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99673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11 12:51
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它包括:(1)通过对人眼视网膜形状或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或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的检查,计算并判断人眼形成近视化离焦所需的条件;(2)根据近视化离焦得到的条件,形成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随孔径变化的分布方案;(3)根据上述得到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分布方案,制作成视力矫正镜,使视力矫正镜屈光力附加至人眼后,整眼屈光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屈光力分布在周边区域大于中心区域,且落于视网膜之前,形成近视性离焦;利用非球面控制视力矫正镜镜片光学区的面形和曲率半径,使其在孔径方向按所设定的屈光力周边离焦量均匀变化,屈光力随孔径增大而增大,为人眼提供程度可控的近视化离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离焦(Defocus、out-of-focus)是聚焦(focus)的相对应词,离焦是指像面不在焦点上,分为前离焦(焦前)和后离焦(焦后)两种状态。近视眼度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眼轴长度延长,每延长1mm增加度数3.00度。最新医学研究证实,眼球延长依赖视网膜(如图1中10所示)周边离焦,按照屈光学概念,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者称为近视性离焦(如图1中30所示),落在视网膜后面者称为远视性离焦(如图1中20所示)。近视眼的视网膜中央呈近视性离焦,而视网膜周边呈远视性离焦,这种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促进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眼球具有依赖视网膜周边成像诱导眼球发育的特点,尤其是18岁以下青少年近视眼,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远视性离焦,视网膜会倾向于向像点生长,眼球长度就将延长,如果视网膜周边成像为近视性离焦,眼球就将停止延长。如果通过现代医疗方法,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或者人工形成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就可以阻止近视眼度数的不断增加,同时查明引起视网膜周边离焦原因,还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和进展。周边离焦的概念是在视光学领域的实际临床中被整理和总结出来的,最初医生发现,部分的角膜塑形镜佩戴者的眼轴长度和近视增长速度被延缓,进而发现周边离焦在其中的作用,形成了周边离焦控制近视的理论。然而这种理论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发现的状态,行业内医生与研究人员的相关讨论停留在大量统计和分析人眼的周边离焦状态,而没有形成有效的、可以量化的治疗实施方案;企业、研究机构等则停留在提出一些初级的、周边离焦程度无法控制的产品,比如除了角膜塑形镜以外,后期又出现的采用分区结构的框架眼镜和光学离焦软性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的周边离焦控制机理是利用角膜表面细胞的活性,通过夜间配戴镜片将角膜前表面面形塑造成角膜塑形镜光学区内表面的形状(球面),进而形成远视化的周边离焦。角膜塑形镜的缺点在于,对于不同患者而言,视网膜的弯曲程度是不一样的,现有的角膜塑形镜将角膜的外表面塑造为其基弧区的球面形状,其屈光力分布只遵守球面的屈光力分布规律,即对于相同的塑形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而言,其屈光力分布只有一种单一的形态,当人眼视网膜的弯曲度大于角膜形成的屈光力分布弯曲度时,将无法形成近视性周边离焦,进而无法起到控制近视增长的目的;因此,基弧区为球面的角膜塑形镜无法形成程度可控的、有效的周边屈光力控制,仅能使部分患者受益控制近视增长,而无法做到使每位患者都实现近视的有效控制。框架眼镜,采用分区结构,将中心设计为精确成像的0球差光学区,边缘设计为屈光力高于中心区域的周边离焦控制区,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周边离焦只存在于常用光学区以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起作用,近视控制区十分有限且不连续。光学离焦软性隐形眼镜,将镜片表面结构分为多层,分别设计为不同的弧度(曲率半径),2种弧度交替实现屈光力的远视化离焦。但是,这种实现周边离焦控制的方式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由于镜片只含有两种弧度,光学成像过程类似于分区的多焦点镜片,各焦点存在相互干扰,形成光晕现象;其次,由于各个弧段之间的曲率半径不同,环与环之间衔接会的造成大量的杂散光,因此这种镜片最大的问题在于成像受到光学区多层结构的干扰,视觉质量较差。迄今为止,利用周边离焦来控制近视增长的这项技术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缺少一种明确的、可以量化的周边离焦控制实施方案;二是缺少有效的、程度可控的治疗产品。因此,特别需要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能根据患者的自身生理和屈光状态,来个性化地提供定量的、程度可控的周边离焦量产品,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测量人眼的视网膜形状或周边离焦或戴镜周边离焦来确定镜片的屈光力分布状态,制备成视力矫正镜,人眼在使用视力矫正镜后,使其屈光力附加至人眼后,整眼屈光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屈光力分布在周边区域大于中心区域,且落于视网膜之前,形成近视性离焦,控制近视增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它它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对人眼视网膜形状或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或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的检查,计算并判断人眼形成近视化离焦所需的条件;(2)根据近视化离焦得到的条件,形成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随孔径变化的分布方案;(3)根据上述得到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分布方案,制作成视力矫正镜,使视力矫正镜屈光力附加至人眼后,整眼屈光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屈光力分布在周边区域大于中心区域,且落于视网膜之前,形成近视性离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视网膜形状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眼科检测设备将视网膜视为球面,则以视网膜的曲率半径衡量视网膜的形状。