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及其养殖池技术

技术编号:1435207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1)设置高低位串联养殖池;(2)海水经处理后排进一级养殖池,培养水色,投入虾苗养殖30~50天;(3)在一级池养殖时间20~40天,二级养殖池进水,培养水色,然后将一级养殖池的幼虾经转移管移至二级养殖池养殖至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高低位串联养殖池,包括一级养殖池、二级养殖池、转移管道、二个排水管,所述的一级养殖池底部高于二级养殖池底部;所述转移管道将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相连通,转移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管道中水流通的闸管;二个排水管与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的中央排污口相接,出水口端各设置有闸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一年三茬室外工厂化虾类养殖,大大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益和市场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养殖方法中使用的高低位串联养殖池。
技术介绍
目前对虾养殖的养殖过程中通常采用单池结构,一年一般是养殖一茬,最多是两茬,以致虾池在适合对虾养殖的时间内至少有100天闲置,造成生产资料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的资源浪费;此外,由于当前对虾养殖者多采用上述传统的养殖结构进行对虾养殖生产,从而使得大部分的成品对虾多集中在7月和12月上市,从而一方面导致因对虾的市场供应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令其售价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将使得在非传统的对虾收获季节内,市场上无充足的鲜活对虾产品供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养殖的生产效益和市场效益,可以进行一年三茬室外工厂化虾类养殖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养殖方法中使用的双池高低串联养殖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由转移管道连通的双池高低位串联养殖池;(2)海水经处理后排进高位一级养殖池,培养水色,即施用水产养殖专用肥和芽孢杆菌制剂培养良好水色和合适透明度,投入虾苗,养殖30~50天。(3)在一级池养殖时间20-40天左右,低位二级养殖池进水,培养好水色,然后将一级养殖池的幼虾经转移管移入二级养殖池养殖至收成。本专利技术在二级养殖池进行成虾养殖期间,一级养殖池同时进行池塘处理、培养水色、投苗养殖,待二级养殖池上一茬收成后处理池塘、培养水色,再把一级养殖池的幼虾移入二级养殖池进行养成;实现一年三茬工厂化养殖。所述的水色为使用水产养殖专用肥2~4mg/L和含芽孢杆菌20亿/克的有益微生物制剂1~2mgL,使水色呈豆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40~60cm,水温在25~35℃。在养殖期间每天通过中央排污口,排出底部污水,同时补充新鲜水,日换水率在5%~10%,以保持水质清新;在整个养殖过程中,24小时底部充气,保持溶解氧在不低于5mg/L;且每5~10天使用含芽孢杆菌20亿/克的有益微生物制剂1~2mg/L,通过芽孢杆菌降解养殖过程养殖自身污染,同时使有益菌保持优势,抑制病原菌和条件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的繁殖生长,营造良好水质,利于虾的生长。本专利技术方法中使用的一种高低位串联养殖池,包括一级养殖池、二级养殖池、转移管道、二个排水管,所述的一级养殖池底部高于二级养殖池底部;所述转移管道的一端置于一级养殖池的底部,另一端置于二级养殖池的侧壁,连通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转移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管道中水流通的闸管;二个排水管各自的进水口端与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的中央排污口相接,出水口端各设置有用于控制水排放的闸管,养殖期间定期开启闸管,通过中央排污口进行排污。所述的一级养殖池与二级养殖池之间转移管道两端口的高度落差至少1.8m,通常在养殖时,一级养殖池进水培好水色投放虾苗进行养殖,20~40天后,二级养殖池进水培好水色,再将一级养殖池里的幼虾经转移管移入二级养殖池,而至少1.8m的高度落差恰好能实现将一级养殖池里的幼虾连虾带水全部移入二级养殖池里。所述的一级养殖池的面积为二级养殖池面积的25%,一级养殖池面积小于2000m2,池的面积小,在养殖期间容易调控水质,虾苗在较好的水质里培养,提高存活率。