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属于模具制造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模具温度场不均匀等技术问题。本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动模和定模能够相向靠拢形成型腔,定模上开设有与型腔相连通的流道,温控装置包括动模和定模上开设的若干个介质流通管道,介质流通管道分布在型腔周围,每个介质流通管道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检测该介质流通管道周边区域温度的传感器,温控装置还包括控制器以及能够分别控制各个介质流通管道内介质温度的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传感器、加热模块以及冷却模块均与控制器电联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多点监控来达到所要求的温度并保证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模具制造
,涉及一种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工具。它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具有加工简单,效率高,能够得到复杂形状的产品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热流道模具在成型工艺过程中一般分为两组模温:一是注塑前的模具温度,根据塑料成型工艺条件要求,初始模具温度一般设置在45℃~75℃之间,并且要求模具温度场均匀;二是塑料制品的冷却固化顶出温度,注塑件在模腔的热平衡,可以降低产品的收缩,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模具的温控装置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680764U,公开日:2014-07-02)公开了一种可快速冷却的模具,包括定模、与定模相对的动模,定模包括面板、A板及浇注装置,动模包括B板、推出机构、模脚和底板,A板与B板的连接处设有型腔,B板对应型腔的位置设有型芯,型腔的周围设有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由多个独立的冷却管道组成,且冷却水管到型腔的垂直距离相等,该距离与冷却水管的直径比值为1~1.2,冷却管道包括入口管道和出口管道,入口管道靠近点浇口设置,该点浇口到入口管道的垂直距离与点浇口的直径比值为0.8~1,入口管道到出口管道的垂直距离与相邻冷却管道的垂直距离相等,且该距离与冷却管道的直径比值为3~5。上述专利公开的模具结构中难以保证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控制模具内的温度并保证温度场的均匀性。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动模和定模能够相向靠拢形成型腔,所述定模上开设有与所述型腔相连通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动模和定模上开设的若干个介质流通管道,所述介质流通管道分布在所述型腔周围,每个所述介质流通管道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检测该介质流通管道周边区域温度的传感器,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控制器以及能够分别控制各个所述介质流通管道内介质温度的加热模块和冷却模块,所述传感器、加热模块以及冷却模块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联接。其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方案中在模具中设置若干介质流通管道,介质流通管道内能够流通流体介质(如热油、冷却液等),在介质流通管道与型腔之间放置有介质流通管道相同数量的传感器,传感器与介质流通管道一一对应,每个传感器都能够检测相应介质流通管道传递给型腔内塑件的温度数值,根据需要选择流体介质的种类,通过控制器对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与标定温度进行比较,当两者温差为0℃,停止加热或冷却介质流通管道内的介质,并通过控制流体介质的流速来减缓热交换。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多点监控来达到所要求的温度并保证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本技术方案中的温控装置可以用于控制注塑前的模具温度以及塑料制品的冷却固化顶出温度;根据塑料成型工艺条件要求,初始模具温度一般设置在45℃~75℃之间,塑料制品的冷却固化顶出温度一般设置在80℃~90℃之间。在上述的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中,所有所述介质流通管道的直径均相同,所有所述介质流通管道沿所述型腔的周边均匀间隔分布且所述介质流通管道分布在所述流道的两侧。这样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保证产品的品质。在上述的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中,所有所述介质流通管道与所述型腔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均相等,所述传感器位于所述介质流通管道与所述型腔之间且靠近所述型腔的边缘。这样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更加精准,保证模具温度控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上述的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中,所述介质流通管道的流通方向与所述模具的宽度方向一致。在上述的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中,所述介质流通管道和传感器的数量均至少为8个。这样才能满足对型腔周边温度进行自动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通过均匀设置若干个介质流通管道,并一一对应设置多个传感器多点监控来达到所要求的温度,能够提升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是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温控装置的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图中,1、动模;2、定模;21、流道;3、型腔;4、介质流通管道;5、传感器;6、加热模块;7、冷却模块;8、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温控装置用于控制注塑前的模具温度以及塑料制品的冷却固化顶出温度,根据塑料成型工艺条件要求,初始模具温度一般设置在45℃~75℃之间,塑料制品的冷却固化顶出温度一般设置在80℃~90℃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模具包括动模1和定模2,动模1和定模2能够相向靠拢形成型腔3,定模2上开设有与型腔3相连通的流道21,温控装置包括动模1和定模2上开设的若干个介质流通管道4,介质流通管道4分布在型腔3周围,每个介质流通管道4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检测该介质流通管道4周边区域温度的传感器5,温控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以及能够分别控制各个介质流通管道4内介质温度的加热模块6和冷却模块7,传感器5、加热模块6以及冷却模块7均与控制器8电联接。介质流通管道4内能够流通流体介质如热油、冷却液等,在介质流通管道4与型腔3之间放置有介质流通管道4相同数量的传感器5,传感器5与介质流通管道4一一对应,每个传感器5都能够检测相应介质流通管道4传递给型腔3内塑件的温度数值,根据需要选择流体介质的种类,通过控制器8对传感器5检测的温度与标定温度进行比较,当两者温差为0℃,停止加热或冷却介质流通管道4内的介质,并通过控制流体介质的流速来减缓热交换。本实施例中通过多点监控来达到所要求的温度并保证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有介质流通管道4的直径均相同,所有介质流通管道4沿型腔3的周边均匀间隔分布且介质流通管道4分布在流道21的两侧,这样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模具温度场的均匀性,保证产品的品质;所有介质流通管道4与型腔3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均相等,传感器5位于介质流通管道4与型腔3之间且靠近型腔3的边缘。这样传感器5检测的温度值更加精准,保证模具温度控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介质流通管道4的流通方向与模具的宽度方向一致;介质流通管道4和传感器5的数量均至少为8个,本实施例中优选为10个。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动模;2、定模;21、流道;3、型腔;4、介质流通管道;5、传感器;6、加热模块;7、冷却模块;8、控制器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模具包括动模(1)和定模(2),所述动模(1)和定模(2)能够相向靠拢形成型腔(3),所述定模(2)上开设有与所述型腔(3)相连通的流道(21),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动模(1)和定模(2)上开设的若干个介质流通管道(4),所述介质流通管道(4)分布在所述型腔(3)周围,每个所述介质流通管道(4)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检测该介质流通管道(4)周边区域温度的传感器(5),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以及能够分别控制各个所述介质流通管道(4)内介质温度的加热模块(6)和冷却模块(7),所述传感器(5)、加热模块(6)以及冷却模块(7)均与所述控制器(8)电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控装置,模具包括动模(1)和定模(2),所述动模(1)和定模(2)能够相向靠拢形成型腔(3),所述定模(2)上开设有与所述型腔(3)相连通的流道(21),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动模(1)和定模(2)上开设的若干个介质流通管道(4),所述介质流通管道(4)分布在所述型腔(3)周围,每个所述介质流通管道(4)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用于检测该介质流通管道(4)周边区域温度的传感器(5),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控制器(8)以及能够分别控制各个所述介质流通管道(4)内介质温度的加热模块(6)和冷却模块(7),所述传感器(5)、加热模块(6)以及冷却模块(7)均与所述控制器(8)电联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等壁厚塑料制品模具的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国,蒋明安,郑雪梅,王楠,朱成兵,
申请(专利权)人:李金国,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