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型发声器件,所述微型发声器件包括振动系统及固定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设于所述振膜下方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及设置于所述音圈外侧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音圈包括与所述振膜连接的第一端面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一端面平齐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微型发声器件,通过将柔性电路板与音圈平齐设置,节省了高度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声换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发声器件。
技术介绍
为适应各种音响设备与信息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要求该类设备中所使用的微型发声器件更加趋于小型化,使微型发声器件与周边其他元件的配合更加紧凑。特别随着移动电话轻薄化发展的需求,对其中所使用的微型发声器件的体积要求更加的小型化。相关技术中,微型发声器件的振动系统中的球顶、音膜、柔性电路板及音圈采用自上而下的堆叠放置方式,不仅使音圈的内径受到限制而影响微型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而且使微型发声器件高度方向的尺寸增大而整体尺寸增大,从而影响其在使用设备中的占用空间,进而影响电子设备小型轻薄化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微型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音圈的微型发声器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型发声器件,包括振动系统及固定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设置于所述振膜下方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及设置于所述音圈外侧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音圈包括与所述振膜连接的第一端面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音圈的第一端面平齐设置。优选的,所述振膜包括音膜及设置于所述音膜靠近所述固定系统一侧的球顶。优选的,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与所述音膜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球顶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柔性连接臂。优选的,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音圈的短轴边一侧。优选的,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固定部为环形形状,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与所述音圈的短轴边相对的一对短轴壁及与所述音圈的长轴边相对的一对长轴壁。优选的,所述柔性连接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的长轴壁。优选的,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二固定部通过胶与所述球顶连接。优选的,所述音膜包括与所述球顶固定连接的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外延伸形成并环绕所述主体部设置的折环部及自所述折环部向外延伸形成并环绕所述折环部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球顶向外延伸超出所述音膜的主体部。优选的,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音圈下方支撑所述音圈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音圈第二端面连接的第三固定部、与所述固定系统连接的第四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四固定部的凹陷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柔性电路板设置在音圈的外侧并使所述柔性电路板与音圈平齐粘接固定在振膜的球顶上,有效的减少了所述微型发声器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从而减少所述微型发声器件的整体尺寸;同时通过把所述球顶粘接固定于所述音膜靠近固定系统的一侧,所述音圈粘接固定于所述球顶,能在保证所述音膜的折环部宽度的情况下使所述音圈的内径最大化,有利于提升所述微型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微型发声器件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微型发声器件中振动系统组装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微型发声器件实施例一中的柔性电路板的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微型发声器件实施例二中的柔性电路板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微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所述微型发声器件100包括固定系统1及振动系统5,所述固定系统1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盆架11、收容于所述盆架11内的磁路系统12,所述振动系统5由所述磁路系统12驱动其振动发声。所述磁路系统12包括收容于所述盆架11内的磁碗121、贴设于所述磁碗121上的磁钢122、极芯123及上夹板124。所述磁钢12包括主磁钢1221及对称设置于所述主磁钢1221两侧的副磁钢1222。所述主磁钢1221与两个所述副磁钢1222之间形成磁间隙。所述上夹板124叠设于所述副磁钢1222且固持于所述盆架11。所述上夹板124呈具有通孔的平板状。所述极芯123叠设于所述主磁钢121上且位于所述上夹板124的通孔内并与所述上夹板124处于同一水平面内。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其中,图2为图1所示微型发声器件中振动系统组装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振动系统5包括音圈51、振膜53、柔性电路板54及支撑件55。所述音圈51的一端插入所述主磁钢1211和所述副磁钢1212形成的磁间隙中,所述音圈51包括第一端面511及与所述第一端面511相对的第二端面513,所述第一端面511粘接固定于所述振膜53,所述音圈51还包括自所述第一端面511延伸出来的音圈引线515。所述振膜53包括音膜531及设置于所述音膜531靠近所述盆架11一侧的球顶533,所述音膜531与所述球顶533可通过胶合固定。所述音膜531包括主体部5311、折环部5313及延伸部5315,所述折环部5313自所述主体部5311向外延伸形成并环绕所述主体部5311设置,所述延伸部5315自所述折环部5313向外延伸形成并环绕所述折环部5313设置。所述主体部5311和所述延伸部5315均为平面结构,所述折环部5313为弧面结构。所述音膜531的主体部5311靠近所述盆架11的一侧与所述球顶533固定连接。所述球顶533可向外延伸超出所述主体部5311至所述音膜531的折环部5313处,如此,可以保证在所述折环部5313宽度的情况下使所述音圈51的内径最大化,从而提高所述微型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所述音圈51与所述球顶533胶合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54设置于所述音圈51的外侧,其具有靠近所述振膜53的第一表面541及与所述第一表面541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542,所述柔性电路板54包括与所述音膜531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544、与所述球顶533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545、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544和所述第二固定545部的柔性连接臂546、自所述第二固定部545延伸出来与所述音圈引线515焊接的第一焊盘547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544延伸出来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焊盘548。所述第一固定部544为环形形状,其包括与所述音圈51的短轴边相对的一对短轴壁5441及与所述音圈51的长轴边相对的一对长轴壁5442。所述第一固定部544的所述第一表面541与所述音膜531的延伸部5315胶合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部544的所述第二表面542与所述盆架11胶合固定。所述第二固定部545被所述第一固定部544环绕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545的所述第一表面541与所述球顶533远离所述音膜531的一侧胶合固定,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二固定部545为一对,且一对第二固定部545的结构相同,所述音圈51的两个短轴边各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固定部545,所述柔性连接臂54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545,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544的长轴壁5442的中部,所述柔性连接臂546为四个,每个第二固定部545均由两条柔性连接臂546连接至第一固定部544,即第二固定部545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柔性连接臂546,柔性连接臂546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当然,所述第二固定部545可以为环状结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二中,所述第二固定部545为环设在所述音圈51的外侧的环状结构,所述环状的第二固定部545由四条柔性连接臂546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发声器件,包括振动系统及固定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设置于所述振膜下方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及设置于所述音圈外侧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音圈包括与所述振膜连接的第一端面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音圈的第一端面平齐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发声器件,包括振动系统及固定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设置于所述振膜下方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及设置于所述音圈外侧的柔性电路板,所述音圈包括与所述振膜连接的第一端面及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的第二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音圈的第一端面平齐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包括音膜及设置于所述音膜靠近所述固定系统一侧的球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与所述音膜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球顶固定连接的第二固定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柔性连接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二固定部设置于所述音圈的短轴边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一固定部为环形形状,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与所述音圈的短轴边相对的一对短轴壁及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加坡;SG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