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及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旨在解决推车运送的尾砂固化后不能直接用于旧砂再生系统中进行砂再生处理的问题。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所述尾砂收集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所述隔板至少为一块,隔板将尾砂收集箱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采用叉车、行车、上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落砂震动带以及砂再生系统对射芯机尾砂进行回收。通过隔板分隔形成的储砂空间,保证了尾砂固化后始终处于某一尺寸范围以内,可直接将其送至焙烧炉完成砂再生过程,避免了人工敲击碎砂环节,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减小,尾砂回收处理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尾砂回收
,具体涉及一种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及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铸件生产国家,2010年我国铸件总产量就已达到3960万吨,产值超过4000亿,而其中80%以上采用的是砂型铸造,砂型铸造在铸件的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铸造厂采用射芯机及芯盒代替手工制芯。但是,由于树脂砂自身易固化,残留在射芯机里的尾砂若不能及时排除,则会在下一次生产时严重影响射芯机的使用性能;因此,在完成射芯动作后,必须将射芯机里的尾砂清除。同时,为了保证旧砂再生系统的正常使用,避免树脂砂粘接在旧砂再生系统中,因此需等待尾砂完全固化失去粘性后才能送至旧砂再生系统中进行旧砂的回收利用。由于车间制芯区域与落砂回收区域往往相距较远,尾砂的收集运输过程往往需要工人利用小推车收集废砂,并人工运送至指定区域,以完成尾砂的再生循环过程。现有的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为射芯机尾砂的收集到旧砂的再生,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利用推车收集尾砂——工人移动推车至落砂区域——待尾砂固化——人工敲击已固化的大砂块——收集破碎的小砂块——将小砂块搬运至震动带——震动带将小砂块输送至旧砂再生系统中完成旧砂的再生。为了保证上述过程的顺利进行,首先,工厂不得不专门安排工人对尾砂进行收集、运输以及敲击动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其次,由于小推车装载量有限,收集尾砂往往需要来回运送2-3次,且敲击砂块时往往需要多名工人配合完成,工人的劳动强度进一步增大;此外,由于运送过程中人工操作环节较多,极易使得尾砂从推车中掉落,从而造成铸造厂工作环境的恶化;再者,当需处理的尾砂较多时,小车的存放将占用工厂大量的面积。随着现代化铸造工业的蓬勃兴起,生产节拍也大幅度提升,对生产效率、人力耗费、劳动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上述传统的废砂收集运输装置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制造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尾砂收集运输装置,旨在解决推车运送的尾砂固化后不能直接用于旧砂再生系统中进行砂再生处理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所述尾砂收集箱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所述隔板至少为一块,隔板将尾砂收集箱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进一步的是,所述隔板主要由下端相连的两块斜筋板构成,所述斜筋板与尾砂收集箱的底部开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80°~85°。进一步的是,围成储砂空间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进一步的是,所述尾砂收集箱上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为两个并相互对称。进一步的是,所述把手与尾砂收集箱相连接的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板。进一步的是,所述加强筋板至少为三块,并以把手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进一步的是,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还包括用于放置尾砂收集箱的收集箱底座。进一步的是,所述收集箱底座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下侧的支脚和设置在底板上侧的定位卡,所述定位卡至少为三个,所述尾砂收集箱可放置于各定位卡之间。进一步的是,所述支脚呈条状,支脚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支脚相互平行设置,且两个支脚与底板底部所围的区域形成一个可供叉车叉齿插入的叉齿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射芯机尾砂回收方法,该方法采用叉车、行车、上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落砂震动带以及砂再生系统对射芯机尾砂进行回收,包括下列步骤:步骤一,将尾砂收集箱安放于收集箱底座上,并使尾砂收集箱置于各定位卡之间;步骤二,通过叉车的叉齿与底板底部的叉齿槽相配合,并利用叉车将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移动至射芯机处,且使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的储砂空间与射芯机的尾砂排出口相对应,收集尾砂;待各储砂空间内尾砂填满后,再利用叉车将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送至尾砂存放区域;步骤三,待储砂空间内的尾砂完全固化后,利用叉车将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移动至落砂区域,通过行车将尾砂收集箱吊起,利用落砂震动带的震动作用以及斜筋板的导向使固化后的尾砂从尾砂收集箱的底部开口排出至落砂震动带上;步骤四,落砂震动带将排出的尾砂块输送至砂再生系统中,完成旧砂的再生。