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40690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8:08
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包括由四梁龙骨和平架总成组成的车架,车架后侧顶部设有后车厢,车架后侧底部通过板簧减震机构连接有后桥总成,后桥总成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车轮,车架上设有用于风冷动力装置的进风管道,车架上设有用于制动后车轮的刹车系统;平架总成与后车厢之间设有自卸装置,并设置了靠背和乘客座椅两用的结构,采用了机电两用的动力装置,并在前车轮进行了改进了自行走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结实耐用、载重量大、载重量分布更加均匀;制动效果好、操控手刹舒适安全、自卸节省了人力、增强了靠背的功能作用;前固定后活动的板簧减震结构,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性;具有节能、环保、减排,持续长途行驶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轮车,具体涉及一种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
技术介绍
近些年以来,摩托三轮车载人或载货成为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市场上现有的摩托车存在以下缺陷或不足:1、一般都是采用两条龙骨,强度低,承重能力较差,受力不均匀;龙骨采用分段焊接,焊点较多,既影响美观,又容易断裂,防侧翻性能差;两根龙骨,对前保险杠的安装强度也具有较大影响,安全性不高;2、摩托三轮车后轮的刹车系统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而且很多三轮车没有手刹装置,具有手刹装置的摩托三轮车,手刹杆设置在脚踏板处,在使用手刹时,驾驶者需要弯腰进行操作,这样就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3、由于三轮车需要载货,装货和卸货均需要人工操作,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体力。特别是对于例如沙子、石子、粮食、土等物料,若没有自卸装置,会非常麻烦。目前很多摩托三轮车的后车厢一般都是固定设在车架上,不能自卸;4、驾驶座椅后侧的靠背是固定设置的,需要载人时,后车厢没有设置座椅,乘坐在后车厢的人就搬个板凳坐上或者直接坐在后车厢的侧帮上,这样在紧急刹车时候乘坐人员会非常危险。也有在后车厢上固定设置座椅的,这样在装拉货物时,座椅不能拆卸,装载货物量较少,而且装卸货物时候比较麻烦;5、摩托三轮车的车架与后车轮主轴之间通常采用板簧作为承载和减震部件。板簧是两端翘起的圆弧形结构,板簧两端翘起部分和车架相连接,利用板簧自身的弹力,达到承重及缓冲减震的作用。目前,板簧两端的卷耳均通过一个摆杆与车架底部的吊耳连接,这种连接结构在车轮经过颠簸的路面时,板簧会前后摆动,承载力较小,受到的不同方向的冲击力,会导致摆杆的损坏,导致车祸发生,安全性较差。另外,板簧两端卷耳内部的衬套受到冲击也经常损坏;6、现有的摩托三轮车一般的动力装置一般都是采用汽油发动机,尚未有发动机与蓄电池相结合作为摩托三轮车的动力;使用蓄电池可以更加经济,而且污染小,当蓄电池欠压时,可以通过发动机驱动行进,并对蓄电池进行充电。7、汽油发动机在长时间运行,发热量特别大,一般的摩托三轮车上没有设置散热器,久而久之就会严重影响到发动机的使用寿命;8、现有一般的摩托三轮车一般都是骑式,驾驶者骑在驾驶座上,时间久了会非常累。上述这么多的缺陷,亟需进行改进,以适合市场的需求并满足客户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实耐用、载重量大、制动性能强、可自卸货物、发动机散热效果好、驾驶舒适度高、驾驶座靠背可当乘客座椅、承载力大、减震零部件不易损坏、安全可靠性强、机电两用的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车架前端设有前叉减震总成,前叉减震总成上端设有车把,前叉减震总成下端设有前车轮,车架后侧顶部设有后车厢,车架后侧底部通过板簧减震机构连接有后桥总成,后桥总成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车轮,车架上在后车厢前侧设有驾驶座椅和位于驾驶座椅下方的动力装置,车架上由前到后设有用于制动后车轮的刹车系统;后车厢包括龙门架,龙门架后侧下部水平设有底板,底板左侧边沿铰接有左厢体,底板右侧边沿铰接有右厢体,左厢体和右厢体后侧上部铰接有后厢门,左厢体前侧与龙门架左侧之间通过左锁扣连接,右厢体前侧与龙门架右侧之间通过右锁扣连接,后厢门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厢体后侧和右厢体后侧通过后锁扣连接,车架包括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由左到右依次设置,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前部均向上折弯,左主龙骨上部右侧和右主龙骨上部左侧之间水平设有第一横梁,第一横梁上表面垂直设有中心梁,中心梁上端后高前低倾斜设有车把套管,左主龙骨前上端向右折