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中的梁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56015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8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中的梁以及车辆,梁包括U形梁本体与位于U形梁本体内部的U形上盖板,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交错设置,第一侧壁上与第二侧壁上豁口或通孔相对的部位以及第二侧壁上与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对应的部位形成连接部,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也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且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分别对应,U形上盖板通过连接部与U形梁本体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车身中的梁具有尺寸小、加工简单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并且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中的梁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车辆的性能、外观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车身小型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车身的纵梁和横梁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件,承受了车身的主要的弯曲和扭转力。在车身小型化的过程中,车身中的梁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小型化。图1是现有车身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梁的横截面图。如图1所示,该梁是将两个U形零件的侧壁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封闭的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具有良好的受力和力传导性能,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对梁的受力和力传导性能的需要。但是,焊接或铆接工具的尺寸一般较大,这就要求梁上端的U形开口的宽度足够大,以容纳焊接或铆接工具,为焊接或铆接工具的操作提供操作空间,这样会导致车身中的梁的尺寸较大,不利于车辆中的梁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中的梁以及车辆,以缩小车身中的梁的尺寸。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中的梁,所述车身中的梁包括U形梁本体与位于所述U形梁本体内部的U形上盖板,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侧壁上与第二侧壁上豁口或通孔相对的部位以及第二侧壁上与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对应的部位形成连接部,所述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也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且所述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分别对应,所述U形上盖板通过连接部与U形梁本体连接在一起。本方案中,车身中的梁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交错排布的豁口或通孔,固定工具的加工端(如焊接工具的电极或铆接工具的铆鼻)可以穿过豁口或通孔,对豁口或通孔对应的连接部进行固定(如焊接或铆接),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扩大车身中的梁的U形口上端的尺寸以容纳固定工具。因此,本技术能够设计出尺寸较小的梁,以满足车辆小型化的需求。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梁本体的侧壁、所述U形梁本体的底面以及所述U形上盖板的底面共同限定了封闭的空腔结构。具有封闭空腔结构的梁的受力性能和力传导性能良好,能够提升整车的安全性。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上盖板上的豁口或通孔的大小与所述U形梁本体上的豁口或通孔的大小相同。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上盖板2上的豁口或通孔的间距与所述U形梁本体上的豁口或通孔的间距相同。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梁本体和/或所述U形上盖板为铝合金制件。U形上盖板选取铝制件,能够降低车身中的梁的重量,从而满足车辆轻质化的要求。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梁本体和/或所述U形上盖板为钢制件。U形上盖板选取钢制件,能够加强车身中的梁的刚度,从而提升整车的安全性。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U形上盖板与所述U形梁本体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或者,所述U形上盖板与所述U形梁本体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中的梁为车身的后纵梁;或所述车身中的梁为车身的地板纵梁;或所述车身中的梁为车身的前纵梁;或所述车身中的梁为车身的横梁。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为电动汽车的车身。可选地,在上述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身为电动和油动相混合的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身。本方案中,车身中的梁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交错排布的豁口或通孔,固定工具的加工端(如焊接工具的电极或铆接工具的铆鼻)可以穿过豁口或通孔,对豁口或通孔对应的连接部进行固定(如焊接或铆接),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扩大U形口上端的尺寸以容纳固定工具。因此,本技术能够设计出尺寸较小的梁,以满足车辆小型化的需求。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个实现方式所述车身中的梁。本方案中,梁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交错排布的豁口或通孔,固定工具的加工端(如焊接工具的电极或铆接工具的铆鼻)可以穿过豁口或通孔,对豁口或通孔对应的连接部进行固定(如焊接或铆接),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扩大U形口上端的尺寸以容纳固定工具。因此,本技术能够设计出尺寸较小的梁,以满足车辆小型化的需求。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车辆为电动汽车。因此,本方案中,车身中的梁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交错排布的豁口或通孔,固定工具的加工端(如焊接工具的电极或铆接工具的铆鼻)可以穿过豁口或通孔,对豁口或通孔对应的连接部进行固定(如焊接或铆接),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扩大U形口上端的尺寸以容纳固定工具。因此,本技术能够设计出尺寸较小的梁,以满足车辆小型化的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车身中的梁的横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梁的加工方式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梁的加工方式的另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梁的横截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梁的各部件的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2所示,车身中的梁包括U形梁本体1与位于U形梁本体1内部的U形上盖板2,U形上盖板2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7(图2仅示意出豁口7),U形上盖板2的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7与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7交错设置,第一侧壁上与第二侧壁上豁口或通孔相对的部位以及第二侧壁上与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对应的部位形成连接部8(如图2中示意的部位8),U形梁本体1的两个侧壁上也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7,且U形梁本体1的两个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7与U形上盖板2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7分别对应,U形上盖板通过连接部8与U形梁本体连接在一起。为了便于理解与描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将U形梁本体1和U形上盖板2的侧壁贴合所形成的部分称为侧壁贴合部。进一步地,侧壁贴合部包括左贴合部11和右贴合部12,左贴合部11和右贴合部12均包括多个豁口或通孔7,且左贴合部11的豁口7对应右贴合部12上的连接部8,右贴合部12的豁口7对应左贴合部11上的连接部8。本技术实施例中,梁的两个侧壁上设置有交错排布的豁口或通孔,固定工具的加工端(如焊接工具的电极或铆接工具的铆鼻)可以穿过豁口或通孔,对豁口或通孔对应的连接部进行固定(如焊接或铆接),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通过扩大U形口上端的尺寸以容纳固定工具。因此,本技术实施例能够设计出尺寸较小的梁,以满足车辆小型化的需求。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U形梁本体1的侧壁、U形梁本体1的底面以及U形上盖板2的底面共同限定了封闭的空腔结构5。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中的梁以及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中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包括U形梁本体与位于所述U形梁本体内部的U形上盖板,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侧壁上与第二侧壁上豁口或通孔相对的部位以及第二侧壁上与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对应的部位形成连接部,所述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也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且所述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分别对应,所述U形上盖板通过连接部与U形梁本体连接在一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中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包括U形梁本体与位于所述U形梁本体内部的U形上盖板,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均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交错设置,所述第一侧壁上与第二侧壁上豁口或通孔相对的部位以及第二侧壁上与第一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对应的部位形成连接部,所述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也具有多个豁口或通孔,且所述U形梁本体的两个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与所述U形上盖板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上的豁口或通孔分别对应,所述U形上盖板通过连接部与U形梁本体连接在一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梁本体的侧壁、所述U形梁本体的底面以及所述U形上盖板的底面共同限定了封闭的空腔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中的梁,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上盖板上的豁口或通孔的大小与所述U形梁本体上的豁口或通孔的大小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东辉闫禄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