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污泥减量处理的蠕虫附着型生物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2996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城市污水污泥减量处理的蠕虫附着型生物床,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泥的技术领域,它克服了已有技术蠕虫附着量小、种群不稳定、工作能力低、抵抗水流冲击能力低的缺陷。它包括容器、多块导流板和曝气装置,多块导流板使进入容器内的流体上下折流流出,立置的导流板之间以及导流板与容器侧壁之间为过流通道,它还包括多块蠕虫附着板,蠕虫附着板沿过流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蠕虫附着板由金属格面网和填料膜组成,金属格面网的长度方向设置为波浪状,填料膜为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维束交错轧制而成的弹性面板,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维束之间留有直径或宽度为0.1~0.5mm的孔或缝隙,填料膜表面附着有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泥的
,特别涉及蠕虫附着型生物 床城市污水污泥减量系统。
技术介绍
污水污泥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生活污水一般均通过普通活性污泥法和AB法处理,这两种方法进水BOD 的48%和58%会转化为污泥,真正意义上氧化分解的BOD只占42%和34%, 这就决定了污泥产量约占总处理水量的0.5~1.0%。因此,对大部分污水处理而 言,进水污染物将以污水污泥的形式向自然界转化。我国污水处理率已由2000年的33.15%提高到2006年底的56%, 06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泥量(千重)大约为990万吨,还将以10%的年增长 速率递增,这必将带来污水污泥总量的持续增加。污水污泥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物质,其中富含有机物、重金属、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就会导致 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是灾难性的生态后果。目前剩余污泥的处理与处置费用 占污水处理厂总运行费用的30 40%,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量的 增加、处理标准的提高和处理功能的拓展,污泥的处理费用将会大幅度增加。 因此,如何合理的解决污泥问题,已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前沿问题。目前污泥减量技术可分为四类(1)溶胞——隐性生长;(2)内源呼吸; (3)解耦联代谢。(4)生物捕食。污泥生物捕食技术是通过定向延长污水生态 系统中的食物链,创造微型动物,如原生动物和一些体型较小的后生动物的生长 环境,由微型动物充当该食物链中的高级消费者,捕食污泥细菌。由于能量在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会产生能量损耗,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所以人为定向延 长食物链可以有效减少污泥产量。同前三项技术相比,生物捕食法具有"纯生态" 的处理机理、较低的处理成本和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由于微型动物世代时间长、对环境及其敏感等原因,使其极难在污水处理系 统中保持稳定的菌种,并成为优势种群,因此如何在水流冲击力强、水质条件多 变、微型动物世代周期长等不利条件下,开发高密度、种群结构稳定的污泥生物 捕食工艺成为该技术应用于实践的瓶颈问题。公开号为1778727的《折流式寡毛 类蠕虫污泥减量反应器》公开一种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泥的设备,但该设备中寡 毛类蠕虫只能附着在反应器的内壁上,附着量小,种群不稳定,工作能力低,抵 抗水流冲击的能力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污水污泥减量处理的蠕虫附着型生物床,以 克服已有技术蠕虫附着量小、种群不稳定,工作能力低、抵抗水流冲击能力低 的缺陷。它包括容器8、多块导流板7和曝气装置6,容器8的前端处开有入口 8-1,容器8的后端处开有出口 8-2,多块导流板7在容器8内依次从入口 8-1 分布到出口 8-2,多块导流板7依次上下交错设置以使进入容器8内的流体上下 折流流出,曝气装置6设置在容器8内的底部,立置的导流板7之间以及导流 板7与容器8侧壁之间为过流通道8-3,它还包括多块蠕虫附着板9,蠕虫附着 板9沿过流通道8-3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蠕虫附着板9由金属格面网9-1和分 别固定在金属格面网9-1两个表面上的填料膜9-2组成,金属格面网9-1的长度 方向设置为波浪状,填料膜9-2为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维束交错轧制而成 的弹性面板,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维束之间留有直径或宽度为0.1 0.5mm 的孔或缝隙9-2-1 ,填料膜9-2表面附着有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毛9-2-2。