弯与第一横梁左侧连接,右主龙骨前上端向左折弯与第一横梁右侧连接,左副龙骨前上端与左主龙骨前上部左侧之间设有左前保险杠,右副龙骨前上端与右主龙骨前上部左侧之间设有右前保险杠;左主龙骨和右主龙骨后端水平设有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左端与左副龙骨右侧连接,第二横梁右端与右副龙骨左侧连接;左副龙骨后端和右副龙骨后端均向上折弯并连接有平架总成;龙门架上设有上水平梁和下水平梁,龙门架上设有位于下水平梁下部的挡板,下水平梁、挡板、左厢体、右厢体和后厢门的上边沿齐平,龙门架上设有位于上水平梁上方的固定靠背,下水平梁上通过两个第一合页铰接有翻转框架,翻转框架前侧设有翻转靠背,龙门架上设有用于限定翻转框架在垂直状态下继续向前翻转的限位块,翻转靠背上边沿与上水平梁下侧边沿接触,翻转框架后侧与上水平梁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左厢体前部上侧和右厢体前部上侧均设有一个支撑结构,两个支撑结构的构造相同且左右对称设置;左厢体上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合页、翻转板和翻转支座,翻转板左侧面与左厢体右侧面接触,翻转板上侧通过第二合页转动连接在左厢体上,第二合页设在左厢体顶部右侧,翻转板右侧面与翻转支座左侧固定连接,翻转支座顶部设有减震垫,减震垫上表面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二合页顶部的高度;后车厢后侧底部铰接在平架总成上,平架总成上设有用于支撑后车厢底部的胶垫,平架总成中部设有后车厢下方的液压顶升系统,后车厢底部设有连杆驱动结构,连杆驱动结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平架总成和后厢门联动设置;刹车系统包括沿左右水平方向设在左副龙骨和右副龙骨中部下侧的制动分配轴、设在右主龙骨前部下侧的前制动板、设在驾驶座椅右侧的手刹杆以及后端与两个后车轮制动鼓上的后制动连接臂连接的两根后拉杆,手刹杆底部与驾驶座椅上表面高度一致,制动分配轴中部和两端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设有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三个中脚刹连接臂均平行设置,两根后拉杆前端分别对应与制动分配轴两端的一个中脚刹连接臂连接,前制动板上通过制动轴铰接有弯形的脚踏杆,脚踏杆上端向上伸出车架并朝向驾驶座椅,制动轴上垂直固定设有前脚刹连接臂,前脚刹连接臂与制动分配轴上中部的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之间设有前拉杆,其中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与车架后侧的后制动板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其中一个中脚刹连接臂通过断电弹簧连接有断电开关,断电开关设在后制动板上;手刹杆的动力输出端与制动分配轴右端的中脚刹连接臂通过制动拉线连接;板簧减震机构包括前吊耳、后吊耳、摆板、中部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总成连接的板簧,U型螺栓上部套设有与板簧顶部压接的压接板,板簧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压接板中部设有用于穿过连接螺栓的通孔;前吊耳和后吊耳均固定设在平架总成底部,板簧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前卷耳和后卷耳;前吊耳通过前转动注油润滑结构与前卷耳连接,摆板设有两个,两个摆板沿前后方向对应设置,两个摆板上端均铰接在后吊耳的前侧和后侧,两个摆杆下端之间通过后转动注油润滑结构与后卷耳连接;前转动注油润滑结构和后转动注油润滑结构的构造相同;左主龙骨和右主龙骨上沿前后方向设有进风管道,进风管道前端和后端均敞口设置,进风管道前端设有前大后小的喇叭口,进风管道后端位于动力装置的前侧;车架上在动力装置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均匀开设有透气孔的防护板;动力装置包括设在传动轴、蓄电池组、吊机盒、直流电机和发动机,直流电机和发动机安装在吊机盒上,蓄电池组安装在车架上,吊机盒设在车架上,吊机盒与车架之间设有软连接减振机构,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和直流电机的主轴均通过动力转换分离器与传动轴前端传动连接,传动轴的后端与后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

【技术保护点】
