端通过销轴与前下支架的上端转动连接,前下支架的下端与车架的前端固定连接;在前上托架和前下托架之间安设前空气弹簧减振器,前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上端与前上托架刚性连接,前空气弹簧减振器的下端与前下托架刚性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室四气囊全浮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总成包括后上托架、后下支架、液压锁、横摆臂、摆臂支架和后空气弹簧减振器,所述后上托架的上部与驾驶室支架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绍华,桂千富,梁军,周才,范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