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32583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2 0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增程式发动机;发电机;设置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的限扭器;且所述增程式发动机与所述发电机同轴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方案通过设置在增程式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的限扭器,达到了对增程式发动机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振动衰减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在增程式发动机转速突变时,满足所需的转矩容量,保证增程式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介绍
为了使增程式发动机与ISG汽车起动发电一体机之间可靠的连接,需要考虑增程式发动机在动力传输过程中,在满足ISG汽车起动发电一体机的正常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衰减振动。若采用硬连接的方案,整车发动机振动全部传递给电机,ISG汽车起动发电一体机容易失效,而且高速发电过程中,増程器总成振动会比较大,整车NVH(不平顺性)会存在问题;采用扭转减震器连接的方案,发动机转速突变时,扭矩变化比较大,扭转减震器无法完全吸收振动,弹簧存在压溃的风险,因布置空间和结构限制,不能可能设计过大的扭转减震器,对发动机的扭转减振吸收有限,整车噪音会增加;采用双质量飞轮连接方案,成本较高,布置空间变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用以实现对增程式发动机在向发电机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振动衰减以及满足增程式发动机转矩突变时满足所需的扭矩容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包括:增程式发动机;发电机;设置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与所述发电机之间的限扭器;且所述增程式发动机与所述发电机同轴转动。优选地,所述限扭器包括:飞轮,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从动盘,与所述发电机的输入轴相连接;压盘带盖,与所述飞轮固定连接,且所述从动盘设置于所述飞轮与所述压盘带盖之间。优选地,所述飞轮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增程式发动机的输出轴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从动盘包括从动盘毂,所述发电机的输入轴与所述从动盘毂花键连接。优选地,所述飞轮上还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压盘带盖包括:压盘、与所述压盘固定连接的压盘盖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盘和所述压盘盖之间的膜片弹簧,所述压盘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压盘盖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膜片弹簧部分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从动盘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从动盘毂上的从动盘本体、设置在所述从动盘本体外围的摩擦片,所述从动盘本体上设有多组围绕所述从动盘本体轴心切向布置且圆周均布的减震弹簧组,且所述从动盘本体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露出于所述压盘盖外,所述压盘与所述摩擦片相贴合,所述膜片弹簧与所述从动盘本体相抵接。优选地,所述飞轮上还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压盘上还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压盘盖上还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压盘与所述压盘盖通过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连接,且所述紧固件露出于所述压盘外的一端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优选地,所述飞轮上还设有第一安装孔和定位销;所述压盘盖上还设有第三安装孔和第一定位孔;所述飞轮与所述压盘带盖通过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定位销插设于所述压盘盖上的第一定位孔中。优选地,所述飞轮为单质量飞轮。优选地,所述减震弹簧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震弹簧组和第二减震弹簧组,且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组的尺寸规格大于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组;其中,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组包括第一减震弹簧和第二减震弹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减震弹簧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组上套设有第一尼龙保持架;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组上套设有第二尼龙保持架,其中,所述第一尼龙保持架和所述第二尼龙保持架均镶嵌于所述从动盘本体上。优选地,所述减震弹簧组为4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在增程式发动机和发电机之间的限扭器,达到了对增程式发动机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振动衰减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在增程式发动机转速突变时,满足所需的转矩容量,保证增程式发动机与发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增程式发动机、限扭器和发电机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从动盘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限扭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增程式发动机;2、发动机;3、限扭器;31、飞轮;32、从动盘;33、压盘带盖;311、第一通孔;312、第一凹槽;313、第二凹槽;314、第一安装孔;315、定位销;321、从动盘毂;322、从动盘本体;323、摩擦片;324、减震弹簧组;331、压盘;332、膜片弹簧;333、压盘盖;334、紧固件;3241、第一减震弹簧组;3242、第二减震弹簧组;3243、第一尼龙保持架;3244、第二尼龙保持架;3242a、第一减震弹簧;3242b、第二减震弹簧;3331、第三安装孔;3332、第一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参照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增程式发动机1;发电机2;设置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的限扭器3;且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同轴转动。通过设置在增程式发动机1和发电机2之间的限扭器3,达到了对增程式发动机1动力传递过程中的振动衰减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在增程式发动机1转速突变时,满足所需的转矩容量,保证增程式发动机1与发电机2之间的动力传递的可靠性。参照图2与图3,所述限扭器3包括:飞轮31,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从动盘32,与所述发电机2的输入轴相连接;压盘带盖33,与所述飞轮31固定连接,且所述从动盘32设置于所述飞轮31与所述压盘带盖33之间。增程式发动机1的输出轴传送出的动力带动限扭器3的飞轮31旋转,经过从动盘32的扭转减振后传输至发电机2的输入轴,压盘带盖33用于使从动盘32与飞轮31紧密连接,同轴旋转。参照图3,所述飞轮31上设有第一通孔311,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的输出轴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311内;所述从动盘32包括从动盘毂321,所述发电机2的输入轴与所述从动盘毂321花键连接。具体的,从动盘毂321内部的花键槽内安装有花键,发电机2的输入轴与花键啮合,进而实现将增程式发动机1的动力传输至发电机2的输入轴上。参照图2与图3,所述飞轮31上还设有第一凹槽312;所述压盘带盖33包括:压盘331、与所述压盘331固定连接的压盘盖333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盘331和所述压盘盖333之间的膜片弹簧332,所述压盘331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压盘盖333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膜片弹簧332部分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从动盘32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从动盘毂321上的从动盘本体322、设置在所述从动盘本体322外围的摩擦片323,所述从动盘本体322上设有多组围绕所述从动盘本体322轴心切向布置且圆周均布的减震弹簧组324,且所述从动盘本体322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露出于所述压盘盖333外,所述压盘331与所述摩擦片323相贴合,所述膜片弹簧332与所述从动盘本体322相抵接。且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组324为4组。且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弹簧组32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震弹簧组3241和第二减震弹簧组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增程式发动机(1);发电机(2);设置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的限扭器(3);且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同轴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增程式发动机(1);发电机(2);设置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之间的限扭器(3);且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与所述发电机(2)同轴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扭器(3)包括:飞轮(31),与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的输出轴相连接;从动盘(32),与所述发电机(2)的输入轴相连接;压盘带盖(33),与所述飞轮(31)固定连接,且所述从动盘(32)设置于所述飞轮(31)与所述压盘带盖(33)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31)上设有第一通孔(311),所述增程式发动机(1)的输出轴插设于所述第一通孔(311)内;所述从动盘(32)包括从动盘毂(321),所述发电机(2)的输入轴与所述从动盘毂(321)花键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31)上还设有第一凹槽(312);所述压盘带盖(33)包括:压盘(331)、与所述压盘(331)固定连接的压盘盖(333)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盘(331)和所述压盘盖(333)之间的膜片弹簧(332),所述压盘(331)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压盘盖(333)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膜片弹簧(332)部分露出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形成的容置空间内;所述从动盘(32)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从动盘毂(321)上的从动盘本体(322)、设置在所述从动盘本体(322)外围的摩擦片(323),所述从动盘本体(322)上设有多组围绕所述从动盘本体(322)轴心切向布置且圆周均布的减震弹簧组(324),且所述从动盘本体(322)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露出于所述压盘盖(333)外,所述压盘(331)与所述摩擦片(323)相贴合,所述膜片弹簧(332)与所述从动盘本体(322)相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延杰马文亮白常勋兰燕杰张艳青李现尧贺燕铭田安民陈桂祥李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