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车架前端设有前叉减震总成,前叉减震总成上端设有车把,前叉减震总成下端设有前车轮,车架后侧顶部设有后车厢,车架后侧底部通过板簧减震机构连接有后桥总成,后桥总成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车轮,车架上在后车厢前侧设有驾驶座椅和位于驾驶座椅下方的动力装置,车架上由前到后设有用于制动后车轮的刹车系统;后车厢包括龙门架,龙门架后侧下部水平设有底板,底板左侧边沿铰接有左厢体,底板右侧边沿铰接有右厢体,左厢体和右厢体后侧上部铰接有后厢门,左厢体前侧与龙门架左侧之间通过左锁扣连接,右厢体前侧与龙门架右侧之间通过右锁扣连接,后厢门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厢体后侧和右厢体后侧通过后锁扣连接,其特征在于:车架包括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由左到右依次设置,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前部均向上折弯,左主龙骨上部右侧和右主龙骨上部左侧之间水平设有第一横梁,第一横梁上表面垂直设有中心梁,中心梁上端后高前低倾斜设有车把套管,左主龙骨前上端向右折弯与第一横梁左侧连接,右主龙骨前上端向左折弯与第一横梁右侧连接,左副龙骨前上端与左主龙骨前上部左侧之间设有左前保险杠,右副龙骨前上端与右主龙骨前上部左侧之间设有右前保险杠;左主龙骨和右主龙骨后端水平设有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左端与左副龙骨右侧连接,第二横梁右端与右副龙骨左侧连接;左副龙骨后端和右副龙骨后端均向上折弯并连接有平架总成;龙门架上设有上水平梁和下水平梁,龙门架上设有位于下水平梁下部的挡板,下水平梁、挡板、左厢体、右厢体和后厢门的上边沿齐平,龙门架上设有位于上水平梁上方的固定靠背,下水平梁上通过两个第一合页铰接有翻转框架,翻转框架前侧设有翻转靠背,龙门架上设有用于限定翻转框架在垂直状态下继续向前翻转的限位块,翻转靠背上边沿与上水平梁下侧边沿接触,翻转框架后侧与上水平梁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左厢体前部上侧和右厢体前部上侧均设有一个支撑结构,两个支撑结构的构造相同且左右对称设置;左厢体上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合页、翻转板和翻转支座,翻转板左侧面与左厢体右侧面接触,翻转板上侧通过第二合页转动连接在左厢体上,第二合页设在左厢体顶部右侧,翻转板右侧面与翻转支座左侧固定连接,翻转支座顶部设有减震垫,减震垫上表面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二合页顶部的高度;后车厢后侧底部铰接在平架总成上,平架总成上设有用于支撑后车厢底部的胶垫,平架总成中部设有后车厢下方的液压顶升系统,后车厢底部设有连杆驱动结构,连杆驱动结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平架总成和后厢门联动设置;刹车系统包括沿左右水平方向设在左副龙骨和右副龙骨中部下侧的制动分配轴、设在右主龙骨前部下侧的前制动板、设在驾驶座椅右侧的手刹杆以及后端与两个后车轮制动鼓上的后制动连接臂连接的两根后拉杆,手刹杆底部与驾驶座椅上表面高度一致,制动分配轴中部和两端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设有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三个中脚刹连接臂均平行设置,两根后拉杆前端分别对应与制动分配轴两端的一个中脚刹连接臂连接,前制动板上通过制动轴铰接有弯形的脚踏杆,脚踏杆上端向上伸出车架并朝向驾驶座椅,制动轴上垂直固定设有前脚刹连接臂,前脚刹连接臂与制动分配轴上中部的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之间设有前拉杆,其中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与车架后侧的后制动板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其中一个中脚刹连接臂通过断电弹簧连接有断电开关,断电开关设在后制动板上;手刹杆的动力输出端与制动分配轴右端的中脚刹连接臂通过制动拉线连接;板簧减震机构包括前吊耳、后吊耳、摆板、中部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总成连接的板簧,U型螺栓上部套设有与板簧顶部压接的压接板,板簧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压接板中部设有用于穿过连接螺栓的通孔;前吊耳和后吊耳均固定设在平架总成底部,板簧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前卷耳和后卷耳;前吊耳通过前转动注油润滑结构与前卷耳连接,摆板设有两个,两个摆板沿前后方向对应设置,两个摆板上端均铰接在后吊耳的前侧和后侧,两个摆杆下端之间通过后转动注油润滑结构与后卷耳连接;前转动注油润滑结构和后转动注油润滑结构的构造相同;左主龙骨和右主龙骨上沿前后方向设有进风管道,进风管道前端和后端均敞口设置,进风管道前端设有前大后小的喇叭口,进风管道后端位于动力装置的前侧;车架上在动力装置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均匀开设有透气孔的防护板;动力装置包括设在传动轴、蓄电池组、吊机盒、直流电机和发动机,直流电机和发动机安装在吊机盒上,蓄电池组安装在车架上,吊机盒设在车架上,吊机盒与车架之间设有软连接减振机构,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和直流电机的主轴均通过动力转换分离器与传动轴前端传动连接,传动轴的后端与后桥总成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踏板坐式三轮摩托车,包括车架,车架前端设有前叉减震总成,前叉减震总成上