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及具有其的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具有机臂,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减振套,所述减振套套设在所述机臂上,所述减振套上设有减振部,所述减振部包括第一减振孔和第二减振孔,所述第一减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振孔的直径。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通过在无人机的机臂上套设减振套,减振套可以很好地吸收机臂上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小机臂传递到无人机机身上的振动能量,进而减小对飞控惯性导航系统(IMU)的干扰,提高无人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无人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及具有其的无人机。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无人机在振动传递过程中会使得飞控惯性导航系统(IMU)受到较大的干扰,一般会选择在IMU周围包裹海绵材料以达到隔振的效果,这种方法使得IMU的精确性大大的提高了。但在材料减振的过程中,一种材料只能对于一种频率的振动达到有效的消除或者衰退,而振动波是多样性的,从而难以满足不同的减振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无人机的减振组件,所述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具有振动小的优点。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包括上述无人机的减振组件。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所述无人机具有机臂,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减振套,所述减振套套设在所述机臂上,所述减振套上设有减振部,所述减振部包括第一减振孔和第二减振孔,所述第一减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振孔的直径。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通过在无人机的机臂上套设减振套,减振套可以很好地吸收机臂上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小机臂传递到无人机机身上的振动能量,进而减小对飞控惯性导航系统(IMU)的干扰,提高无人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减振孔设在第二减振孔的周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部为盲孔或通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套上设有缝隙,所述缝隙沿所述机臂长度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减振套固定在所述机臂上的第一固定组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紧固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扣合以形成第一夹持部;所述紧固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挂耳,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端均具有第二挂耳,所述紧固件为两个,每个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挂耳和相应的所述第二挂耳。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减振套为硅胶套。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层板,所述层板位于所述减振套的外侧且与所述减振套间隔开;用于将所述层板固定在所述机臂上的第二固定组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层板在垂直于所述机臂长度方向上的截面的轮廓线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轮廓线、第二轮廓线和第三轮廓线,所述第一轮廓线为直线或曲线且靠近所述减振套设置,所述第二轮廓线和所述第三轮廓线均朝向远离横截面内部的方向凸起。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层板的远离所述机臂的一端具有锯齿。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层板的侧壁上设有凸条。可选地,所述凸条沿与所述机臂长度方向的垂直方向直线延伸。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机臂连接;用于夹持所述层板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从所述固定部上延伸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加强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上具有机臂;和上述的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的减振套套设在所述机臂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通过设置上述减振组件,可以减小机臂传递到无人机机身上的振动能量,进而减小对飞控惯性导航系统(IMU)的干扰,提高无人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组件的减振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组件的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振组件的层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减振组件100,减振套1,减振部11,第一减振孔111,第二减振孔112,缝隙12,第一固定组件2,第一夹持件21,第一挂耳211,第一通孔212,第二夹持件22,第二挂耳221,层板3,锯齿31,凸条32,第四通孔33,第二固定组件4,固定部41,第二夹持部42,夹持缝隙421,夹板422,第三通孔423,加强筋4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厚度”、“上”、“下”、“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100。其中,无人机具有机臂。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100,包括减振套1,减振套1套设在机臂上,减振套1上设有减振部11。减振套1可以很好吸收机臂中的振动能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减振套1的外表面可以直接接触螺旋桨气流,减振套1表面的减振部11可以组成减阻区域,可以减小螺旋桨来流产生的背压区域,以达到减阻的效果,从而减小机臂上的振动。当高速气流通过机臂等钝头体会首先分离,阻力是由摩擦阻力和圆柱体后方压力阻力共同组成的,其中压力阻力占据了90%左右。气流与机臂分离处与机臂的远离螺旋桨的一侧的区域为背压区域,当减振套1的表面设置有减振部11时,可以减小压力阻力,气流与机臂的分离会延迟,螺旋桨来流产生的背压区域会减小,从而达到减阻的效果。通过在无人机的机臂上套设减振套1,减振套1可以很好地吸收机臂上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小机臂传递到无人机机身上的振动能量,进而减小对飞控惯性导航系统(IMU)的干扰,提高无人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减振部11包括第一减振孔111和第二减振孔112,第一减振孔1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减振孔112的横截面积。第一减振孔111设在第二减振孔112的周围。需要说明的是,当气流流速较高时,需要横截面积较小的减振部11来减小螺旋桨来流产生的背压区域,当气流的流速较低时,需要横截面积较大的减振部11来减小螺旋桨来流产生的背压区域。当减振部11包括第一减振孔111和第二减振孔112时,且第一减振孔11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减振孔112的横截面积,可以满足不同的气流流速的要求,减小螺旋桨来流产生的背压区域,从而达到减阻的效果,进而减小机臂上的振动。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减振套1的表面上设有多个减振部11,减振部11包括横截面积较大的第一减振孔111和横截面积较小的第二减振孔112,其中,第一减振孔111设在第二减振孔112的周围。第一减振孔111和第二减振孔112可以形成减阻区域,可以减小螺旋桨来流产生的背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人机的减振组件,所述无人机具有机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套,所述减振套套设在所述机臂上,所述减振套上设有减振部,所述减振部包括第一减振孔和第二减振孔,所述第一减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振孔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机的减振组件,所述无人机具有机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套,所述减振套套设在所述机臂上,所述减振套上设有减振部,所述减振部包括第一减振孔和第二减振孔,所述第一减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振孔的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孔设在第二减振孔的周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孔和第二减振孔为盲孔或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套上设有缝隙,所述缝隙沿所述机臂长度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减振套固定在所述机臂上的第一固定组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和紧固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扣合以形成第一夹持部;所述紧固件适于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两端均具有第一挂耳,所述第二夹持件的两端均具有第二挂耳,所述紧固件为两个,每个所述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一挂耳和相应的所述第二挂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套为硅胶套。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的减振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杨,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