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种子包膜肥,由肥料A、膜料B和填料C分别经过研磨配制而成。肥料A由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微肥氧化锌和逸氧剂过氧化钙组成;膜料B为羟丙基壳聚糖;填料C为陶土。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水稻种子包膜载肥处理、将肥料包裹在种子表面并覆盖一层包衣膜的新型缓释肥,持效期长达52~70天。本发明专利技术适合于各种水稻种子包膜载肥处理,进行直播或者育秧移栽,能促进水稻种子萌发与秧苗生长,促进有效分蘖;成秧率提高11.9%~16.2%,节省种子10.2%~15.5%,节省肥料26.6%~35.8%。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水稻种子包膜载肥处理的制剂,将肥料包裹在种子表面并覆盖一层包衣膜,属于新型肥料制备技术以及水稻栽培
具体地说是一种水稻种子包膜肥,它是由肥料A、膜料B和填料C分别经过研磨配制而成的水稻种子包膜肥。
技术介绍
自从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JV提出植物矿质营养理论以来,肥料已成为推动世界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然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一直无法人为控制,释放速度太快,作物来不及吸收就流失了,导致肥料养分利用率低,通常只有30%~40%,资源浪费严重;同时造成了较严重的水体、大气污染。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研发缓释肥料,以减缓肥料养分释放速度,提高肥料利用率。80年代后期开始研发控释肥料,目前已有30余个国家研究、开发缓/控释肥料。然而,经过将近三十年的研究与开发,目前缓/控释肥料虽然在提高普通肥料养分利用率、降低普通肥料因养分淋失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以下主要不足:(1)现有缓/控释肥料只是对普通肥料进行结构改性、或者对普通肥料进行包膜处理,并没有改变普通肥料的载体与施肥方式,肥料依然是施在作物生长的土壤表面或者含水泥土上,肥料离作物根系较远,容易被雨水淋失,从而导致肥料养分利用率提高效果不太明显。(2)现有缓/控释肥料的包膜材料昂贵、设备投资大,肥料生产工艺较复杂、包膜过程需要长时间高温(80~170℃)处理、能耗大,导致缓/控释肥料生产成本高,其价格是包膜前普通肥料的3~6倍。(3)现有缓/控释肥料所用的包膜材料,大多数在土壤中很难降解,随着包膜肥料的施用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包膜材料需要使用甲苯、二甲苯等毒性较高的溶剂溶解,对生产操作人员健康不利,且易造成大气污染。由于上述原因,现有缓/控释肥料的应用范围很有限,主要用于草坪、花卉以及水果等高价值经济作物上,很少用于玉米、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上。因此,研究改变普通肥料的载体及施用方式、筛选包膜材料价廉、生产工艺简单、包膜简便、能耗低、环境友好的新型水稻缓/控释肥料,以降低水稻缓/控释肥的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目前国际上水稻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改变普通水稻肥料的载体及施用方式,运用高分子材料成膜与缓释技术,提供一种肥料利用率高,具有生产简便、成本较低、使用方便、环境友好等特点的,适合于各种水稻种子包膜载肥处理的水稻种子包膜肥。不仅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省肥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促进水稻种子萌发与秧苗生长,促进有效分蘖,提高成秧率,节省种子。包膜载肥后的种子能按常规方法进行直播或者育秧移栽。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用可生物降解的水溶性高分子成膜材料作为膜料B,用常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及逸氧剂作为肥料A,与填料C,分别经过研磨、分开包装,即得水稻种子包膜肥。(1)所述的肥料A由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微肥氧化锌和逸氧剂过氧化钙组成,用量为总重量的60%~80%;(2)所述的膜料B为羟丙基壳聚糖,用量为总重量的5%~10%;(3)所述的填料C为陶土,用量为总重量至100%的余量。所述的肥料A中各成分用量如下:(1)尿素用量为总重量的27%~36%;(2)钙镁磷肥用量为总重量的16%~21%;(3)硫酸钾用量为总重量的11%~15%;(4)氧化锌用量为总重量的0.5%~0.8%;(5)过氧化钙用量为总重量的5.5%~7.2%。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氧化锌的用量根据不同地区土壤肥料状况而定,例如土壤缺钾的地区,硫酸钾用量宜适当加大;过氧化钙的用量根据栽培方式而定,例如直播稻,过氧化钙用量宜适当加大。本专利技术的生产方法简述如下:(1)肥料A:按配方要求,将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微肥氧化锌和逸氧剂过氧化钙分别用粉碎机粉碎至120目以上,然后将各组分投入搅拌混合机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定量包装,即得水稻种子包膜肥的肥料A。