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31816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具体是一套包括以景观水体周边环境绿化、岸边地形处理和岸边浅水区高密度水生植物带、大气及暴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在内的外源污染控制技术,以营建水生生物群落为主体,辅助以生态驳岸等技术的水质生态保持技术,以结构型活性生物滤床系统及辅助除藻装置的水质生态修复处理技术的景观水体水质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持的技术,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城市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污染环境问题和景观退化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境保护
的方法,具体是一种景观水体的生态修 复和保持方法。技术背景近年来,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人工湖泊、景观池 塘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城市景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 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加上居民生活和水系中鱼类的影响,极易造成水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有机物、 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含量都增高。在温度较高时,富含N、 P等营养元素的水体中 还会滋长藻类,藻类的异常繁殖会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湖水呈现明显的绿色, 水体色度较高, 一般可达几十度甚至上百度,并伴有明显的鱼腥味,有时甚至 造成水体发黑发臭,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因此景观水体的处理有其必要性 和迫切性。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已有的, 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25487,为 一种景观水处理系统,该专利 自述为"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领域,公开了一种景观水处理系统,在水面以上以 及水面以下建立具有固定形状的硅藻土构筑物,在外层硅藻土中植入草种,内 层硅藻土中加入微生物。本专利技术的景观水处理系统中的各物种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水下生态系统,可在各种不同水质的水体中不断繁 育扩大,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该技术可以通过硅藻土的物理吸附及水生 植物的生物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净化水体,对轻微污染的情况下的水体能 够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是一种构建小型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持技术。但是当水 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或者藻类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就很难起到很好的净化作 用,因其仅是一种生态保持方法,对外源的污染没有控制,且对于水质严重污 染情况下没有有效的处理装置或设施,所以该技术只能对于轻微污染或富营养化程度较轻的水体能够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 本专利技术提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工程技术和方法,从整体景观设计、 水质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持入手,进行城市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生态修复和生态 保持建立和维持城巿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生态系统得良型循环的新思路,从而 解决城市及小区景观水域水质污染环境问题和景观退化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技术、水质 生态保持技术、水质修复处理技术三部分,具体说明如下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在景观水体周边绿化防尘,控制大气沉降和公路尘埃污染。 第二步,建设形式多样化的水体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利用杉木桩、卵石等为陡坡驳岸,驳岸边种植有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可以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冲刷。第三步,岸边浅水区建设2m-3m的宽的植株间距1. 5m-4. 5m的高密度水生 植物生态沟,通过种植高密度的水生植物可以对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形成有效 过滤,阻止地表径流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所述水质生态保持技术,包括如下步S麥第一步,歸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 物,恢复水域的水生植被。第二步,在水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符合《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CJ/T95-2000 (水景类)》),在水中放养各级消费者,构建水生生物群落,达到 促进水体自净的目的。所述水质修复处理技术,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水质条件恶化(CODcr〉30mg/L; B0D5〉6mg/L;总磷>0.3mg/L;总氮〉15mg/L;氨氮〉1.5mg/L;溶解氧〈3mg/L; PH值〉9)的景观水体通过筛网截留掉水体中10mm以上的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第二步,经过筛网的水进入集水池,均衡水量,同时保持水头。