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水净化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32308 阅读:3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水净化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将混凝和生物反应置于同一反应池内完成。原水进入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对进水中的氨氮和小分子量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处理;由混凝药剂投加系统向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内投加混凝剂以去除大分子量有机物和磷;最后,安装在反应器内的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进行固液分离,优质饮用水得以制备。反应器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连接排泥管,定期排放反应器内的剩余污泥。为保证膜通量由膜反冲洗系统定期对超滤膜组件进行反冲洗。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混凝作用与生物作用以及超滤的物理截留作用有机结合,工程造价与运行费用显著降低,是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同时又易于维护管理的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饮用水深度净化技术,具 体是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一体化饮用水深度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技术背景由于长期以来水源保护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饮用水源普遍受到氮、 磷和有机物等的污染,在饮用水中发现了种类众多的对人体有毒害的微 量有机污染物,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等和氯化消毒副产物。这使 得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如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工艺受到严峻 的挑战,其出水越来越难以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 下,研究与开发新型高效的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水质检测技术的发展,又发现了许多新的水质问题,如贾第虫和隐 孢子虫两虫问题,水蚤、红虫问题,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高氨氮含量 问题等等。为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对饮用水制订了更严格的 水质卫生标准。曾为保障饮用水水质起到重要贡献的臭氧一颗粒活性炭 处理工艺对于上述的水质问题,已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例如对"两虫"、水蚤、藻类都不能100%地去除,对高氨氮含量,氨氮含量 〉2 3mg/l难于降到水质标准0.5mg/l的要求等等。此外,臭氧氧化能生 成溴酸盐、甲醛等对人体有较严重毒害作用的副产物,使臭氧的广泛使 用受到质疑;还有研究指出,颗粒活性炭的出水中细菌含量显著增多、 细菌抗氯性增强,随水流出的细微炭粒会对后续消毒效果产生不利影 响。在这个背景下,有待于研发出比臭氧一颗粒活性炭更安全有效的饮 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目前,在饮用水处理领域,超滤技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超滤能有 效的去除水中颗粒物,使出水浊度降低至0.1NTU以下,并能去除大分 子有机污染物,几乎100%的截留两虫、水蚤、红虫、藻类、细菌甚至 病毒等微生物。但是单独超滤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小分子量、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超滤几乎不能去除。而这部 分小分子量有机物却会引起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造成细菌在管网内二 次繁殖,恶化水质。同时超滤对于氮、磷也无法去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研发一种便于工程应用、运行成本低廉、并能显 著提高水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及装置。即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 反应器水净化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本专利技术处理方法是,将混凝和生物反应有机地结合,置于同一反应 池内完成。待处理的原水通过恒位水箱进入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 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对进水中的氨氮和小分子量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处理;该反应器内水力停留时间10 30min范围内,污泥停留时 间一般在5d 30d范围内;同时,由混凝剂投加系统向超滤膜混凝/生物 反应器内投加混凝剂以去除大分子量有机物和磷,混凝剂可以是硫酸 铝、聚合氯化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或其它各种可用于饮用水生产的 混凝剂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上述混凝剂与聚丙烯酰胺等助凝剂的同时投 加;反应器内安装有浸没式超滤膜组件,其材质可是聚偏氟乙烯或聚氯 .乙烯或其它超滤膜,膜孔径应在在0.01^im 0.1^im范围内,组件形式可 以是中空纤维式,也可以是平板式;通过抽吸泵控制超滤膜抽吸压力在 10kPa 50kPa范围内,膜通量在5L/m2'h 50L/m2'h范围内;反应器底部 设有穿孔曝气管,通过反应器外的空气泵向反应器内进行曝气,为生物 反应提供溶解氧,并进行搅拌混合与膜丝清洗,气水比在5:1 20: l范 围内;反应器底部设有排泥阀和排泥管,定期向反应器外排放剩余污泥; 为保证膜通量定期对超滤膜组件进行反冲洗,采用超滤膜出水,通过反 冲洗泵完成,反冲周期视超滤膜组件的抽吸压力与膜通量而定;超滤膜 组件反冲洗时关闭超滤膜出水阀门,同时开启超滤反冲洗阀门,由超滤 反冲洗管路系统对超滤膜组件进行反冲洗。