所述的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它的两腰边与底边所成的角度优选为105°;同时所述的池底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中央排污口处于最低的位置,利于养殖污染物质集中于池底的中央排污口处,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开启排污闸管,即可将沉积于池底的污染物经排污口排出到池外。所述的养殖池为圆形或具有圆角的正方形,这样的形状设计的优点在于相邻的两个侧壁不会形成死角沉积养殖污染物质,也方便于养殖池的清洗。本专利技术可以作进一步的改进在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的侧边各设置有淡水排出管,所述的淡水排出管进水口端固定在养殖池侧壁上与养殖池相连通;出水口端固定在排污管上与其相连通。所述淡水排出管的进水口端的中心轴线与池底的垂直距离至少为1.8m,养殖池设置有淡水排出管利于在雨水季节排出表层淡水。本专利技术还可作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的池底设置增氧装置,所述的增氧装置由鼓风机、总输气管、若干地埋式支输气管和若干气孔管构成,所述的地埋式支输气管均匀分布在池底地膜下,每两个相邻的支输气管之间的距离相同;气孔管安装在支输气管上,每两个相邻的气孔管之间的距离相同,每个气孔管具有至少一个排气孔;每一根支输气管都与总输气管相连通,并通过总输气管与鼓风机相连接。鼓风机鼓气到总输气管输送到各个支输气管,从气孔管的排气孔排到养殖池中,从而实现对养殖池的供氧。另外在养殖池四周中央近池边2~3米处各设1台叶轮式鼓风机,以使得池内水体以中央排污口为圆心,缓慢旋转运动,一方面使虾池水体循环流动,另一方面使对虾的排泄物、残饵、动植物尸体集中于中央排污口。所述的转移管道、二个排水管、排水管闸管的直径至少为30cm,既满足幼虾通过转移管道进入二级池,也利于养殖废水的排放。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虾苗在水质好的一级养殖池养殖一定时间,然后通过两池之间连通的转移管道十分方便且无损伤转移到二级养殖池继续养殖;同时在一级养殖池内继续标粗虾苗,待二级养殖池养成后,随即又将一级养殖池内养好的虾苗再次经转移管道转移到二级养殖池继续养殖,这样通过分段、交替的无损伤养殖,可以实现一年三茬室外工厂化养殖对虾,年产量可提高30%以上,而且可避开收获高峰期,平均价格提高30%,年经济效益提高70%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2、通过分池养殖,可以缩小一级养殖池面积,更加容易控制水质,使其更加符合虾苗的生产特性,大大提高虾苗存活率;3、养殖池采用圆形或具有圆角的正方形,且横截面呈等腰梯形,各侧壁与池底具有夹角,而且池底的四周向中央排污口倾斜,使池中的污染物集中于中央排污口,方便对养殖池的清洗;4、所提供的养殖方法简单,一年三茬不间断地养殖对虾,在池底设置增氧装置,使整个养殖过程中,实现24小时底部充气,保持溶解氧在不低于5mg/L;营造良好的水质,更利于虾类的生长。本专利技术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多种水产动物的养殖。附图说明图1是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实施例仅用于阐明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公开的内容均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如图1所示的大小池高低串联养殖池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一级养殖池1、二级养殖池2、转移管道6、二个排水管3,其中高位一级养殖池1的面积为1500m2,低位二级养殖池2的面积为6000m2;转移管道6的一端在接近中央排污口5处与一级养殖池1底部相连通,另一端连接于二级养殖池2的与一级养殖池1相邻的侧壁底端上,使一级养殖池1和二级养殖池2相连通,转移管道的管道直径为30cm,转移管道的两个端口落差距离为2m,转移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管道中水流通的闸管4。二个排水管3各自的一端与一级养殖池1和二级养殖池2的中央排污口5相接,而且在中央排污口5处设置有筛网,防止排水时虾被排出池外。另一端各设置有闸管4,将排水管3的出水口端封闭,所述的排水管和闸管的直径均为30cm;养殖期间定期开启闸管4,通过中央排污口5进行排污。在一级养殖池和二级养殖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设置由转移管道连通的双池高低位串联养殖池;(2)海水经处理后排进高位一级养殖池,培养水色,投入虾苗养殖30~50天;(3)在一级池养殖时间20~40天,低位二 级养殖池进水,培养水色,然后将一级养殖池的幼虾经转移管移至二级养殖池养殖至收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卓佳文国樑曹煜成杨铿贾晓平陈永青杨莺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