(2)膜料B:按配方要求,将羟丙基壳聚糖用粉碎机粉碎至120目以上,定量包装,即得水稻种子包膜肥的膜料B。(3)填料C:按配方要求,将陶土用粉碎机粉碎至120目以上,定量包装,即得水稻种子包膜肥的填料C。(4)将上述分开包装的肥料A、膜料B和填料C三个组成部分合装在大包装内,即得水稻种子包膜肥。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水稻种子包膜载肥处理,将肥料直接包裹在水稻种子表面,能在种子表面依次形成填料层、肥料层和包膜层,使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牢固度和厚度的包膜肥。种子包膜载肥时,水稻种子包膜肥重量∶种子重量为1:0.5~1:2;采用糖丸式包衣机进行种子包膜载肥,先按要求的比例,称取肥料A、膜料B和填料C,并将膜料B用自来水按膜料B∶水的重量比为1:3~1:5溶解,成为膜料B的溶液。将已称量的种子放入包衣机内,开启包衣机,用喷雾器喷自来水至种子表面均匀润湿,缓慢加入填料C,再次喷自来水至种子表面均匀润湿,然后缓慢加入肥料A,最后用喷雾器喷膜料B的溶液,直至均匀为止;取出晒干或者35~40℃烘干即可。种子包膜载肥处理后,包裹在种子表面的包膜肥整体重量为种子自身重量的0.5~2倍。本专利技术的作用机制:本专利技术对水稻种子包膜载肥处理时,能在水稻种子表面从里至外依次形成填料层、肥料层和包膜层,使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牢固度和厚度的包膜肥。其中形成的包膜层具有致密的膜孔道,可以控制肥料层内活性成分的缓释;肥料层内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膜孔道缓慢释放,提供种子萌发所需氧气和水稻生长所需养分;填料层起隔离种子与肥料的作用,避免肥料养分对种子萌发产生负面影响。包膜载肥种子播种后,包膜层具有透气透水的膜孔道,种子周围环境中的水分通过膜孔道到达肥料层,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肥料层中的活性成分通过膜孔道缓慢地释放而逐步与种子及邻近土壤接触,参与水稻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生化过程。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肥料层中的逸氧剂遇水缓释种子萌发所需的氧气,氧气和水分穿过填料层及时到达种子内部,因而种子能正常萌发;即使在直播田或者秧田高低不平整的条件下,种子也可以在低洼的水下萌发,从而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活性成分中的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等常量元素肥料逐步被秧苗根系吸收,提供秧苗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健壮苗,从而提高秧苗综合素质和成秧率;促进有效分蘖,为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活性成分中的微量元素肥料氧化锌逐步被秧苗根系吸收,提供秧苗正常生长所需微量养分锌,有效防治缺锌症。由于肥料集中在种子表面与秧苗根系,缓释出来的养分能及时充分地被秧苗吸收利用,肥料养分利用率高,加之与秧苗邻近土壤接触,不易受日晒雨淋及高温的影响,因而肥效期长达52~70天,苗期及有效分蘖期基本不需施肥,既能节肥、省工、节省种子,又能有效降低普通肥料及现有缓/控释肥因肥料离秧苗较远、养分易淋失所导致的环境污染。本专利技术是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的重点内容,经3年多的室内盆栽、田间育苗及大田栽培试验证明:用本专利技术包膜载肥处理的各种水稻种子,无论是直播还是育秧移栽,在长达52~70天的持效期内,能促进水稻种子萌发与秧苗生长、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稻种子包膜肥,由肥料A、膜料B和填料C分别经过研磨配制而成,其特征在于:(1)所述的肥料A由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微肥氧化锌和逸氧剂过氧化钙组成,用量为总重量的60%~80%;(2)所述的膜料B为羟丙基壳聚糖,用量为总重量的5%~10%;(3)所述的填料C为陶土,用量为总重量至100%的余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种子包膜肥,由肥料A、膜料B和填料C分别经过研磨配制而成,其特征在于:(1)所述的肥料A由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微肥氧化锌和逸氧剂过氧化钙组成,用量为总重量的60%~80%;(2)所述的膜料B为羟丙基壳聚糖,用量为总重量的5%~10%;(3)所述的填料C为陶土,用量为总重量至100%的余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种子包膜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A中各成分用量如下:(1)尿素用量为总重量的27%~36%;(2)钙镁磷肥用量为总重量的16%~21%;(3)硫酸钾用量为总重量的11%~15%;(4)氧化锌用量为总重量的0.5%~0.8%;(5)过氧化钙用量为总重量的5.5%~7.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祝友,熊海蓉,熊文洋,邹应斌,熊远福,王锦,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