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水净化处理装置, 由进水控制系统、反应池、混凝与剂投加系统、超滤膜组件、出水控制 系统、鼓风曝气系统、排泥系统、膜反冲洗系统组成,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进水控制系统由提升泵1、高位水箱2、恒位水箱3通过管路连接 构成,在重力流的情况下也可是由管路直接连接恒位水箱3构成;所述 的反应池是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池4,待处理的原水通过恒位水 箱3进入一体化反应池4,可在一体化反应池4的底部,也可在一体化 反应池4的侧部中下方通过阀门和管路进入; 一体化反应池4的反应池4配套装有混凝剂投加系统15,混凝剂投加系统15将混凝剂投加到一 体化反应池4内混合液体中下部和鼓风曝气系统上部之间的空间,可以 是连续投加,也可以是每天分时段定时投加;超滤膜组件5安装于一体 化反应池4内混合液体的上部,其出水端经超滤出水阀门7连接抽吸泵 8,抽吸泵8的抽吸压力通过真空表9计量;反应池4内是可对进水中 氨氮和小分子量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处理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和与所投 加混凝剂的混合液体;反应池4的底部或侧部下方装有连接到排污池的 排泥阀14和排泥管,组成排泥系统,每天定时排放剩余污泥; 一组或 多组穿孔曝气管13安装于反应池内混合液体下部,其进气端经气体流 量计12连接空气泵11组成鼓风曝气系统;超滤膜组件5出水端装有真 空表6,经超滤出水阀门7连接抽吸泵8组成进出水控制系统;超滤膜 组件5出水端并接有超滤反冲洗阀门9和超滤反冲洗管路10,与反冲洗 泵组成膜反冲洗系统;反冲洗系统和出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关系是,当超 滤正常进行时反冲洗阀门9和反冲洗泵关闭,而超滤出水阀门7开启, 抽吸泵8将超滤后水抽出;当反冲洗时反冲洗阀门9开启而超滤出水阀 门7和抽吸泵8关闭,反冲洗泵对超滤膜进行反向冲洗;混凝剂投加系 统15投加混凝剂可以是硫酸铝、聚合氯化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或 其它各种可用于饮用水生产的混凝剂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上述混凝剂与 聚丙烯酰胺等助凝剂的同时投加。本专利技术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超滤膜组件5可以是聚偏氟乙烯或聚氯 乙烯或其它超滤膜;组件形式可以是中空纤维式,也可以是平板式。本专利技术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超滤膜组件5的膜孔径应在 0.01^im 0.1^im范围内;本专利技术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超滤膜组件5是浸没式外压超滤膜组件。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针对饮用水源普遍受到氮、磷、有机物污染的情况,把常规 饮用水处理工艺中的混凝单元与膜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反应器单元有 机地结合起来,将混凝与生物反应置于同一个反应器内完成。本专利技术利 用混凝作用去除大分子量有机污染物与溶解性磷酸盐,利用生物降解作 用去除小分子量有机污染物与氨氮,最后利用超滤膜高效的截留反应器内的颗粒物和微生物,达到深度处理水源水,制备优质饮用水的目的。 本专利技术将混凝、生物反应以及超滤置于同一个反应器内完成, 一方 面显著提高了饮用水水质,另一方面又显著降低了工程造价与运行费 用,大幅度减少了占地面积,是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同时又易于维护管理 的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便于推广应用。本专利技术将混凝与生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混凝作用无法去 除氨氮、小分子量有机物,生物作用无法去除大分子量有机物和磷酸盐 的缺陷,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去除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既能大幅度提高处 理效果,又能使处理效果稳定不易受冲击负荷的影响。本专利技术采用孔径在0.01pm 0.1^im范围内的超滤膜,能有效控制和 去除水中颗粒物、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水净化处理方法,将混凝和生物反应有机地结合,置于同一反应池内完成;待处理的原水通过恒位水箱进入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对进水中的氨氮和小分子量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处理;该反应器内水力停留时间10~30min范围内;同时,由混凝剂投加系统向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内投加混凝剂以去除大分子量有机物和磷,混凝剂可以是硫酸铝、聚合氯化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或其它各种可用于饮用水生产的混凝剂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上述混凝剂与聚丙烯酰胺等助凝剂的同时投加;反应器内安装有浸没式超滤膜组件,其材质可是聚偏氟乙烯或聚氯乙烯或其它超滤膜,膜孔径应在0.01μm~0.1μm范围内,组件形式可以是中空纤维式,也可以是平板式;通过抽吸泵控制超滤膜抽吸压力在10kPa~50kPa范围内,膜通量在5L/m↑[2].h~50L/m↑[2].h范围内;反应器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通过反应器外的空气泵向反应器内进行曝气,为生物反应提供溶解氧,并进行搅拌混合与膜丝清洗,气水比在5∶1~20∶1范围内;反应器底部设有排泥阀和排泥管,定期向反应器外排放剩余污泥,控制污泥停留时间在5d~30d范围内;为保证膜通量定期对超滤膜组件进行反冲洗,采用超滤膜出水,通过反冲洗泵完成,反冲周期视超滤膜组件的抽吸压力与膜通量而定;超滤膜组件反冲洗时关闭超滤膜出水阀门,同时开启超滤反冲洗阀门,由超滤反冲洗管路系统对超滤膜组件进行反冲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圭白田家宇杨艳玲梁恒李星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