第三步,集水池的水以自流方式进入到结构型活性生物滤床进水渠,通过活性生物滤床的生物净化作用使得水质条件得以改善。第四步,经过活性生物滤床处理净化后的水回流到原景观水体中。 第五步,微污染的景观水可以直接进入集水池,经过活性生物滤床循环处理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第六步,夏季水中藻类较多时,关闭活性生物滤床处理系统,通过计量泵向水体中添加絮凝剂(PAC)。第七步,经过絮凝后的水进入球型除藻装置处理后回流到原景观水体。 第八步,用回流后的景观水反冲洗除藻装置,经过反冲洗后的水直接排出。 所述绿化植物迎春、海棠紫薇、荷花、槭树、蜡梅等。 所述水体驳岸为特色生态驳岸卵石型生态驳岸、木桩型生态驳岸等。 所述水生和湿生植物荷花,睡莲,花叶芦竹,千屈菜,荇菜,美人蕉等。 所述高密度水生植物沟,种植植株间距1. 5-4. 5m的高密度的水生植物,如黄菖蒲、香蒲、美人蕉、芦苇、花叶芦竹等。所述沉水植物金鱼藻、水雍、黑藻、竹叶眼子菜、苦草等。 所述浮叶植物睡莲、菱类、荇菜、萍蓬草等。所述的各级消费者,为鱼、螺、虾、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 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所述的集水池均衡水量,同时保持水头,便于以自流方式进入到活性生 物滤床进水渠。设计参数停留时间^ 6hr。所述的活性生物滤床设计参数HRT(水力停留时间)^ 20hr,地埋式,与 生态水景周边绿化融为一体。日处理量20m3,循环处理周期20天。CODcr 、 B0D5、 总磷、氨氮(以N计)等平均去除率达到10%。所述絮凝剂(PAC):投加量为5-20mg/l。所述除藻装置球形,内径500-1000mm。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是一套包括以 景观水体周边环境绿化、岸边地形处理和岸边浅水区高密度水生植物带、大气 及暴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在内的外源污染控制技术,以营建水生生物群落为主 体,辅助以生态驳岸等技术的水质生态保持技术,以结构型活性生物滤床系统 及辅助除藻装置的水质生态修复处理技术的景观水体水质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持的技术,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在生态建筑环境示范楼 景观水体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这套技术能够有效维持景观水体的 良性循环,并体现出生态化的特点。通过活性生物滤床水质循环再生技术、景 观水体除藻技术、水质生态保持技术和外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综合作用,使生态 水景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活性生物滤床循环处理流程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景观水体除藻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 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一、 外源污染控制技术,实施步骤如下1,在景观水体周边种植迎春、海棠紫薇、荷花、槭树、蜡梅等绿化植物, 用于控制大气沉降和公路尘埃污染。2,驳岸采用卵石型生态驳岸、木桩型生态驳岸或综合型驳岸形式。驳岸边种植有荷花,睡莲,花叶芦竹,千屈菜,荇菜,美人蕉等水生和湿生植物,用 于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冲刷。3,岸边浅水区建设2-3m宽的植株间距1. 5-4. 5m的高密度水生植物带生态 沟,通过种植黄菖蒲、香蒲、美人蕉、芦苇、花叶芦竹等高密度的水生植物可 以对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形成有效过滤,阻止地表径流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二、 水质生态保持技术,实施步骤如下1,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金鱼藻、水雍、黑藻、竹叶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源污染控制技术、水质生态保持技术、水质修复处理技术三部分:所述外源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在景观水体周边绿化防尘,控制大气沉降和公路尘埃污染;第二步,建设形式多样化的水体驳岸:采用缓坡减少入水径流冲刷,利用杉木桩、卵石为陡坡驳岸,驳岸边种植有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冲刷;第三步,岸边浅水区建设植株间距1.5米-4.5米的水生植物带生态沟,对地表径流带来的污染形成有效过滤,阻止地表径流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所述水质生态保持技术,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筛选水生植物组合,在水体中种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恢复水域的水生植被;第二步,在水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在水中放养各级消费者,构建水生生物群落,达到促进水体自净的目的;所述水质修复处理技术,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水质条件恶化的景观水体通过筛网截留掉水体中10mm以上的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第二步,经过筛网的水进入集水池,均衡水量,同时保持水头;第三步,集水池的水以自流方式进入到结构型活性生物滤床进水渠,通过活性生物滤床的生物净化作用使水质条件得以改善;第四步,经过活性生物滤床处理净化后的水回流到原景观水体中;第五步,微污染的景观水直接进入集水池,经过活性生物滤床循环处理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第六步,夏季水中藻类较多时,关闭活性生物滤床处理系统,通过计量泵向水体中添加絮凝剂;第七步,经过絮凝后的水进入球型除藻装置处理后回流到原景观水体;第八步,用回流后的景观水反冲洗除藻装置,经过反冲洗后的水直接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江平李旭东庞浩然欧文韬戴一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