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视网膜形状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眼科检测设备将视网膜视为非球面,则以非球面的等效曲率半径衡量视网膜的形状;非球面的等效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如下:其中,其中dm为测量孔径,M为孔径dm处的点,hm为M点的矢高,即非球面在M点与顶点之间的高度差,rm为M点的等效曲率半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ΔD1)可以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如OCT、角膜地形图仪、波前像差仪等),在视力矫正镜片提供的周边离焦量(ΔD2)+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ΔD1)≥0时,人眼形成近视化周边离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可以配戴已知屈光度和屈光力分布状态的试戴镜片,在戴镜状态下检查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ΔD3),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ΔD3)可以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当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ΔD3)>0时,表明试戴片镜片的离焦量已满足使人眼达到近视化周边离焦的条件,可以以此制作成视力矫正镜;当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ΔD3)≤0时,表明镜片的离焦量仍然使人眼处于远视化周边离焦的状态,需要加大镜片的离焦量,使人眼达到近视化周边离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生理条件及对近视控制程度的要求,进行镜片周边离焦量的增大或减小,达到个性化的视力矫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2)中,视力矫正镜片与人眼形成的整眼屈光力分布满足:视力矫正镜片与人眼形成的整眼屈光力分布状态相对于视网膜的形状为近视性离焦,则满足:其中,Dr为整眼在半径为r时的屈光力,D0为整眼在小孔径时(傍轴)的屈光力,即整眼屈光力的标称值,r为视网膜平面的半径,R为视网膜的曲率半径或者等效曲率半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3)中,根据步骤(2)得到的屈光力分布方案,通过非球面设计方法制作成视力矫正镜,使视力矫正镜镜片的屈光力在不同孔径呈近视化离焦分布,即屈光力随孔径增大而增大;所述非球面的表达式:其中,Z(y)为视力矫正镜镜片的非球面在YZ平面上的曲线的表达式,c为光学部基础球面表面曲率半径的倒数,y为所述曲线上任何一点距横坐标轴(Z)的垂直距离,Q为非球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对人眼视网膜形状或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或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的检查,计算并判断人眼形成近视化离焦所需的条件;(2)根据近视化离焦得到的条件,形成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随孔径变化的分布方案;(3)根据上述得到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分布方案,制作成视力矫正镜,使视力矫正镜屈光力附加至人眼后,整眼屈光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屈光力分布在周边区域大于中心区域,且落于视网膜之前,形成近视性离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周边离焦可控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1)通过对人眼视网膜形状或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或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的检查,计算并判断人眼形成近视化离焦所需的条件;(2)根据近视化离焦得到的条件,形成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随孔径变化的分布方案;(3)根据上述得到视力矫正镜片的屈光力分布方案,制作成视力矫正镜,使视力矫正镜屈光力附加至人眼后,整眼屈光力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屈光力分布在周边区域大于中心区域,且落于视网膜之前,形成近视性离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视网膜形状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眼科检测设备将视网膜视为球面,则以视网膜的曲率半径衡量视网膜的形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视网膜形状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眼科检测设备将视网膜视为非球面,则以非球面的等效曲率半径衡量视网膜的形状;非球面的等效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如下:rm=(dm2)2+hm22hm=dm2+4·hm28·hm,]]>其中,其中dm为测量孔径,M为孔径dm处的点,hm为M点的矢高,即非球面在M点与顶点之间的高度差,rm为M点的等效曲率半径。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2)中,视力矫正镜片与人眼形成的整眼屈光力分布状态相对于视网膜的形状为近视性离焦,满足:|1D′′|<|1Dr|=|1D0-r+R2-r2|]]>其中,Dr为整眼在半径为r时的屈光力,D0为整眼在小孔径时(傍轴)的屈光力,即整眼屈光力的标称值,r为视网膜平面的半径,R为视网膜的曲率半径或者等效曲率半径。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视网膜的形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或类似眼科检测
\t设备测量。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ΔD1)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在视力矫正镜片提供的周边离焦量(ΔD2)+人眼裸眼周边离焦量(ΔD1)≥0时,人眼形成近视化周边离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1)中,人眼配戴已知屈光度和屈光力分布状态的试戴镜片,在戴镜状态下检查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ΔD3),人眼戴镜周边离焦量(ΔD3)通过眼科检测设备测量。8.如权利要求1、6或7所述的非球面视力矫正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曌解江冰
申请(专利权)人: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