端设有车把,前叉减震总成下端设有前车轮,车架后侧顶部设有后车厢,车架后侧底部通过板簧减震机构连接有后桥总成,后桥总成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后车轮,车架上在后车厢前侧设有驾驶座椅和位于驾驶座椅下方的动力装置,车架上由前到后设有用于制动后车轮的刹车系统;后车厢包括龙门架,龙门架后侧下部水平设有底板,底板左侧边沿铰接有左厢体,底板右侧边沿铰接有右厢体,左厢体和右厢体后侧上部铰接有后厢门,左厢体前侧与龙门架左侧之间通过左锁扣连接,右厢体前侧与龙门架右侧之间通过右锁扣连接,后厢门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厢体后侧和右厢体后侧通过后锁扣连接,其特征在于:车架包括均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由左到右依次设置,左副龙骨、左主龙骨、右主龙骨和右副龙骨前部均向上折弯,左主龙骨上部右侧和右主龙骨上部左侧之间水平设有第一横梁,第一横梁上表面垂直设有中心梁,中心梁上端后高前低倾斜设有车把套管,左主龙骨前上端向右折弯与第一横梁左侧连接,右主龙骨前上端向左折弯与第一横梁右侧连接,左副龙骨前上端与左主龙骨前上部左侧之间设有左前保险杠,右副龙骨前上端与右主龙骨前上部左侧之间设有右前保险杠;左主龙骨和右主龙骨后端水平设有第二横梁,第二横梁左端与左副龙骨右侧连接,第二横梁右端与右副龙骨左侧连接;左副龙骨后端和右副龙骨后端均向上折弯并连接有平架总成;龙门架上设有上水平梁和下水平梁,龙门架上设有位于下水平梁下部的挡板,下水平梁、挡板、左厢体、右厢体和后厢门的上边沿齐平,龙门架上设有位于上水平梁上方的固定靠背,下水平梁上通过两个第一合页铰接有翻转框架,翻转框架前侧设有翻转靠背,龙门架上设有用于限定翻转框架在垂直状态下继续向前翻转的限位块,翻转靠背上边沿与上水平梁下侧边沿接触,翻转框架后侧与上水平梁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左厢体前部上侧和右厢体前部上侧均设有一个支撑结构,两个支撑结构的构造相同且左右对称设置;左厢体上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合页、翻转板和翻转支座,翻转板左侧面与左厢体右侧面接触,翻转板上侧通过第二合页转动连接在左厢体上,第二合页设在左厢体顶部右侧,翻转板右侧面与翻转支座左侧固定连接,翻转支座顶部设有减震垫,减震垫上表面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二合页顶部的高度;后车厢后侧底部铰接在平架总成上,平架总成上设有用于支撑后车厢底部的胶垫,平架总成中部设有后车厢下方的液压顶升系统,后车厢底部设有连杆驱动结构,连杆驱动结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平架总成和后厢门联动设置;刹车系统包括沿左右水平方向设在左副龙骨和右副龙骨中部下侧的制动分配轴、设在右主龙骨前部下侧的前制动板、设在驾驶座椅右侧的手刹杆以及后端与两个后车轮制动鼓上的后制动连接臂连接的两根后拉杆,手刹杆底部与驾驶座椅上表面高度一致,制动分配轴中部和两端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设有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三个中脚刹连接臂均平行设置,两根后拉杆前端分别对应与制动分配轴两端的一个中脚刹连接臂连接,前制动板上通过制动轴铰接有弯形的脚踏杆,脚踏杆上端向上伸出车架并朝向驾驶座椅,制动轴上垂直固定设有前脚刹连接臂,前脚刹连接臂与制动分配轴上中部的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之间设有前拉杆,其中一个中脚刹连接臂与车架后侧的后制动板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其中一个中脚刹连接臂通过断电弹簧连接有断电开关,断电开关设在后制动板上;手刹杆的动力输出端与制动分配轴右端的中脚刹连接臂通过制动拉线连接;板簧减震机构包括前吊耳、后吊耳、摆板、中部通过U型螺栓与后桥总成连接的板簧,U型螺栓上部套设有与板簧顶部压接的压接板,板簧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连接,压接板中部设有用于穿过连接螺栓的通孔;前吊耳和后吊耳均固定设在平架总成底部,板簧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前卷耳和后卷耳;前吊耳通过前转动注油润滑结构与前卷耳连接,摆板设有两个,两个摆板沿前后方向对应设置,两个摆板上端均铰接在后吊耳的前侧和后侧,两个摆杆下端之间通过后转动注油润滑结构与后卷耳连接;前转动注油润滑结构和后转动注油润滑结构的构造相同;左主龙骨和右主龙骨上沿前后方向设有进风管道,进风管道前端和后端均敞口设置,进风管道前端设有前大后小的喇叭口,进风管道后端位于动力装置的前侧;车架上在动力装置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均匀开设有透气孔的防护板;动力装置包括设在传动轴、蓄电池组、吊机盒、直流电机和发动机,直流电机和发动机安装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禄银生高中阳刘志达吕俊玲
申请(专利权)人:许昌银翔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