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附载体铜箔、积层体、印刷配线板、电子机器及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9μm以下的附载体超极薄铜箔、积层体、印刷配线板、电子机器及印刷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通常,印刷配线板是经过使绝缘基板接着于铜箔而制成覆铜积层板后,通过蚀刻在铜箔面形成导体图案的步骤所制造的。随着近年电子机器的小型化、高性能化需求的增大,搭载零件的高密度安装化或信号的高频化有所发展,对印刷配线板要求导体图案的微细化(微间距(ファインピッチ)化)或高频应对等。最近应对微间距化而要求厚度9μm以下、进而厚度5μm以下的铜箔,但这种极薄的铜箔的机械强度低,在制造印刷配线板时容易破裂或产生褶皱,因此出现利用有厚度的金属箔作为载体,介隔剥离层使极薄铜层电沉积于其上的附载体铜箔。将极薄铜层的表面贴合于绝缘基板并热压接后,将载体隔着剥离层而剥离去除。利用阻剂在露出的极薄铜层上形成电路图案后,利用硫酸-过氧化氢系的蚀刻剂将极薄铜层蚀刻去除,通过所述手法(MSAP,Modified-Semi-Additive-Process)而形成微细电路。另外,作为抑制附载体铜箔的极薄铜层产生针孔的技术,可列举日本特开2004-169181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76091号公报(专利文献2)。【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91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0760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之课题】近年,使极薄铜层的厚度薄至0.9μm以下的所谓附载体超极薄铜箔的研究、开发正不断发展。然而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附载体铜箔,其依序具有载体、中间层、极薄铜层,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9μm以下,在根据JIS B0601‑1994而利用激光显微镜测定所述载体的极薄铜层侧表面时,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以下,通过按照JIS C 6471 8.1的90°剥离法剥离所述载体时的剥离强度为20N/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6.24 JP 2015-1271331.一种附载体铜箔,其依序具有载体、中间层、极薄铜层,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9μm以下,在根据JISB0601-1994而利用激光显微镜测定所述载体的极薄铜层侧表面时,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以下,通过按照JISC64718.1的90°剥离法剥离所述载体时的剥离强度为20N/m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载体铜箔,其中在根据JISB0601-1994而利用激光显微镜测定所述载体的极薄铜层侧表面时,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1~0.3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载体铜箔,其中通过按照JISC64718.1的90°剥离法剥离所述载体时的剥离强度为3~20N/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附载体铜箔,其中通过按照JISC64718.1的90°剥离法剥离所述载体时的剥离强度为3~20N/m。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载体铜箔,其满足以下的项目5-1至5-15内的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10个、11个、12个、13个、14个或15个:5-1: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05~0.9μm;5-2: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1~0.9μm;5-3: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85μm以下;5-4: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80μm以下;5-5: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75μm以下;5-6: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70μm以下;5-7: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65μm以下;5-8: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60μm以下;5-9: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50μm以下;5-10: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45μm以下;5-11: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40μm以下;5-12: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35μm以下;5-13: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32μm以下;5-14: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30μm以下;5-15:所述极薄铜层的厚度为0.25μm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载体铜箔,其中所述极薄铜层每单位面积(m2)的针孔个数(个/m2)满足以下的项目6-1至6-10内的1个、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9个或10个:6-1:为20个/m2以下;6-2:为15个/m2以下;6-3:为11个/m2以下;6-4:为10个/m2以下;6-5:为8个/m2以下;6-6:为6个/m2以下;6-7:为5个/m2以下;6-8:为3个/m2以下;6-9:为1个/m2以下;6-10:为0个/m2。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载体铜箔,其中当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载体铜箔于载体的一面具有极薄铜层时,在所述极薄铜层侧及所述载体侧的至少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或者当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附载体铜箔于载体的两面具有极薄铜层时,在该一个或两个极薄铜层侧的表面,具有选自由粗化处理层、耐热层、防锈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好良幸,古曳伦也,永浦友太,
申请(专利权)人:JX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