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隔板分隔形成的储砂空间,保证了尾砂固化后始终处于某一尺寸范围以内,可直接将其送至焙烧炉完成砂再生过程,避免了人工敲击碎砂环节,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大幅度减小;同时,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在落砂震动带的配合下,能够保证固化的尾砂块顺利从底部开口脱出,改善了传统运输设备中尾砂粘模的情况。(2)、经大量实验验证,当斜筋板与尾砂收集箱的底部开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80°~85°时,既能保证落砂时尾砂块的顺利脱落,又能使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的装砂量达到最大化。(3)、围成储砂空间的侧壁上所设的通气孔,利于空气进入储砂空间内与尾砂接触,提高了尾砂的固化效率,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4)、所设置的把手便于尾砂收集箱搬运及与行车相连。(5)、加强筋板一方面保证了把手使用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尾砂收集箱的有效承载能力,便于提高尾砂收集箱的载重以及运输的稳定性。(6)、收集箱底座便于尾砂收集箱的放置及运送;通过定位卡将尾砂收集箱水平固定于底板上,实现了尾砂的平稳运输,提高了尾砂运输过程操作的稳定性,并减小了人工采用小推车运输过程中砂掉落的概率,从而使得车间的粉尘污染进一步减小,改善了车间的工作环境;通过叉齿槽可通过叉车运输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省去了人工搬运过程,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尾砂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尾砂回收处理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尾砂收集运输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尾砂收集箱100、隔板110、斜筋板111、储砂空间120、通气孔121、把手130、加强筋板131、收集箱底座200、底板210、叉齿槽211、支脚220、定位卡23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结合图1和图2所示,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100,所述尾砂收集箱100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100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110,所述隔板110至少为一块,隔板110将尾砂收集箱100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120。其中,隔板110通常焊接设置在尾砂收集箱100内,隔板110也可以可拆卸地设置在尾砂收集箱100内。所设置的隔板110,一方面可将尾砂收集箱100内的空间分割,使得装入的尾砂固化后的尺寸始终满足砂再生系统的规定的尺寸范围,便于固化后的尾砂能够直接用于砂再生处理;另一方面,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110带有一定的斜度,使形成的储砂空间120顶部开口小于底部开口,不仅避免运输过程中尾砂从顶部开口洒落,而且在落砂震动带的配合下,能够保证固化的尾砂块顺利从底部开口脱箱,整个过程稳定性高,灵活性好,落砂过程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保证,改善了传统运输设备中尾砂粘模的情况。使用时,将该尾砂收集运输装置放置在平板或专门设计的底座上进行收集运输,待尾砂固化后将尾砂收集箱100吊起,使固化尾砂排至落砂震动带上。优选的,所述隔板110主要由下端相连的两块斜筋板111构成,所述斜筋板111与尾砂收集箱100的底部开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80°~8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砂收集箱(100)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100)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110),所述隔板(110)至少为一块,隔板(110)将尾砂收集箱(100)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120)。
【技术特征摘要】
1.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包括尾砂收集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砂收集箱(100)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尾砂收集箱(100)内设置有横截面呈V字形的隔板(110),所述隔板(110)至少为一块,隔板(110)将尾砂收集箱(100)的内腔分隔成至少两个储砂空间(12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10)主要由下端相连的两块斜筋板(111)构成,所述斜筋板(111)与尾砂收集箱(100)的底部开口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80°~8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围成储砂空间(120)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12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砂收集箱(100)上设置有把手(130),所述把手(130)为两个并相互对称。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30)与尾砂收集箱(100)相连接的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板(13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板(131)至少为三块,并以把手(130)为中心呈环形阵列分布。7.如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放置尾砂收集箱(100)的收集箱底座(200)。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尾砂收集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箱底座(200)包括底板(210)、设置在底板(210)下侧的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正茂,刘尚春,杨刚,阎顺祥,杨屹,王科第,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