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出线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28344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3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引出线接头,属于发电机组和锅炉技术领域,该接头包括接头,接头的两端为盲口状的套管,接头的一端与导电头外露的铜导线插入后焊接、另一端与电机绕组外露的铜导线插入后焊接,接头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绝缘层和防护层,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通过在接头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绝缘层和防护层,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能在确保引出线接头的绝缘性能和密封性能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绝缘层的体积,引出线接头可以很灵活的进行弯曲布置并使引出线接头具有较好的刚性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电机组和锅炉
,特别涉及一种炉水循环泵装配时使用的引出线接头
技术介绍
燃煤发电机组是利用煤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为了提高发电机组的热效率和煤炭的利用效率,减少用煤总量,降低燃煤污染物的排放,发电机组的温度参数和压力参数在不断的提升,作为锅炉的关键配套设备——炉水循环泵的各项参数也必须随之提升。如图1所示,引出线接头1是用于连接电动机绕组3和炉水循环泵导电头2的,因此必须研发出高参数的引出线接头以适用炉水循环泵高参数运行的要求。而现有的引出线接头为了保证其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密封性能,引出线接头的绝缘密封层要做的很厚,这种引出线接头具有明显的缺陷:第一,引出线接头的的绝缘层较厚,体积较大导致引出线接头的折弯灵活度不高,不能随意的进行折弯,而现有的引出线接头很难做到在确保良好的绝缘性能和密封性能的同时大幅度的减少引出线接头的体积。第二,现有的引出线接头由于选材的不当导致引出线接头自身的刚性强度不够,根本无法适用炉水循环泵高参数的运行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出线接头,以解决现有的与炉水循环泵配套使用的引出线接头无法适用炉水循环泵高参数的运行要求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引出线接头,包括接头,接头的两端为盲口状的套管,接头的一端与导电头外露的铜导线插入后焊接、另一端与电机绕组外露的铜导线插入后焊接,接头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绝缘层和防护层,绝缘层由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在接头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绝缘层和防护层,其中,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通过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覆接头形成绝缘层,能在确保引出线接头的绝缘性能和密封性能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绝缘层的体积,引出线接头可以很灵活的进行弯曲布置。由于引出线接头的体积减小了也便于炉水循环泵的装配。同时,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使得引出线接头具有较好的刚性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的引出线接头安装位置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单股芯线直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单股芯线直接头被包覆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多股芯线直接头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多股芯线直接头被包覆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单股芯线Y型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单股芯线Y型接头被包覆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多股芯线Y型接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多股芯线Y型接头被包覆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单股芯线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至图10,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叙述。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出线接头,包括接头10,接头10的两端为盲口状的套管,接头10的一端与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插入后焊接、另一端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插入后焊接,接头10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40、绝缘层50和防护层60,绝缘层50由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本实施例中的接头的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能在确保引出线接头的绝缘性能和密封性能的前提下大大减小了绝缘层的体积,使引出线接头可以很灵活的进行弯曲布置。而且引出线接头的体积减小了也为炉水循环泵的装配让出的空间,便于炉水循环泵的装配。同时,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使得引出线接头具有较好的刚性强度。具体地,如图2所示,导电头20的铜导线21外露处绝缘层的直径尺寸、电机绕组30的铜导线31外露处绝缘层的直径尺寸均沿远离接头10的方向逐渐增大,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接头10以及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的周面上顺延缠覆有聚四氟乙烯带以将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之间的凹陷填平形成打底层40。该处导电头20的铜导线21外露处绝缘层的直径尺寸、电机绕组30的铜导线31外露处绝缘层的直径尺寸均沿远离接头10的方向逐渐增大的意思是指在导电头20以及电机绕组30的接触面上设置倒角,为了去除接触面的毛刺。然后从导电头20的倒角的周面上、接头10的周面上至电机绕组30的倒角的周面上顺延缠覆有聚四氟乙烯带并缠覆至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在一曲面上,以确保形成的打底层40的表面是平整的,以便于在打底层40上面缠覆聚四氟乙烯带形成绝缘层50。如图2所示,在打底层40的周面上缠覆聚四氟乙烯带形成绝缘层50,绝缘层50沿接头轴向方向包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打底层40沿轴向方向包覆的长度;在绝缘层50的周面上缠覆聚氯乙烯带形成防护层60,防护层60沿接头轴向方向包覆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绝缘层50沿接头轴向方向包覆的长度。本实施例中的打底层40和绝缘层50采用的均是聚四氟乙烯带,因此打底层40和绝缘层50之间的融合性很好,打底层40和绝缘层50之间不存在分层的问题,密封性能非常好,而且大大的减少了接头的体积。而且,本实施例中的防护层60采用聚氯乙烯带与绝缘层50采用的聚四氟乙烯带之间的融合性较好,使得绝缘层50和防护层60之间不容易出现分层现象,使接头10的密封性能良好。如图3、图5、图7、图9所示,接头10表面还涂覆有硅橡胶70以密封接头10的表面以及两端焊接处的缝隙。在将导电头20的铜导线21和电机绕组30的铜导线31分别插入到接头10两端的套管内后进行焊接并将铜导线和套管焊接处的空隙全部焊实,而且还需要采用硅橡胶70将空隙处密封,以确保接头的表面的缝隙全部被密封。具体地,如图10所示,接头10的两端分别设有透气孔11以便于与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焊接、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焊接。设置透气孔11可以使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透气孔11散发出去,保证焊接效果。如图6、图8所示,在接头为Y型时,Y型接头的一端为一个盲口状套管,另一端有两个盲口状套管,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插入在Y型接头的一端套管内,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插入在Y型接头的另一端的两个套管内。如图4、图5、图8、图9所示,在接头10为多股芯线接头时,在接头10的表面和打底层40之间缠覆有裸铜线80,以便把插入在接头10两端套管内的铜导线裹紧。此时电机绕组30的绕组线为多根铜导线31或者导电头20有多根铜导线21。还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引出线接头10电压等级的不同,接头10的绝缘层50的长度和厚度不同,电压等级越大的接头,其绝缘层50的长度和厚度会相应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引出线接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引出线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10),接头(10)的两端为盲口状的套管,接头(10)的一端与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插入后焊接、另一端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插入后焊接,接头(10)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40)、绝缘层(50)和防护层(60),绝缘层(50)由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出线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头(10),接头(10)的两端为盲口状的套管,接头(10)的一端与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插入后焊接、另一端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插入后焊接,接头(10)的表面依次设有打底层(40)、绝缘层(50)和防护层(60),绝缘层(50)由聚四氟乙烯带缠覆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出线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头(20)的铜导线(21)外露处绝缘部分(22)的直径尺寸、电机绕组(30)的铜导线(31)外露处绝缘部分(32)的直径尺寸均沿远离接头(10)的方向逐渐增大,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接头(10)以及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的周面上顺延缠覆有聚四氟乙烯带以将导电头(20)外露的铜导线(21)与电机绕组(30)外露的铜导线(31)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成姚荣祥周巧霞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