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喷涂抹灰工艺,包括基层处理;甩浆铺网,在不同材料基体交界处铺设钢丝网,在待抹灰区域内涂刷界面剂;墙面冲筋,在墙面上设置筋条;装模,在墙面形成阳角的部位设置模块,将模块紧贴墙面的阳角的其中一侧墙面经校正后固定,并使模块的一端向另一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该凸出的厚度即为阳角的另一侧面的抹灰厚度;分层抹灰处理,以筋条、模块作为基准控制墙面抹灰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抹灰厚度;拆模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能够保证抹灰质量,保证抹灰效率,能够降低对泥水工技能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涂抹灰工艺。
技术介绍
传统建筑施工中对墙面的施工主要是依靠人工抹灰,人工抹灰需要人工将砂浆运送至不同楼层,再由人工按一定的工艺将砂浆抹到墙面上,不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由于每个人的技术水平和力量不同,无法保证抹灰层的密实度,抹出的墙面质量差异较大,有些墙面易造成墙面空鼓、开裂、脱落等质量问题,造成返工或增大了后期维修工作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机械喷涂抹灰工艺将逐渐替代人工抹灰。机械喷涂抹灰就是把搅拌好的砂浆,经振动筛后倾入灰浆输送泵,通过管道,再借助于空气压缩机的压力,把灰浆连续均匀地喷涂于墙面和顶棚上,再经过找平搓实,完成抹灰饰面。机械喷涂抹灰虽然是通过机械喷涂装置取代了人力,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施工时间,同时能够保证抹灰层的密实度,但是仍需结合合理的抹灰工艺才能实现质量的保障。中国专利文献CN103821252A中公开了一种墙面抹灰的工艺流程,包括:清除墙面浮灰→修正补平勾缝→洒水湿润基层→涂刷界面剂→做灰饼→1:1水泥砂浆或建筑用胶水泥浆拉毛墙面→必要部分挂网处理→抹底层灰→外墙满铺敷设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抹面层灰→覆膜养护→清理。由于墙面形成阳角的部位往往为墙体的边缘部位,或是门洞、窗洞等特殊部位,这些部位不适合设置作为基准的筋条,因此,在抹灰时,形成阳角的部位处的的抹灰厚度、垂直度以及平整度完全是通过泥水工的个人技能来保证,因此,对泥水工的个人技能要求高,按照上述工艺流程,采用机喷抹灰方式时,抹灰厚度,垂直度,以及平整度不易保证,常常出现有效率没质量,有质量没效率的问题。专利技术内容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墙面抹灰工艺在采用机喷方式抹灰时,抹灰厚度,垂直度,以及平整度不易保证,常常出现有效率没质量,有质量没效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保证抹灰质量,保证抹灰效率,能够降低对泥水工技能要求的喷涂抹灰工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喷涂抹灰工艺,包括基层处理;甩浆铺网,在不同材料基体交界处铺设钢丝网,在待抹灰区域内涂刷界面剂;墙面冲筋,在墙面上设置筋条;装模,在墙面形成阳角的部位设置模块,将模块紧贴墙面的阳角的其中一侧墙面经校正后固定,并使模块的一端向另一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该凸出的厚度即为阳角的另一侧面的抹灰厚度;分层抹灰处理,以筋条、模块作为基准控制墙面抹灰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抹灰厚度,在筋条与筋条之间或筋条与模块之间进行抹灰处理;拆模处理。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同一墙体的内侧墙面、外侧墙面均需抹灰的,在与该内侧墙面、外侧墙面均形成阳角的端部墙面上采用双边装模,两模块均紧贴端部墙面设置,其中一模块的一端向内侧墙面所在一侧的凸出,另一模块的一端向外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模块固定结构处于两模块之间,两模块共用或具有各自独立的模块固定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模块固定结构为:沿模块的长度方向,在与模块紧贴的墙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孔,且每个孔内打入木塞,在每个木塞上打入带有铁板的铁板钉,通过铁板与墙面配合将模块进行夹紧固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与竖直方向紧贴的模块的墙面上设有上、下两个孔,对于高度为2.1-2.5米的门洞或窗洞上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模块,下孔离地面40cm,下孔与上孔之间的距离为130cm;对于高度为2.5-3.2米的门洞或窗洞上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模块,下孔离地面60cm,上孔与下孔之间的为距离140cm。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所述模块通过激光相对墙面校正。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抹灰区域为空间狭小,或墙角多或门窗多或面积少,或施工操作缓慢的一次成型区域时,模块凸出的厚度与筋条的厚度一致。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所述分层抹灰处理依次包括抹灰、刮尺、打磨、精抹。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抹灰区域为空间较大,或墙面面积较大,施工操作方便的二次成型区域时,模块凸出的厚度比筋条的厚度高,且筋条厚度构成底层抹灰厚度,模块凸出的厚度与筋条的厚度差值构成面层抹灰厚度。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模块凸出的厚度高出筋条的厚度5mm。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所述分层抹灰处理依次包括底层抹灰、底层刮尺、面层抹灰、面层刮尺、打磨、精抹。