本专利技术的蠕虫附着型生物床以蠕虫为单一附着微型动物,并根据其生理特 性将其定向诱导固着在蠕虫附着板9的填料膜9-2上,从而实现微型动物高密 度地稳定生长及其排泄物与污泥的分离;由于填料膜9-2的聚丙烯纤维束或聚 乙烯纤维束之间密布大量的孔或缝隙9-2-1,承载蠕虫数量极大,使生物床的工 作能力强,纤毛9-2-2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水流的冲击,减轻了蠕虫所受到的冲 击力。本专利技术实现了高效稳定的污泥减量效果,达到"纯生态"污泥减量的效 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蠕虫附着板9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至3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 容器8、多块导流板7、曝气装置6和多块蠕虫附着板9组成,容器8的前端处 开有入口8-l,容器8的后端处开有出口8-2,多块导流板7在容器8内依次从 入口 8-1分布到出口 8-2,多块导流板7依次上下交错设置以使进入容器8内的 流体上下折流流出,曝气装置6设置在容器8内的底部,立置的导流板7之间 以及导流板7与容器8侧壁之间为过流通道8-3,蠕虫附着板9沿过流通道8-3 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蠕虫附着板9由金属格面网9-1和分别固定在金属格面 网9-l两个表面上的填料膜9-2组成,金属格面网9-l的长度方向设置为波浪状, 填料膜9-2为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维束交错轧制而成的面板,聚丙烯纤维 束或聚乙烯纤维束之间留有直径或宽度为0.1 0.5mm的孔或缝隙9-2-1,填料膜 9-2表面附着有聚丙烯纤维束或聚乙烯纤毛9-2-2。在使用蠕虫附着型生物床之前,需要对蠕虫诱导培养,使其定向固着于填 料膜之上。将由PP (聚丙烯)、PE (聚乙烯)纤维束轧制成的填料膜平铺于污 泥混和液之上,使其沉降于泥水分界面,在其上均匀放置已培养成熟的夹杂带 丝蚓,并保持其高度低于液面高度,培养24h。由于微生物的"趋利性",夹杂 带丝蚓为了获得食物,势必会钻过填料膜的孔隙,头部向下伸展深入污泥进行 摄食;而由于污泥的覆盖,造成填料膜下部局部缺氧,夹杂带丝顿为了呼吸, 尾部向上垂至填料膜上面的水中。经过24h的培养,己有部分夹杂带丝蚓钻过 填料膜的弹性孔隙附着其上,轻轻洗去未附着的带丝蚓,将填料膜重新放入新 鲜的泥水混和液中,并在其上放置新的夹杂带丝虫引。重复上述操作5~6次,即 可获得夹杂带丝蚓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定向附着的高密度的填料膜,未定向附 着于填料的, 一部分因不适应外部条件被淘汰,另一部分在换洗污泥的时候被 洗掉,所以在填料膜上附着的大部分为定向附着。将该填料膜固定于波浪形的 铁丝网上,即制成蠕虫附着型生物床内的填料膜。利用大型蠕虫——夹杂带丝蚓的特殊生活习性将其定向固着于填料之上, 使蠕虫高密度地稳定生长,从而定向延长污泥生态系统食物链,通过夹杂带丝 蚓对污泥细菌的捕食作用实现污泥减量,并通过细菌对蠕虫的反捕食作用,激 发污泥活性,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实现"纯生态"污泥减量排放。由于夹杂带丝蚓是微好氧微型动物,所以在容器8底部布有曝气装置,穿 过导流板与填料膜,进行微曝气,以供夹杂带丝虫引呼吸。本专利技术选用夹杂带丝蚓为本装置中主要的微型动物种群。夹杂带丝虫引具有 独特的生活习性,S卩头部深入污泥,对污泥进行摄食;尾部垂入水中,通过摆动在水中摄入氧气,进行呼吸。因此,通过^t夹杂带丝蚓的诱导培养,可将 其定向附着于填料之上。且夹杂带丝蚓是公认的具有最佳的污泥减量效果微型动物之一,污泥经夹杂带丝蚓的捕食作用,73%得到彻底矿化、2%用于蠕虫自生 的增值,剩余的25%成为排泄废物,最终实现污泥70%以上的减量。由于填料膜呈波浪形,所以迎向污泥混和液流向的一面所吸附的污泥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城市污水污泥减量处理的蠕虫附着型生物床,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容器(8)、多块导流板(7)、蠕虫附着板(9)和曝气装置(6),容器(8)的前端处开有入口(8-1),容器(8)的后端处开有出口(8-2),多块导流板(7)在容器(8)内从入口(8-1)均匀分布到出口(8-2),多块导流板(7)依次上下交错设置以使进入容器(8)内的污水污泥混和液上下折流流出,曝气装置(6)设置在容器(8)内的底部,立置的导流板(7)之间以及导流板(7)与容器(8)侧壁之间为过流通道(8-3),蠕虫附着板(9)沿过流通道(8-3)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禹左薇卢耀斌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