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宽度≤1.2米的未安装模块的门窗,安装两根竖直筋条,直通道顶棚;宽度≥1.4米的门窗,其顶部和底部均需安放竖直筋条。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分层抹灰处理步骤中的抹灰方式为机喷。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喷嘴与墙面角度保持90-95°之间,喷嘴与墙面距离在20cm左右。在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中,所述界面剂由重量配比为2:1的素水泥浆和内掺水重25%的801胶构成。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墙面形成阳角的部位设置模块,将模块紧贴墙面的阳角的其中一侧墙面经校正后固定,并使模块的一端向另一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该凸出的厚度即为阳角的另一侧面的抹灰厚度。使得阳角处的待抹灰墙面可以以模块作为基准控制阳角处墙面抹灰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抹灰厚度,从而无论是人工抹灰还是机喷均能减低对泥水工技能的要求,提高抹灰质量,保证施工效率,特别是采用机喷方式.抹灰质量、抹灰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高。2、在本专利技术中,抹灰区域有针对性地分为一次成型区域,二次成型区域,并对一次成型区域,二次成型区域采用不同的抹灰方式,能够提高抹灰速度的同时,保证抹灰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之前,还包括入料、送料、分料三大步骤。其中入料步骤中,采用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平均粒径为2.0-2.5mm的机制砂、以及矿物添加剂按比例配置。送料步骤中,在搅拌站开启搅拌机,将原料在干粉状态时搅拌2分钟,做到和浆及时,质量好,无稀浆、干浆现象,同时运输及时,罐车在途中时间不能够超过4小时,入泵砂浆稠度≥95mm,保水率≥94%。分料步骤需做到调料及时,分料匀称,无喷涂机空转现象。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喷涂抹灰工艺包括基层处理→甩浆铺网→墙面冲筋、装模→分层抹灰处理→拆模处理。具体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基层处理步骤包括:1、凿平基层凸出部位,其中凸出部位可以通过红外线检测;2、清理主体施工残留物,如钉子、元丝、舌头灰等;3、清理基层表面灰层、污垢、油渍等,并在施工前一天洒水湿润。在基层处理步骤后,开始实施甩浆铺网步骤,具体为在不同材料基体交界处铺设钢丝网,在待抹灰区域内涂刷界面剂;钢丝网的铺设能够防止墙体抹灰层发生裂缝,界面剂的涂刷能够增强水泥砂浆与墙体的粘结。其中铺网时,钢丝网与各基体的搭接处≥15cm;钢丝网优选使用边长≤20mm的正方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涂抹灰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处理;甩浆铺网,在不同材料基体交界处铺设钢丝网,在待抹灰区域内涂刷界面剂;墙面冲筋,在墙面上设置筋条;装模,在墙面形成阳角的部位设置模块,将模块紧贴墙面的阳角的其中一侧墙面经校正后固定,并使模块的一端向另一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该凸出的厚度即为阳角的另一侧面的抹灰厚度;分层抹灰处理,以筋条、模块作为基准控制墙面抹灰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抹灰厚度,在筋条与筋条之间或筋条与模块之间进行抹灰处理;拆模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喷涂抹灰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处理;甩浆铺网,在不同材料基体交界处铺设钢丝网,在待抹灰区域内涂刷界面剂;墙面冲筋,在墙面上设置筋条;装模,在墙面形成阳角的部位设置模块,将模块紧贴墙面的阳角的其中一侧墙面经校正后固定,并使模块的一端向另一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该凸出的厚度即为阳角的另一侧面的抹灰厚度;分层抹灰处理,以筋条、模块作为基准控制墙面抹灰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抹灰厚度,在筋条与筋条之间或筋条与模块之间进行抹灰处理;拆模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涂抹灰工艺,其特征在于,同一墙体的内侧墙面、外侧墙面均需抹灰的,在与该内侧墙面、外侧墙面均形成阳角的端部墙面上采用双边装模,两模块均紧贴端部墙面设置,其中一模块的一端向内侧墙面所在一侧的凸出,另一模块的一端向外侧墙面所在一侧凸出,模块固定结构处于两模块之间,两模块共用或具有各自独立的模块固定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涂抹灰工艺,其特征在于,模块固定结构为:沿模块的长度方向,在与模块紧贴的墙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孔,且每个孔内打入木塞,在每个木塞上打入带有铁板的铁板钉,通过铁板与墙面配合将模块进行夹紧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涂抹灰工艺,其特征在于,与竖直方向紧贴的模块的墙面上设有上、下两个孔,对于高度为2.1-2.5米的门洞或窗洞上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模块,下孔离地面40cm,下孔与上孔之间的距离为130cm;对于高度为2.5-3.2米的门洞或窗洞上的竖直方向设置的模块,下孔离地面60cm,上孔与下孔之间的为距离140cm。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学辉,
申请(专利权)人:邹学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